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们称她辛大姐,有人叫她“辛妈妈”,孩子们亲切地喊她辛奶奶

八方镜 2024-09-30 12:48:02

在山东省日照市莒县的一家不起眼的福利服装加工厂内,一位年近七十的老人,正坐在车间的一角,忙忙碌碌。

她身边的工人们有的称她为“辛大姐”,有的叫她“辛妈妈”,孩子们则亲切地喊她“辛奶奶”。

在一次采访中,辛兴芬深情地说:“毛泽东的思想武装了我们的头脑。”

这句话,不仅道出了她的人生哲学,也为我们揭开了她和这家工厂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传承红色的精神

1956年12月,一个女婴呱呱坠地,她叫辛兴芬。她成长于沂蒙山革命老区,那里不仅风光秀丽,更是一片充满红色记忆的土地。

她的家庭根正苗红,父辈中有好几位都是抗战前的地下共产党员。她的三伯父辛明、五叔辛玮、六叔辛纯,他们都是莒县早期抗战的组织者之一。

她从小就听着父辈们讲述那些烽火岁月的故事长大,那些军功章和革命故事,深深地烙印在她的心中。

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辛兴芬自然而然地就接受了一种红色的教育。

她从小就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

这种责任感,让她在成长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

岁月流转,辛兴芬逐渐长大成人。

1976年,辛兴芬踏上了工作岗位,开始了她的职业生涯。她带着满腔热忱和出色的工作能力,很快就在单位里崭露头角,赢得了同事们的交口称赞。

据澎湃新闻的报道,辛兴芬在单位门口的荣誉墙上,她的名字总是占据着显眼的位置。她的工作表现,不仅得到了同事们的一致认可,更赢得了单位领导的连连赞赏。

辛兴芬在工作中展现出的那份麻利和热心,让她几乎每年都能收获“活雷锋”和“生产标兵”的荣誉称号。

在单位里,辛兴芬的名字几乎就是“榜样”的代名词。

投身助残事业

1993年,面对一家濒临倒闭的服装加工厂,辛兴芬临危受命,开始了她的创业之路。

这家莒县福利服装加工厂,当时的情况可以说是岌岌可危。

员工只剩12名,机器只有6台,还都是老掉牙的那种。资金短缺到连基本运营都成问题,辛兴芬为了挽救这个厂,甚至动用了自己所有的积蓄,还四处奔波借钱买设备。

那段日子,辛兴芬几乎成了“拼命三郎”。为了接到活,她背着煎饼和水,亲自跑到青岛去谈业务。

她的坚持,最终感动了客户,为工厂带来了宝贵的第一批订单。

在辛兴芬的带领下,工厂的工人们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加工出了300条小童裤,而且质量还超出了客户的预期。

这不仅让工厂在市场中站稳了脚跟,也让大家看到了希望。

但你知道吗?这12名工人中,有6名是残疾人。辛兴芬放弃了事业单位的铁饭碗,选择和这些工人一起,共同面对困难,共同奋斗。

她自己掏钱发工资,借款买缝纫机,亲自去接活。她的努力和执着,最终打动了客户,为工厂带来了生机。

在辛兴芬的引领下,莒县福利服装加工厂不仅起死回生,还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员工人数从仅有的12人增加到了140人,其中残疾人占了75名。

辛兴芬不仅为他们提供了宝贵的就业机会,还给他们提供了免费的食宿,签了正式的劳动合同,还交了“五险一金”,确保他们和普通员工享受同等待遇。

在企业发展的同时,辛兴芬也没有忘记回馈社会。

辛兴芬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她希望这些人能通过自己的双手,赢得尊严。她开始接纳来自全国各地的残疾人,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工作岗位。

她通过专业的技能培训,帮助他们成为各自岗位上的行家里手,让他们在掌握服装加工等技术的同时,也找回了自信。

辛兴芬深知,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同,所以她用心安排适应性岗位。

比如,听力障碍的员工可以安安静静地做缝纫、剪裁;肢体障碍的员工则可以负责包装、质检这些不太需要走动的工作。

这样的安排,既考虑了员工的实际困难,又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潜力。

她对员工的关怀更是无微不至,对于行动不便的员工,她会安排专门的交通工具接送上下班。这种贴心的举措,让员工们心里暖暖的,也让他们更加珍惜这份工作。

辛兴芬帮助残疾人就业的故事,激励了很多人。

她培训了上千名残疾人和下岗职工,随着时间的推移,工厂的员工人数增加到了289名,其中残疾人员工达到了237名。

对于这些残疾人员工来说,这里不仅仅是一个工作的地方,更是一个温暖的家。

工厂成了一个大家庭

在辛兴芬的服装加工厂,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曾经可能被社会边缘化,但在这里,他们通过自己的双手和努力,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这些残疾职工,通过专业的技能培训,成为了各自岗位上的技术能手。

在这里,他们不仅能够自食其力,还能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相应的报酬。月工资可达三四千元,有的夫妻两人月收入甚至过万元。

辛兴芬不仅为他们提供了免费的食宿,还关心他们的健康和心理状态。她经常与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并尽力帮助解决。

即使在节假日,她也会组织活动,让残疾职工感受到节日的温暖。

更让人感动的是,辛兴芬还把员工的个人幸福放在心上。

她像一位热心的红娘,千方百计为适龄的残疾职工牵线搭桥,帮助他们找到人生的另一半。

如今,已经有65对残疾职工在她的撮合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建立了幸福家庭。

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厂里的双职工,这不仅意味着他们在工作中是好搭档,更在生活中是彼此的依靠。

这些家庭的孩子们也没辜负父母的期望,在教育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38名孩子考入了大中专院校,其中不乏考上985、211等名牌大学的优秀学子。这些成绩的背后,是孩子们的勤奋努力,也离不开辛兴芬和厂里这个大家庭的默默支持。

这种关怀,让工厂不仅是一个工作场所,更是一个充满爱和温暖的大家庭。

在这里,残疾职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别人对他们的看法。

辛兴芬鼓励残疾职工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在2020年那个寒冷的冬天,新冠疫情席卷全球,辛兴芬和她的福利服装加工厂没有选择旁观。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危机,辛兴芬带领全厂职工加班加点,连续5个通宵制作了300件防寒服和300床棉被,捐赠给了红十字会。

辛兴芬的行动,是对“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精神的最好诠释。

除了捐赠物资,辛兴芬还带领全体党员和全厂残疾职工,捐款捐物10多万元,为疫情防控做出了突出贡献。

这笔款项,对于一家服装厂来说,不是个小数目,但辛兴芬没有犹豫,她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企业不仅仅是追求利润的地方,更是承担社会责任、传递正能量的平台。

从辛姐姐到辛妈妈再到辛奶奶

在莒县福利服装加工厂,随着时间的流逝,辛兴芬与残疾职工的关系,经历了从“辛姐姐”到“辛妈妈”,再到“辛奶奶”的温情转变。

这个变化,不只是岁月的痕迹,更是她与职工间情感纽带不断加深的证明。

回想起创业初期,辛兴芬就像一位大姐姐,领着大伙儿一起打拼。她的活力和斗志,感染和激励着每一个人。

在职工眼里,她不只是领导,更是朋友,是支持者,是他们心中的“辛姐姐”。

岁月如梭,辛兴芬在职工心中的形象也慢慢变成了一位母亲般的存在,大家都亲切地叫她“辛妈妈”。

她对职工的关心,不仅限于工作,更体现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为他们提供免费吃住,签劳动合同,交纳“五险一金”,确保他们与正常职工同工同酬。

她的这一系列举措,让职工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感受到了被尊重和被爱护。

如今,辛兴芬已经年近古稀,但她依然坚守在福利服装加工厂,继续为残疾职工提供支持和帮助。

对于职工而言,她就像一位慈祥的奶奶,用无尽的关爱和庇护,呵护着他们,成为他们心中的“辛奶奶”。

辛兴芬和她的福利服装加工厂,在助残事业上的卓越贡献,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多项荣誉。

她个人荣获“中国好人”、“全国扶残助残先进个人”、“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山东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这些荣誉,是对她多年来在助残事业上不懈努力的肯定。

2020年,莒县残疾人安康中心的建成,为残疾职工提供了更好的居住条件,这不仅是政府对她工作的认可和支持,也是对她助残事业的肯定。

辛兴芬和她的莒县福利服装厂的故事还在继续,她们的善举和坚持仍在为残疾人撑起一片天。

在今年,辛兴芬又收到了第8位残疾职工子女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还有8名残疾职工子女的高考成绩超过了本科线。

辛兴芬多年的努力,已经帮助了50名残疾职工的子女考入大中专院校。这不仅是孩子们的骄傲,也是辛兴芬和整个工厂的骄傲。

媒体报道和社会各界的关注,让辛兴芬的事迹激励了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助残事业。

她的事迹证明了,只要有爱,只要有坚持,每个人都能为社会做出贡献,都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参考资料如下:

【1】日照天天正能量|219!“辛妈妈”和她的“孩子们”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