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点击关注,并在本文下方留下您宝贵的评论和意见。您的每一份支持都会激励我更加努力地创作出更好的文章,希望您能够给我这个机会,同时也是对我文章的一种认可。
1914年,袁世凯与美国公司签订了关于合作办矿的协议,美国方面随即派出一支专业勘探小队进入中国陕北开展石油地质调查,但却没能找到一处能够供大规模开采的油田。
中美合办油矿一事就这样不了了之。但此后,美国方面的专家学者却开始发表关于“中国贫油论”的文章,渐渐地,人们开始相信这一学说。
1930年起,日本侵略军开始在中国东北地区开展石油勘探工作,然而,在侵占我国东北期间,日本人始终没有发现我国的大规模油田。这似乎再一次向世界证明了“中国贫油论”。
战争期间,中国的石油业发展举步维艰,加之扣在中国头上的“贫油”帽子,世界各国对我国的石油业发展更不看好。
新中国成立后,虽然我国的石油年产量每年都在提升,但并没有从根本改变我国石油工业落后的面貌。
不过,随着一位地质学家的回归,中国即将彻底摆脱“贫油论”的标签。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正在英国进行地质考察工作的李四光收到了郭沫若写给他的一封信,邀请他回国参加建设。
为躲开国民党的阻挠,李四光辗转瑞士、意大利,最后在周总理的特别关照下,终于顺利抵达香港。不久后,便回到了大陆。
实际上,李四光刚回国的时候,他原本的计划是继续回南京地质所搞研究,不过,由于是在周总理的帮忙和关照下回国的,因此,他还是来了一趟北京。
李四光来到北京后,周总理与他一起谈了许久。最终,李四光才决定组织新中国的地质工作。1953年,时任地质部部长的李四光受邀来到中南海,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领导人向他问了一个多年来的难题:“请问你对我国的石油资源,有什么看法?”
李四光看了看在座的人,认真说道:“我不同意关于‘中国贫油’的观点。”随后,他从科学的角度出发,阐述了原因。
紧接着,李四光便提出:“我们应该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石油地质普查工作。”
针对李四光提出的建议,毛主席等人很是赞同。
1954年,关于如何开展石油地质普查工作,李四光提出了具体的想法:
“可以这样考虑:从东北平原起,通过渤海湾,到华北平原,再往南到两湖地区,可以先做工作,先从新华夏系的旁边摸起,同时在覆盖地区着手摸底,物探、钻探都可以上。”
根据李四光的研究理论及其普查办法,我国石油战线上的广大工作者深受鼓舞。1959年,我国发现了大庆油田,之后,又相继发现了胜利、大港等油田。
自此,我国彻底扔掉了“贫油”的帽子,而李四光就是“中国贫油论”的挑战者和颠覆者。
新中国成立前,李四光没有参加过什么政治组织,而在新中国成立后,在目睹了中国共产党治下的新中国后,他认为自己没有资格参加共产党,只能尽己所能为国家建设努力。
1957年,李四光因病在杭州疗养。期间,周总理特意来探望他,谈话过程中,周总理好奇地问他“为什么没有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呢?”
李四光听后很是惊讶,他十分真诚地回答说:“我怎么能够入党呢?我还有许多旧思想需要改造。”
周总理虽感慨李四光的思想高度,但并不赞同他妄自菲薄:“李老,你已经为我们国家做了很多贡献了,不能用有没有参加过战斗作为衡量能否入党的资格。你应该申请入党,这样你能更进一步靠近党组织。”
1958年,李四光才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逝世,享年82岁。钱学森评价他是“当代中国科技界、知识界的一面旗帜”。
毋庸置疑的一点是,在发现大庆油田的过程中,李四光功不可没。而在之后,有关李四光的报道也层出不穷。
不过,谢雪锦院士曾指出:“我们也不能忘记了匈牙利人的帮忙。”
在发现大庆油田的过程中,跟匈牙利人有什么关系呢?他们又为我国提供了哪些帮助呢?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各个技术领域都处于奋起直追,甚至是重新开始的阶段,为了掌握地震勘探技术、寻找石油,新中国特意向匈牙利方面邀请了专业的地震勘探队。
来到中国后,他们先是在西北寻找油田,后来,根据我国地质部等部门的安排,才又来到松辽平原,并成功发现了大庆油田。
中国发现大庆油田的好消息一经发布,作为中国地质部部长的李四光便成为了舆论的焦点。各大报纸纷纷刊登着有关他的各种消息。
这时,谢雪锦院士则指出:不可否认,大庆油田的发现李四光功不可没,但匈牙利地震队也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关于他们的报道却很少,这样做是不对的,不符合我们国家的传统。我们得到了帮助,要懂得感恩。
当时,整个国家都处于建设的热潮中,希望通过宣传来达到鼓舞人心、增加建设国家的热情。在大的时代背景下,宣传匈牙利人的帮助其实并不太合适。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要故意忽视别人的帮助,不懂感恩。这只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作出了一个选择而已。
在大庆油田发现前后,除了李四光之外,还有一个人的名字更广为人知,他就是“铁人”王进喜。
新中国发现大庆油田后,正在西北玉门油田的王进喜立即率领钻井队赶往大庆,参加一场规模巨大的石油大会战。
来之前,他已经做好了面对各种困难的心理准备。然而,一到大庆,现实的困难早已超出了他的心理预期。
这里基础设施的建设十分落后,缺少必要的交通条件,工人吃饭、睡觉都是问题。
就在这样的环境中,王进喜和同事们肩扛几十吨的设备,大干五天五夜,打出了大庆的第一口喷油井。
1970年,王进喜积劳成疾,因病逝世,年仅47岁。王进喜将自己的生命融进了大庆油田的会战中,融进了国家发展的洪流中。虽然他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留下的“铁人”精神至今鼓舞着新一代的青年人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