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裔八路军中村京子:如今94岁仍健在,丈夫去世后选择定居北京

博古通今说历史 2024-03-13 23:41:01

在北京市地安门的一个小院内,住着一个满脸皱纹、但精神矍铄的日本老太太。

她平时的爱好,就是念上一段中国的古文,摆弄一下自己收藏的古董字画。不管从哪个角度上看,她都是一个普通的中国老太太。

但是,她却经常念叨着:

“日本只把我养到了15岁,如果我继续留在那里,只会成为一个家庭妇女。今天有这样的生活,是因为中国培养了我。”

这个老太太她的另一个身份,是曾经的八路军战士,是一名很有成就的医务工作者。

她和自己的丈夫都不是中国人,但是却将中国当作了自己的家乡。她就是日本人中村京子,一个真正的白衣天使。

1

众所周知,在抗日战争时期,有大量的日本人参加了八路军。但是,在战争结束后仍然留在中国的,却不是很多。那中村京子为何不回日本呢?她在中国又有哪些传奇的经历呢?

这一切都要从1945年说起。

中村京子,1930年出生于日本福冈的一个普通农家。日本在开始全面侵华之后,对医疗人员的需求直线攀升。

1945年5月,刚中学毕业的中村京子,就被派往中国东北,进入锦州铁路护士学校接受培训。

这里的培训,可谓是“速成”,仅仅三个月后,中村京子就毕业了,被分配到一家医院实习。

然而,就在这一年的8月15日,也就是中村京子刚刚开始实习没有几天,日本就宣布投降了。不久之后,八路军来到了锦州,接管了这家医院。

这之后的一段时间,中村京子开始为八路军的伤病员换药。当时的她非常害怕,她知道日本在中国的暴行,十分担心会遭到报复。

但是,八路军却对他们很友善,每次中村京子给他们护理完成之后,他们都会礼貌地说“谢谢”。这种友好的态度,逐渐打消了中村京子心中的恐惧。

两个月后的一天,八路军医院院长突然通知,让所有日本医护人员到广场集合。

等人员到齐之后,院长诚恳地表示,由于国民党准备发动内战,八路军急需医疗支援,所以希望他们能留下来协助。

当然,我军的原则是来去自由,如果有想要回日本的,他们负责联系船;而愿意帮助八路军的,当晚就在医院门口集合。

当时,一些有家庭的日本人都选择了回国。但是,刚刚15岁的中村京子,却决定留下来,加入八路军的医疗队。

她的理由十分务实:反正回日本也是无依无靠,还不如跟着八路军走,至少能保证有口饭吃。

1945年9月底,国民党军开始进攻锦州。中村京子开始随着八路军向赤峰方向转移,在到达北票之后,她被安排在当地的一家日本煤矿医院工作。

几天后,这家医院的日本医护人员也加入了八路军的队伍,并且跟着部队一起向赤峰前进。

行程中,八路军战士们将日本医护人员的行李和器具,都放在了骡子拉着的车上,让他们尽量轻松一些。

很快,部队就抵达了林西大营子村。村子里,有一座天主教堂,其中的一部分房间被八路军征用,当作轻伤员的休养场所和手术室。

而那些重伤员,则被安置到村民的家中。在这所特殊的医院里,既有中国医生也有日本医生,但护士却全都是日本人。

很快,八路军的首长就给每一位日本人发了两套对襟的衣服,都是中国农村妇女的常见款式。首长嘱咐日本医护人员,由于那些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当地百姓对日本人十分痛恨。

为了安全起见,外出时要换上中国款式的服装,在老百姓面前,也不要说日语。这些嘱咐,让日本的医护人员感觉到了八路军的真诚,心里更加放松了。

不过,由于当时的物质条件所限,当时的日本医护人员,生活上是比较辛苦的。除了照顾八路军的伤病员之外,他们还要自己捡柴生火、烧炕取暖。

由于天气非常寒冷,他们晚上晾在绳子上的毛巾和绷带,到了早上就都冻成了冰,而且用手一碰,就可能会把手粘住。

但是,他们却并未因此而懈怠,因为他们知道,伤员们急需这些绷带。另外,换下来的绷带,必须要及时清洗消毒,要在冰冷的水里洗涤。

一天下来,他们的手都被冻得又红又肿,有的还被冻出了血口子。但是在任务面前,他们没有一个人退缩。

2

1947年春天,中村京子报名参加了前线手术队,先后参加了平泉、隆化等战役。为了躲避国民党的飞机侦察,医护人员都是在晚上行动。

由于路上一片漆黑,中村京子这个十几岁的小姑娘,不免感到有些害怕。而更要命的是,道路上经常会出现一些水洼和沼泽地,人一不小心就会陷进去。

他们轻则会全身湿透,重则会陷入其中无法自拔。体力上并不强的中村京子,当时最怕的就是掉队。而每当她感觉有些恍惚时,一匹白马就会出现在她的面前,给她做指引。

而马上的“白马大夫”,就是日后中村京子的丈夫——米勒医生。

米勒医生是个医术精湛的德国人,是手术队的队长。早在四平战役时,中村京子就开始与他合作。

当时给她印象最深刻的,是米勒大夫总是会因陋就简地想出一些“土办法”来解决问题。

有一次,手术队借用老乡家的房子做手术,但是中村京子进屋一看,发现里面只有一张土炕,根本不具备手术条件。

她正在犯难之际,米勒大夫让人把老乡的门板卸了下来,然后用砖头垫平,搭了一个简易的手术台。就在这张手术台上,他们救回了很多战士的性命。

中村京子四次随手术队深入战火,亲眼见证了大夫如何在硝烟中,冒着敌人的枪炮为伤员做手术。

虽然得不到休息,但弥勒大夫只会在疲惫至极时,靠着手术台打一个盹。一旦有新的重伤员送达,他就会即刻清醒过来,全力进行救治。

他的敬业精神,深深地打动了中村京子。两个人配合默契,慢慢有了心意相通的感觉。

米勒大夫为人干脆,他在确定自己对中村京子钟情之后,立刻就询问对方能不能结婚。这一突如其来的要求,让刚刚17岁的中村京子吓了一跳。

不过在当时,她还想着有一天回日本,而她也知道,米勒大夫准备过一阵回德国。两人的未来,看来是不存在交集的,于是中村京子拒绝了对方。

而米勒大夫也没有纠缠,两人就这样分开了。不久之后,两人分别去了不同的医疗队,在之后的两年中未曾谋面。

平津战役后,米勒大夫开始在天津附近担任医管局领导职务。在一次聚会中,他的好友李资平的夫人,和政委的夫人聊起了天,谈到了米勒大夫的婚姻情况。

李夫人表示,米勒大夫至今仍单身,似乎是因为心里有一个名叫中村京子的日本姑娘。巧合的是,政委夫人恰好在一个卫生所见过中村京子。

于是,两位夫人开始暗中撮合两人。她们通过李资平,把中村京子调到了米勒大夫,并且对她说:“米勒大夫等了你两年”。

这句话,让中村京子感受到了对方的真心,因此不再拒绝对方。1949年7月28号,两人正式登记结婚。

值得一提的是,两人的结婚申请,还是军委卫生部长贺诚亲自批准的。

1950年,米勒夫妇被分配到长春第三军医大学内科学院工作,米勒夫任院长,中村京子在药房工作。

两人一直干到了1953,然后一起转业,进入沈阳第三附属医院工作。在这期间,两人有了女儿米蜜和儿子米德华,一家人忙碌而幸福地生活着。

1951年,国家提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当时的全国人民,都在为这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米勒和中村京子,一个是院长,一个是药剂师,也都忙得四脚朝天。虽然他们的孩子都还很小,但夫妇二人却没有太多时间照顾他们。

往往是他们出门时孩子还没有醒,回来时孩子已经睡着,一家人连见面说话都难。

1960年,米勒大夫突然患上严重的心脏病。为了能得到更好的治疗,一家人决定迁居北京。

这之后,米勒大夫就开始在北京积水潭医院工作,京子则继续在药房担任药剂师。在之后几十年的岁月里,一家人经历了很多历史性的大事件,既遭遇过挫折,也有过相互扶持的欣慰。

在欢笑与泪水中,这个由两个外国人组建的家庭,在新中国的土地上,书写着精彩的人生篇章。

3

时间很快来到了1972年。这一年,中日正式建交。而中村京子,也终于得到机会,可以到日本探亲了。

她带着自己的丈夫和孩子,回到了阔别27年的家乡。但是,虽然她出生在这里,但却对日本社会上那种严重的男尊女卑深恶痛绝。

米勒大夫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便劝解妻子:“你以后,还是不要离开中国了。”

不过,这次日本之行,他们有着其他的收获。米勒夫妇在探亲期间,结识了日本肝病专家——西冈久寿弥教授,并成功引进了日本的先进医疗检测技术。

次年,他们再次邀请西冈教授来华,传授更为优秀的医疗检测方法。同年10月,米勒率领团队,赴日本参加国际医疗会议,并在大会上发表了演讲。

米勒夫妇的一女一子,分别育有三个孙辈。女儿米密和儿子米德华都毕业于中国名校,但后来女儿远嫁瑞士,儿子则留学美国,并在香港定居。

虽然一家人散居海外,但他们每年都会找机会团聚。

让中村京子最为欣慰的是,她的外孙女优利亚,正在瑞士的大学里学习中文。她对中国的古文很感兴趣,对中国的文化也是情有独钟。

很显然,这个孩子会成为中村京子“中国心”的继承者。

米勒夫妇所住的房子,曾是末代皇帝溥仪的英文老师庄士敦的故居。在这里,他们一起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一起创造过美好的回忆。

但是,在1994年,米勒大夫离开了这个世界。从此后,中村京子就养成了一个习惯:在自家的门口徘徊散步。她用这种方式,来守护自己和丈夫对中国的热爱。

2004年8月23日,中村京子拿到了一件特别的礼物——中国发放给外国人的永久居留证,这让她激动万分。她表示,自己要一直住在中国,因为中国就是她的家。

中村京子在花样年华时来到了中国,并在这里度过了数十个春秋。如今,她已经94岁了,但是身体仍然很好。

她已经完全融入了中国的生活,成为了一位地道的中国老太太。她深爱着中国,并愿意将自己的爱传承下去。

这位生命的守护者和国际友谊的见证者,将会在未来的岁月里,继续幸福地生活着。

参考资料:

何雁:中村京子:六十载中国岁月

李蔚峰:中村京子:跟随八路军的日本护士

0 阅读:5

博古通今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