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5日,是无数中国人铭记的日子,在那天,结束了为期(1931年-1945年)14年的抗日战争,无数的中华儿女奔走相告,尽情欢呼,那场面、那开心恐怕只有身临其境的人最能感受,在2024年的今天,我们再回味历史,百感交集的同时感尬岁月的无声,对如今来之不易的生活,除了且行珍惜的面对外,我们别无他选。
在漯河的人几乎都知道,漯河有一个受降路,还有受降亭,没错,这些都是为抗日胜利,日本胜利的纪念,那么这些故事你知道吗?让我们一起了解下!
受降路设立的历史背景
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日本天皇于1945年8月15日通过电台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派出全权代表向中、美、英、苏四国投降签字,蒋介石将全国划分为14个受降区,命令日军集结指定地点,委任他的亲信大员为受降官前往受降,当时,河南省属国民党第五战区管辖,原计划由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刘峙接受日军投降。
然而,由于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胡宗南的突然行动,蒋介石临时决定将漯河增设为受降区。为何在漯河增设受降点呢?这与漯河的特殊地理位置有关,因为它是日本侵华部队第115师团司令部所在地,管辖范围广泛,包括西南的南阳、方城等地,南面的信阳、驻马店等地,东面的周口,以及北面的许昌、郑州等地。
1945年9月20日,在漯河山西会馆(今漯河二中院内),日军投降代表鹰森孝和他的几名下属军官与刘峙等中方代表进行了受降仪式。仪式结束后,侵华日军在漯河的日军被命令将当时的竹木街通往煤市街(今天的公安街)的弯曲狭窄的土路进行加宽取直整修,筑成了一条新的道路,这条道路后来被命名为“受降路”,以纪念这一历史事件。
受降亭的历史背景及由来
在日本投降后,漯河人为了纪念日军投降这一历史性的时刻,教育后代不忘国耻、自强不息,确实自发要求修建碑亭,于是,人们捐钱捐物,出工出人奉献自己的力量。同时,这一倡议在漯河商会的积极推动下得到了广泛的响应和支持。
然而,由于当时百废待兴,人才匮乏,漯河地区竟然没有一个合适的设计师。在漯河商会的主持下,大家最终达成了“1亭4碑”的设计共识,模仿郾城县八景之一的“龙塔古篆”经幢造型,修建了一座受降亭,并在亭内树立了四块石碑,主碑上刻有“受降亭”三个大字,其余三块石碑上分别刻有“受降亭记”、“抗战祝胜词”和“建亭记”等文字,记录了这一历史事件的重要性和意义。
为了完成这一项目,第五战区司令部指派了秘书长负责筹办工作,并邀请了郾城知名人士郭尚武、李幼敬进行设计。同时,还从洛阳请来了著名的石工和漯河润芳斋的田金富、侯忠祥等人合作施工。
经过努力,1945年12月上旬,受降亭终于在漯河火车站南端的花园内建成,这座受降亭为四方形主体,高度为6米,底座面积为8平方米。亭子的四周有8尊石狮护卫,显得庄严肃穆。四块石碑大小、质地相同,背面相对而立,高度均为2.4米,宽度为0.75米。
1947年,受降亭毁于内战的战火。受降亭毁后,亭内4块石碑流落民间,四块受降碑仅存一块主碑和大半块残碑。
2012年,源汇区河上街古镇重修受降亭、建设受降纪念广场。
除了受降路、受降亭外,其中还有漯河中州抗战纪念馆等等,这些全部都是对来之不易的胜利纪念,这需要我们大家共同铭记的同时,更要懂得珍惜和感恩,共同加油,向前不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