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一个消息让周总理心情沉痛——医院里的何香凝病情危急。
病情在1970年就埋下了伏笔,年逾九旬的何香凝不慎跌倒后入院。由于长期卧床,又感染了肺炎。周总理从那时起,就经常抽时间前去探望,并嘱咐医院全力治疗。
至1972年,卧床两年的何香凝已在弥留之际。周总理赶到医院时,她已瘦弱不堪,但思维始终是清晰的。
何香凝握着周总理的手,一遍遍地恳求:“我不要烧”。周总理含泪回答:“不烧,不烧。”周总理明白何香凝的意思:死后遗体不要火化,要和廖仲恺合葬在一起。彼时,廖仲恺已牺牲近半个世纪。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中有5秒免费广告可增加创作收益,感谢各位看官点击支持原创,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早在1956年,毛主席为了治理散埋乱葬、保障国家耕地,带头签署了《殡葬改革倡议书》,党内外共有151人参与签字,自愿在死后实行火葬。
何香凝作是参与近代革命较早的女性之一,无论在国民党还是在共产党,她都是个值得敬重的前辈。弥留之际,她反复请求“不要烧”,当然不是出于封建思想或对火葬有未知恐惧。只是因为,她的丈夫,革命烈士廖仲恺是土葬的,她的遗愿是与廖仲恺合葬在一起。
何香凝出生于香港的一个富裕茶商家庭,随夫廖仲恺赴日期间,他们夫妇结识了孙中山先生,从此开始接触革命思想,并与革命青年秋瑾、黎仲等人来往密切。
夫妇二人追随孙中山先生的革命脚步,双双成为了同盟会的骨干力量,尤其何香凝,是同盟会的第一位女性会员。
何香凝负责同盟会的联络和勤务工作,廖仲恺则三次被派遣回国。在此期间,何香凝曾以诗勉励丈夫:
国仇未复心难死,忍作寻常泣别声。
劝君莫惜头颅贵,留取中华史上名。
1925年8月19日上午,时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委、军事委员会委员、财政部长、黄埔军校党代表廖仲恺,在国民党中央党部大楼前遭到国民党右派刺杀,身中四枪,未送到医院就已停止了呼吸。
遇刺前,廖仲恺已感知到危险来临,曾给何香凝留下一首诗:
后世凭君独任劳,莫教辜负女中豪。
我身虽去灵明在,生死屠门握杀刀。
廖仲恺牺牲在何香凝眼前,鲜血染红了何香凝的衣襟。我们可以想象何香凝痛失爱人和革命伙伴时,是怎样的心情。但何香凝在晚年回忆这段历史时,没有过多描述儿女情长,她只是说:“那时我的心里,说不清楚是悲痛还是愤恨,但没有惧怕。”从此,她将带着廖仲恺的未竟之志继续革命。
1927年,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大肆反共后,何香凝愤然与之决裂,一度旅居国外。“九一八”事变后,她又回国参与团结抗日的运动。何香凝带头捐献自己颇具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的书画作品,并邀请全国的书画界名家共行此举。在何香凝的奔走号召下,书画界筹集了一笔经费,捐给抗日将士以作军资。
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蒋介石政府,秘密与日军签署了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
何香凝知道后,给蒋介石送去了一份“大礼”,一条旗袍,和一首诗:
枉自称男儿,甘受倭奴气。
不战送山河,万世同羞耻。
吾侪妇女们,愿赴沙场死。
将我巾帼裳,换你征衣去!
敢于这样直面辱骂蒋介石的女性,近代史上恐怕再找不出第二个。
西安事变后,何香凝与宋庆龄积极活动,加速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二人联合在国民党五届二中全会召开前,做出提案《提议为外患日急请讨论扩大总理三大政策团结御侮案》。
为了促成抗日统一战线,何香凝在10年未出席国民党会议后,欣然出席了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并与宋庆龄等国民党左派人士共13人联名提案,要求恢复孙中山先生的三大政策。
淞沪会战爆发后年近花甲的何香凝发动各界妇女、进步人士参加救伤和慰劳的组织工作,和宋庆龄一起团结了一批党政要人的夫人,创建了“中国妇女抗敌后援会”。
国民政府为了筹措军费,发行了5亿元救国公债。何香凝带头响应,动员上海各界妇女展开献金活动,踊跃购买救国公债。
皖南事变前夕,何香凝凭借国民党元老的资历,邀请宋庆龄、柳亚子和彭泽民等人联名起草了一封至蒋介石和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的公开信。信中重申孙中山先生的三大政策, 要求国民党当局撤销剿共部署,联共抗日。
这封来自国民党元老们的信一旦公开,蒋介石必将千夫所指。
皖南事变爆发后,国民党当局严密封锁新闻,不准中外报纸做任何报道,甚至不惜以杀害被扣押的叶挺相威胁。
何香凝、柳亚子以国民党释放叶挺为条件,答应不发表公开信。但不久后,何香凝与宋庆龄等人联名致电蒋介石,对皖南事变表示愤慨和谴责,痛斥其破坏抗战、反共分裂的倒行逆施。
解放战争时期,何香凝反对蒋介石的独裁和内战,在香港组建、参加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即八大民主党派之一的民革。
新中国成立后,何香凝积极与共产党合作,担任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委员,为保护华侨的正当权利和利益,做出了突出贡献。
1972年9月1日,何香凝在93岁高龄上病逝。在当时的特殊政治环境下,任何“不合常理”的行为都有可能被上纲上线。何香凝的土葬遗愿,在当时有些难办。周总理作为何香凝的多年挚友,对此事十分尽心,安排专车让何香凝的家人将其遗体送抵南京,在紫金山廖仲恺墓地举行了隆重的合葬仪式。
失去爱人和革命伙伴后近半个世纪,她留下遗愿不要火化,终于去赴那场“生同衾、死同穴”的约会了。
参考文献:
北京阅览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民国最美的爱情》
中国华侨出版社 《何香凝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