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逸是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开国大将,戎马一生的他为我国革命事业作出巨大贡献,令人敬仰。而他的妻子——韩碧女士的人生历程也颇具传奇色彩。
▲韩碧同志
韩碧同志的一生充满了坚韧与毅力。自16岁背井离乡,远赴广州求生,至19岁与张云逸同志结为连理,在动荡的革命年代,她以坚定的信念和无私的奉献,在背后默默支持着张云逸,并积极参与斗争,投身党的秘密工作,在革命事业中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母亲一生刚毅,是一个充满爱心和责任感的人,她与父亲共同经历了中国革命的风雨历程,他们两人不仅是恩爱的夫妻,更是革命事业中志同道合的战友。”近日,红船编辑部有幸采访到了韩碧之子张光东,在这次专访中,张光东深情地回忆起母亲韩碧女士那跌宕起伏且精彩的人生历程。
19岁嫁给张云逸
1904年,韩碧在海南文昌县的一个没落地主家庭降生,那时家中已经十分衰败。她自幼便跟随父母沿街乞讨,吃尽了生活的苦头。几年后,父母相继离世。无奈之下,16岁那年,韩碧只能跟随一位亲戚离开故乡,前往广州谋生。
据张光东讲述,韩碧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广州的一家工厂做童工。但由于不适应工厂的封闭生活,加上她又听不懂也不会说广东话,感到非常苦恼。于是,她开始学习理发技术。凭借着她的聪明头脑和灵巧双手,韩碧很快就掌握了一手出色的理发技术。之后,她离开了工厂,到理发店打工,成为了一名学徒。
她自己也不曾想到,在理发店工作期间,她结识了张云逸的夫人王氏,从此改变了她一生的命运。
张云逸的第一任妻子王碧珍,生于1896年,是海南文昌头苑镇赤塘村人。17岁(1913年)嫁给了张云逸,两年后生下了女儿张琼。自古以来,海南的传统女子都将生儿育女视为婚姻中的大事,善良贤淑的王碧珍也不例外。因为婚后十多年没有生下男孩,而且因病不能再生育,王碧珍对张家的愧疚感越来越深。
机缘巧合之下,一次,王碧珍带着女儿去理发店剪发,正巧遇到了小同乡韩碧,她们感受到了在异乡的亲切感,姊妹情在心中悄然滋长。1923年,王碧珍决定为张云逸迎娶一位新夫人——韩碧。
就这样,年仅19岁的韩碧,在不知道丈夫是谁的情况下,嫁给了31岁的张云逸。
而此时,长期在外征战的张云逸,对这一切全然不知。在家中,韩碧和王碧珍一直以姐妹相待。终有一日,张云逸因患风湿性关节炎腿脚不便,返回家中看病。他一进家门,便见一陌生年轻女子在家里做饭。王碧珍向张云逸解释了原委。
面对这样荒唐的事情,张云逸听后非常愤怒。他从未怪过王碧珍生了女儿,也明白碧珍是个贤惠善良的妻子。他责怪她不应该瞒着自己,自作主张把韩姓女子娶进家中,但事实已经无法改变。看着两个女人泪流满面,想到如果将韩碧送走,这个已经“履行了结婚手续”的女子,终生再难出嫁,张云逸感到非常无奈。
在张云逸养病期间,韩碧精心照料,为他送饭送菜,关心他的健康状况。两人接触多了,韩碧对稳重深沉、讲情重义的“大哥哥”心生仰慕。张云逸看到她聪明勤快,两人渐渐产生了情愫,日子如流水般过去,爱情在他们心中生根。
最终,在王氏的撮合下,韩碧与张云逸真正地结为了夫妻。
历经九年分离
两年后,韩碧终于迎来了她和张云逸的第一个孩子,生下一个儿子,全家人都非常高兴。然而,在那个医疗条件落后、战火纷飞的年代,这个小小的生命并未能够健康地活下去。韩碧悲痛欲绝,心灵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张云逸和王氏心疼不已,只能不断安慰她。
1925年,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紧接着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吹响北伐的号角。张云逸因英勇善战,被任命为第四军二十五师少将参谋长。同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而后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自那以后,张云逸与家人团聚的时间愈发稀少。
南昌起义后,张云逸听从党的安排留在了第四军,移师返回广州,在那里,他得以与韩碧短暂相聚。不久后,他奉命前往广西开展兵运和组织起义工作,此后便南征北战。在这之后,张云逸竟再未能与妻儿见面。这次的分离,长达九年之久。
在这漫长的九年里,韩碧与张云逸的结发妻子王碧珍,带着子女们,冒着被“格杀勿论”的危险,隐蔽在广州以理发为业,他们忍受着无尽的艰难困苦,只为等待张云逸的消息。
韩碧每天早出晚归,加班加点地在理发店打工。王碧珍任劳任怨操持着家务和照看儿女。不幸的是,王氏在逃难时,死在了日军的轰炸之下,自那以后,韩碧不得不独自承担起家庭的重担。
▲张光东接受红船编辑部采访
“1929年初,父亲受中共中央的派遣到广西开展革命工作,领导百色起义,创建红七军,建立右江革命根据地。之后,又率领部队冲破敌人的重重围堵,转战千里达到中央苏区,参加第三、四、五次反‘围剿’作战和长征,所以他根本没有时间回家,也顾不上家里的消息。”张光东说。
在这段时间里,韩碧和儿子张远之始终没有张云逸的音讯,全靠韩碧在广州当理发工人的微薄收入和一些亲戚的接济艰难度日。
直到1937年上半年,时任红一方面军副总参谋长的张云逸奉党中央之命,从延安到香港开展华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工作。在党组织和亲友的多方帮助下,1937年年底,张云逸终于找到了韩碧母子,并把他们接到香港地下党机关,掩护革命活动。
时隔九年,韩碧才再度和丈夫相见,可半年之后,张云逸再次奉命离开香港到武汉,筹建新四军军部。1938年,张云逸任新四军参谋长,经常在前线作战。
就这样,这对恩爱的夫妻又离别了。韩碧只能重新拾起理发剪刀,独自一人养活自己和儿子,再次扛起那一片天。
被国民党扣押险丧命
1939年7月,韩碧和张远之奉命离开香港,到张云逸身边工作。韩碧带着远之和一批参加抗日的青年,在新四军军部军需处处长叶辅平带领下,从香港出发,经越南、广西、湖南、江西、安徽,千里迢迢地于9月到达泾县新四军军部,但此时,张云逸已在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无缘见面。
到达军部后,韩碧母子被编在军部教导队,安排他们学习文化知识,并给他们发了军装。
“其实母亲在进新四军之前就已经参加革命工作了。在香港那段时间,母亲就开始做地下工作,当时共产党在香港秘密地建立工作站,母亲和林青李静夫妇在香港的一个地下工作联络点,母亲以家里女佣人的身份进行掩护,主要负责采购、联络等工作。”张光东提到。
1939年底,为了渡江北上去见张云逸,母子二人离开了教导队,出发到江北去与张云逸团聚。
1940年3月,韩碧母子随新四军第三支队政治部副主任曾昭明等干部战士25人,由皖南渡长江北上,行至安徽无为县刘家渡时,遭到国民党武装部队的包围,并被无理扣押,送到无为县襄安镇的保安第八团。
据张远之后来回忆:襄安镇是国民党保安第八团的驻地,进去以后他们就收缴了我们的武器,把我们25个人关押在一间大房子里。几天后,敌人将我们母子押往桐城广西军一三八师驻地,单独关押在一间小房子里。
“被国民党关押后,母亲并没有承认自己是张云逸的妻子。母亲和远之都做好了死在国民党手里的准备。但是,其实国民党早就知道他们是张云逸的家属。”张光东称。
▲在新四军任职的张云逸
妻儿被扣押的消息传来后,张云逸立即发电强烈要求国民政府下令释放妻儿及被扣押官兵。电文说:“炮火余生,不罹于暴寇(指日寇)之后,反被国家军队横加捕押,妻子何辜?遭此荼毒。况职(指张云逸自己)弃家抗战,家属从未受优待,亦不得以侮辱。”
张云逸在电文中强烈要求国民政府下令释放妻儿及官兵,归还我新四军枪支、军械和军款等,但国民党方面不予理睬。
这时,在重庆的周恩来出面,向蒋介石等反复申明大义,尽快释放新四军官兵家属以利抗战。经过多次交涉,直到1940年9月,国民党才释放了被扣押7个月之久的韩碧和12岁的远之,其余二十几位新四军干部战士全部罹难。
张光东回忆道:“母亲被国民党扣留了半年多时间,在那期间,面对他们的各种审问,母亲紧闭牙关,不吐露只言片语。后来,他们又被单独关押,承受了巨大的精神痛苦。最后,其他同志都被杀害了,母亲侥幸得到了救助,最终获释。”
韩碧母子从血泊中走了出来,辗转终于来到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在这里,韩碧见到了丈夫,热泪不禁夺眶而出。张云逸扶着韩碧坐下,深情地说道:“我们全家团聚了,应该高兴不是吗!”
组织上考虑到韩碧忠诚老实,为人可靠,安排她到供给部做出纳员。出纳工作虽然简单,却承载着巨大的责任。韩碧深知这一点,非常珍惜这个工作,每日都兢兢业业,非常认真。工作之余,她还在夜间勤奋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水平。
1941年3月,由于表现突出,韩碧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广西保育院第一任院长
在全国解放后,张云逸肩负重要使命,受命来到广西筹建领导机构。与此同时,韩碧也被任命为广西保育院的第一任院长。这个角色对于韩碧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但她并没有退缩,而是在丈夫的鼓励和支持下,勇敢地走入了这个角色。
▲张云逸与韩碧
韩碧在保育院的工作中,逐渐展现出了她的才能和热情。她深入了解保育工作的本质,全力以赴地投入到了这份工作中。她关注每一个孩子,关心他们的生活,关心他们的成长,在她的带领下,为这些孩子营造了一个温暖的家。
当时,有许多国民党起义人员及其子女,以及我党努力争取的国民党高级干部的子女,都在广西保育院接受教育。中央明确指出,对这些孩子应一视同仁,给予他们与其他共产党干部孩子相同的待遇,坚持一切平等原则。
“我们曾经拜访过广西保育院的一个保育员,她向我们回忆起当时在幼儿园工作的情景。保育院的阿姨和我们讲,那个幼儿园原本只接收团级以上干部的子女,但后来国民党干部的子女也被纳入,且实行平等对待。这一变化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和异议。” 张光东回忆道。
韩碧身为那段时期的保育院院长,坚定地贯彻了中央的政策。在她的领导下,孩子们身着统一的服装,共享平等的餐饮,享受一致的待遇。
“我们曾有幸目睹那些时期的照片,孩子们身着整齐的服装,手牵手欢快地玩耍。这些孩子成年后,多数成为了广西地区的中坚力量,担任着中层干部的重要职务。”
在回忆韩碧院长对这些孩子的细心关怀和深刻教诲时,张光东提到:“当我们后来重逢,他们常提及:若非韩碧院长的爱护与教育,我们今天的生活景象或许就不会如此。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既有国民党的人士,也有土匪分子的劝降者,但无论这些人的身份如何,韩碧院长始终秉持国家的整体政策,一视同仁的对待他们的孩子。”
张光东讲述,那时,幼儿园的阿姨们对此颇有微词,认为为何对待这些人也要如同对待我们这些干部子女一样,因此表示不满。然而,韩碧坚持要求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强调必须一视同仁,在她的领导下,从未有过对这些孩子任何形式的歧视。
也正是韩碧的坚持和带领下,这些孩子在保育院的温暖环境中,健康快乐地成长,并为广西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在韩碧担任保育院院长两年之后,张云逸却病倒了,为了丈夫的身体健康,她毅然决然地辞去了保育院院长的职务,全心全意地照顾张云逸的日常生活,一直到1953年底,他们都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提起母亲,张光东的眼中充满了深情与敬仰。他回忆道,母亲就是这样一个善良又乐于助人的人,她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那便是她总是把食物先分给大家。无论是在硝烟弥漫的年代,还是在生活困难的时期,甚至解放后,她都始终如一。
“一位老前辈曾告诉我,在烽火连天的那个时代,生活非常艰苦,物资极其匮乏,他们的孩子也面临着营养短缺的问题。当时,我的母亲就将有限的美国奶粉和罐头慷慨地送给了他们。那时的我也很小,没有了口粮,同样面临着饥饿的威胁,后来只能以羊奶为食。那时候,部队不断转移阵地,但无论行进到哪里,都要牵着一只奶羊。”
解放后,生活条件有了改善,但韩碧的习惯并未改变。“尽管解放后,我们家的生活水平可能优于一般家庭,但并未真正富裕。母亲总是将家中的一些食物和物品分给工作人员、秘书和服务员,她总是乐于与人分享,我们作为家人,实际上只能享受到其中的一份。”
“我实际上是家中的小幺,理应得到更多的疼爱。尽管我父母非常爱我,但他们并不是只宠爱我一个,而是把他们的爱分享给了身边的每一个人,他们愿意与周围的人共同分享。”张光东笑着回忆道,母亲就是这样一个非常和善的人。
不离不弃的爱情
在战火纷飞的艰苦岁月里,张云逸夫妇离多聚少,直到1944年,韩碧才生下了女儿张远明。不幸的是,小远明在1岁半时突发疾病,在缺医少药的战争环境,只有1天多的时间,可怜的孩子便死在母亲的怀里。
“对我母亲来说,这个孩子的离世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因为这个孩子是我母亲再次见到父亲之后的第一个孩子,面对这样的失去,母亲的精神彻底崩溃了。她无法接受这个孩子的去世,精神也因之而失常了,深陷悲痛之中。”张光东回忆道。
1946年,韩碧的病情才有所好转。就在这一年,韩碧与年已54岁的张云逸生下了第二个儿子张光东。张光东后来曾任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副院长,少将军衔。
“母亲生病这段时间,父亲对母亲还是非常照顾的,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给予母亲最大的便利和安慰。其实从战争年代起他们二人就一直不离不弃,一起风风雨雨。直到我的出生,使母亲的心情得以舒缓,她的精神就稍微平复了。”
然而,1953年,快要50岁的韩碧正值更年期,由于在革命时期受到的折磨和战友死亡的刺激,加上心理压力过大等等因素导致她病情复发,精神开始再次失常,得了精神分裂症。
在医院里,组织上从上海专门请来了名医为韩碧治疗。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她终于回家了。然而,她的病情仍然时好时坏。
事后,张云逸身边的工作人员都一致建议将韩碧送到精神病院去,一是抓紧治疗韩碧的病,二是害怕刺激到张云逸,保证他的身体健康。
可是张云逸坚决不同意,决定将韩碧留在家里。他对工作人员说,“送到医院,都是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她会感到孤独和害怕。那样情绪会更坏,这种病,光靠药物是不行的。韩碧同志跟了我几十年,实在是不容易啊!这么多年,韩碧跟我长期分别,受苦受难,没有过几天安稳舒心的日子。眼下如果送她去精神病院,离开我,离开儿子孙子,离开你们这些熟悉的人员,她会失去更多的关心体贴和家庭的温暖,反而会加重她的病情。”
1954年,张云逸接到中央指示,带着一家人调到了北京。也许是爱情的力量,在张云逸的精心照料下,两年后,韩碧的病情竟然奇迹般地好了起来。
“那段时间,父亲每天陪着母亲散步,陪着她说话,带着儿孙陪她玩耍,再加上医生经常过来检查和吃药治疗,母亲犯病的间隙越来越长,情绪也稳定了很多。”
▲张云逸与韩碧
1956年,韩碧又重新穿起军装,被安排在了总参管理局工作,后来一直担任张云逸的生活秘书。
1974年11月19日,一代传奇将军张云逸大将结束了他充满荣耀与战火的一生。十年之后,韩碧也走完了自己的人生旅程。临终前,她轻声呼唤着张云逸的名字,那份真情和痴心,让守候在床边的每一个人都为之动容落泪。
张云逸与韩碧,这对夫妻在风雨飘摇的革命年代,以坚定的信念和深深的爱情,共同走过了人生的起起伏伏。他们不仅是生活中相亲相爱的伴侣,更是在战场上并肩作战的战友。他们的爱情故事,见证了真情与痴心,让人动容。
撰文:李影
视觉:王学民
统筹:李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