”伴君如伴虎“、”爬得越高,摔得越深”,“不做就不会死”解缙为这三句话做了最好的注释。
解缙
一、少年解缙的传说解缙本是个聪明人,自幼便号称“神童”,他的邻里乡亲认定他长大以后必定有出息。
在关于解缙的民间故事中,说解缙的父亲卖豆腐没有文化,但解缙少年时天资聪颖,小小年纪就展现出极高的天赋。
如有一次少年解缙在下雨天走路时,不小心摔了个狗啃泥,众人一看,都来笑话他;解缙不乐意了,出口成诗:
“春雨贵如油,下得满街流。滑倒解学士,笑杀一群牛。”
众人一听,都闭嘴哑口无言,知道解缙在骂他们。
还有一次,一位私塾教师故意出对联难为解缙,说道:
”“两猿断木,小猴子也敢对锯(句)”。
小解缙嘻嘻一笑,随口张来:
“一马陷泥,老畜生怎能出蹄(题)。”
这位私塾教师羞得满脸通红。
少年解缙
当然,这些都是民间传说,但也说明解缙确实是从小到大学习成绩优异,但关于他父亲是卖豆腐的而且没有文化这是错误的。
事实上,解缙的父亲名为解开,是个有本事的人,文化水平很高,朱元璋想请他做官辅佐,但解开看透了伴君如伴虎,坚决不去,而是回老家隐居。
二、年少成名受挫折解缙长大以后果然不负众望,在19岁的时候就考取了进士,被授予中书省庶吉士的职务。
朱元璋
朱元璋曾经对解缙说:“朕与你表面上是君臣,实际上就像父子一样。”由此可见,一开始的世欧,朱元璋对解缙是予以重望的。
但解缙初出茅庐,一则年少气盛、二则政治上不够成熟,几次在重要的事项上顶撞了朱元璋,按照老朱的臭脾气,换做是别人,早就砍头了。
但朱元璋给了解缙机会,只是让解缙的老爹解开把解缙带回老家再调教调教,说好了保留官职,十年后再回京城做官。
三、“官迷”解缙——政治投机分子1、投靠建文帝
要说解缙,还真是个“官迷”,在被“遣散”回家后的第八年,朱元璋死了,建文帝即位;解缙马不停蹄地奔赴京城,想觐见新皇帝,在新主子面前图个好印象,谋个好职务。
谁料到马屁没拍着,反而被人告了一状。
有人向建文帝告状,说解缙是个不忠不孝之人:朱元璋让他在家反省十年再回京城,他竟然擅自提前回京,这是不忠;解缙母亲去世,他不在家守孝,这是不孝。
建文帝是个孝顺的人,最看不惯别人不忠不孝,一怒之下,连面都不见解缙。
建文帝
解缙没有办法,托人找到建文帝身边的宠臣,请人求情,好说歹说,建文帝让解缙当了翰林院待诏的闲职,但也不中用他,就这么凉着。
解缙没有如愿当上大官,心中很不爽。
2、再投朱棣门下
然而,老天很快就给了他天大的机会。
建文帝在皇帝宝座上屁股还没有坐热,就被自己的叔叔朱棣赶了下来;解缙一看变天了,赶紧向新皇帝朱棣靠拢,率先向朱棣觐见表忠心。
朱棣
朱棣一看,解缙这小子挺识相啊,而且早就听说他有才华;况且自己正是用人之际,还要向天下人表明自己“广纳贤才”的态度,就重用了解缙,还让他进入内阁担任首辅。
这一下,解缙简直就像坐了火箭一样,从一个“闲人”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牛人。
古话说得好“福祸相依”,解缙进入了最高决策层,也接触到了皇帝家的内事,这就为他的悲惨下场埋下了祸根。
四、大祸临头朱棣一直在两个儿子,长子朱高炽和次子朱高煦之间摇摆不定,立谁为太子一支下不了决心。
二人各有各的优势,朱高炽是嫡长子,符合继承人的传统,而且得到了朝中文人集团的支持;次子朱高煦有将帅之才,在朱棣推翻建文帝的斗争中立下汗马功劳,还曾经救了朱棣。
朱棣个人内心是喜欢朱高煦多一些的,但是立”嫡长子“的传统又让他不得不慎重。
有一次,朱棣私底下询问解缙的意见,解缙早就把筹码压在了嫡长子朱高炽身上,于是就极力地说朱高炽的好话,并说世子(朱高炽)的儿子,您的孙子朱瞻基是“好圣孙”。
谁知道,本来是二人很隐私的谈话不知怎么地就被传出去了,朱棣很生气,对解缙产生了不满。
祸不单行,朱高煦知道解缙不仅不帮自己,还在自己老爹面前说自己坏话,咽不下这口气。
朱高煦
于是朱高煦也向朱棣几次告解缙的状,于是朱棣觉得解缙是在干涉自己老朱家的内事,而且说不定存了什么坏心思,于是开始疏远解缙,于是找了个理由把解缙贬到广西当了一个小官。
后来又发生了一件事,解缙彻底惹怒了朱棣。
一次朱棣外出御驾亲征,皇太子朱高炽在京城监国,正好解缙有公事回京城办事,借机见了朱高炽一面。
这一见不要紧,朱高煦小题大做,在朱棣面前诬陷解缙趁皇帝不在京城,私自会见皇太子,这是有所图谋。
朱棣龙颜大怒,命令锦衣卫把解缙抓捕,关进天牢大狱。
五、下场悲惨又过了五年,朱棣在查看锦衣卫指挥使纪纲呈上来的大狱囚犯名单时,看到解缙的名字,心生不快,就说“此人还在监狱里吗?”。
纪纲是个心思缜密的人,一下子明白了朱棣话里有话“解缙怎么还活着?”
于是纪纲命令手下把解缙灌醉,找了个天寒地冻的时候扔到冰天雪地里活活冻死。
一代才子解缙,可悲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