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起,考古队在江苏无锡鸿山挖掘了一座超豪华越国贵族墓,其中出土了玉璧、玉龙、玉龟在内的珍贵器物,被列入2004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但相比玉器,墓中最令人兴奋的却是如今看来稍显粗糙的瓷器。
这座古墓,就是邱承墩古墓。
在当地,这一处可谓是“墩墩聚集”,老虎墩、秆稞墩、邹家墩……之所以如此称呼,就是因为这有一片彼伏的土丘。
在大大小小的土丘里,邱承墩规模最大,东西走向,为长方覆斗形,长度竟到了80米,高度也接近6米,2层楼高。
吴越之地,能在平地上出现这么大的土丘,很有可能是高规格墓葬的封土。这是因为,当地有颇具地域特色的墓葬营造法。在水乡泽国,河湖遍布,地下水位普遍较高,因此人们发明了先堆土再造墓的传统。
经过探测,邱承墩中果然有规模巨大的墓葬。墓坑为"中"字型,长近57米,宽约6米,深约3米。这样的规模令人叹为观止。经过初步推断,这墓葬为吴越时期的贵族墓。
从江南地区出土的其他吴越墓葬来看,高等级贵族一般为15-16米,中型墓在8米,小型墓为4米左右。放眼全国,已发现的春秋战国越国墓葬只有一座浙江绍兴印山越王陵在规模上超过了57米。
但接下来的挖掘清理,却让考古队陷入了谜团。
邱承墩墓分为墓道、墓室和后室等部分。其中墓室还用木板仔细隔出了主室和南北两个侧室。但奇怪的是,没有发现椁室。
不仅如此,这座规模仅次于国君的大墓中没有棺椁、不见随葬,就连墓道上也是空空如也。
营造了如此巨大的墓葬,为何却空无一物?难道这座大墓已被盗空?此刻,大墓中一条贯穿墓室的盗洞,承载了众人的怨念。
不过好在事情很快发生了转机。在西墓道末端竟隐藏了一个后室,在这里人们发现了大量层叠在一起的随葬品。经过清点,这些文物达到了一千件。
但相比众多珍贵的玉器,随葬文物中最令人兴奋的却是如今看来稍显粗糙的瓷器!
青花瓷?秘色瓷?但春秋战国时期的越国墓里哪儿来瓷器?
事实上,中国瓷器的发展远比我们印象中久远。
原始青瓷出现于约3000年前的商代,历经西周、春秋、战国、汉代,它是从陶向瓷过渡时期的产物,是从印纹硬陶发展而来。
原始青瓷制法是用瓷石制胎,器表施石灰釉,经1200℃高温焙烧而成。胎体烧结后呈灰白或褐色,器表有玻璃质釉层。胎体吸水率低,敲击时能发出清脆的声音。原始青瓷上的釉都呈青色,这是由于釉中含有适量氧化铁所致。原始青瓷与陶器虽已有本质的区别,但在烧造工艺上与真正的瓷器相比还具有一定的原始性,故称“原始青瓷”。
战国时期,原始青瓷得到较大发展,数量、质量、生产范围都是前代无法企及。从器物出土情况和窑址调查看,原始青瓷产区以长江以南为主,其中以浙江的江山、绍兴、萧山等地窑址较为集中。
而在邱承墩大墓出土的青瓷器里,有多达200多件的器物已达到了"瓷器"的标准!这无疑是令人欣喜的发现。某种程度上,改写了中国瓷器的历史,提前了600多年!
在刷新瓷器历史的同时,这些瓷器的器型也非常有说道。例如,这件青瓷甗yǎn形鼎,虽然是瓷器,但看起来非常像“青铜器”。它束腰鼓腹,圜底近平,口沿外侧有对称的半环耳。虽然功能上如同今天的蒸锅,是一件炊具,但在墓葬中发现,却有着礼器的价值。
不仅如此,邱承墩还隐藏了更大的惊喜。
在清理墓道和礼器的过程中,考古学家发现了零星的青瓷悬铃和青瓷磬。紧接着,又在墓道的南边墙壁里发现了壁龛。
壁龛里整整齐齐摆放了90件青瓷乐器,保存完好,仿佛跨过了两千多年的岁月,直接到了人们眼前。
90件乐器涵盖了10大类,基本都是打击乐器。其中仿制中原系统的包括甬钟、镈和磬,属于本地文化的则包括青瓷鼓座、錞于、缶等。
而且,这些典雅的“乐器”,演奏的竟然是战阵乐曲!
例如,《国语·吴语》里就记载了这样一段:王乃秉枹,亲就鸣鼓、丁宁、錞于振铎,勇怯尽应,三军皆哗扣以振旅,其声动天地。
战场上,晋国军队攻势凶猛,吴王夫差为了鼓舞军士的战意,他亲自敲起战鼓,鸣起錞于。在雄壮激昂的战乐下,吴国军士群情高昂,喊杀声震天动地。
夫差奏响的鼓与錞于,已失落在历史,但邱承墩却给了人们一个鲜活的时间标本。
珍贵的文物,重现的历史,但惊喜越大,疑团也越大。长眠在这样豪华的墓葬内,陪葬了如此多的礼器与尊贵乐器,那墓主人到底是谁呢?
既没有发现任何棺椁,也没有出土任何文字信息,明明是越国墓葬的风格,却葬在吴国地盘,就在专家们被一筹莫展的时候。
一地破碎的“玻璃”,给人们带来了线索。在墓室东部,人们发现了几块颜色艳丽的琉璃碎片。蓝色琉璃釉与红彩相间,处处透露着神秘的气息。
后来,经过复原与拼接,人们发现,这竟是一个中空的球。球下部为矮圈足,球身由八条蛇组成,一蛇的口衔另一蛇尾、身,或头向上扬,圆目,口微张,蛇身盘成圆圈状,形成球状。蛇头和蛇身饰点状的蓝色琉璃釉,并以红彩相间。
专家们将这神秘的蛇球命名为盘蛇玲珑球,是在古墓中首次发现。有学者根据玲珑球的器形、置放位置和出土墓葬的等级,推测其与越国王族的"蛇"图腾崇拜与祭祀有关,这精美的盘蛇球,象征着越国的王权或神权。
正因为墓中发现了琉璃,还是让人们有了无数猜测。
“既然出现了古早琉璃,难道这尊贵的墓葬属于范蠡”。人们这样猜测,还是因为琉璃的传说。相传,公元前493年越国的范蠡铸剑时所发现了琉璃,被越王命名为“蠡”。其后,“范蠡”遍访能工巧匠,将“蠡”打造成精美的首饰作为定情之物送给了西施。同年因为战事,西施前往吴国和亲,西施不得不舍情取义,临别时将“蠡”送还。传说中西施的眼泪滴在这“蠡”上,天地日月为之所动,至今还可以看到泪水在其中流动,被后人称之为“流蠡”。
但墓中并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墓主人的身份,毕竟,除了美丽的传说,人们普遍认为琉璃的发现的是因为青铜的冶炼。
中国的琉璃历史源远流长,“琉璃”是古代玻璃的一种称呼,最迟在31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就开始掌握了琉璃制造技术。中国琉璃的发明,与青铜冶炼技术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冶炼青铜的过程中,由于各种矿物质的熔化,其中玻璃物质在排出的铜矿渣中就会出现硅化合物拉成的丝或结成的块状物。由于一部分铜粒子侵入到玻璃质中,因此其呈现出浅蓝或浅绿色。这些半透明、鲜艳的物质引起了工匠们的注意,经过他们的稍稍加工,便可制成精美的琉璃装饰品了。
虽然不能锁定墓主人的身份,但人们还是一步步将范围缩小,墓主人一定是一位尊贵程度仅次越王,且有祭祀之权的贵族或重臣。很可能是一位大夫!(当时越国实行"五大夫"或"八大夫"制度,越王之下便是大夫)
根据对出土器物的碳14检测,以邱承墩、老虎墩等为代表的鸿山贵族墓群,推定下葬时间为公元前470年左右。
那这时候,历史上发生了什么事呢?
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吞灭吴国!
墓主人既是勾践重臣,又可能为越国大夫,曾亲历灭吴大战,葬于吴国灭亡之时,会是谁呢?
根据《左传》、《史记》、《越绝书》等文献记载,勾践时期的越国大夫包括:文种、范蠡、计然、石买、苦成等。
除了石买死于灭吴之前,其余基本都在灭吴后无疾而终。但范蠡等还是留下了无数神秘传说。
邱承墩的墓主真的是他们中的一位吗?研究考证仍旧在进行,我们期待解开谜团的那一天。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