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作为大清的属国,怎么成了中日战争的导火索?大清出了两昏招

翠彤评过去 2023-10-19 20:47:00

朝鲜半岛,对中国异常重要,甚至,它影响中国的国运。

1894年的甲午战争,开始于朝鲜半岛上的中日战争,战争的结果,直接让日本崛起,清朝衰落。

1950年的朝鲜战争,中国派出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联手,对抗美国为首的西方十七国,守住了三八线,从某种角度来说,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大大提升了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地位。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我们仅仅说十九世纪晚期,朝鲜作为大清最坚定的属国,怎么就成了中日战争的导火索?

翻开历史,至少有三个原因,其中,大清出了两昏招。

1、大清逃避责任,让朝鲜和日本独立合作

鸦片战争后,日本对中国的看法开始改变,他们眼中的“天朝大哥”,也就那样,比想象中弱太多。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美国的黑船轰开了日本的国门之后,日本开始试图转舵。

1867年的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大步迈向“全盘西化”,接受现代化的洗礼。此时的大清,看似强大,实则外强中干,加上内战不断,弱得一匹。

日本在飞速发展,他们的野心也开始渐渐展现,“进攻大陆”是他们的梦想,而进攻中国的大陆,有两个踏板,一是南边的台湾,二是北边的朝鲜半岛。

当时的台湾,完全属于大清,日本除了强攻,没有办法。

但是,朝鲜是个国家,不完全属于大清的国家,这让日本盯死了朝鲜。

控制一个小国,最好的方式是里应外合,而不是强攻。

正所谓,内部有人好办事。

1875年,日本等来了一个机会,当时,日本测量水文的军队和朝鲜军队在江华岛发生了军事冲突。

冲突之后,日本开始进行谈判,要求索赔。

当时,大家都知道,朝鲜背后的宗主国是大清,因此,日本跑到大清政府要索赔,意思就一个:朝鲜是你们的属国,如今打了我们的军队,你们要赔偿。

这是讹诈!

清政府当然不愿意,毕竟,当时的清政府因为连年内战,国库也是极度空虚的。

当时清政府的回话是:这是你们和朝鲜的事情,你们自己谈。

自己的属国出事了,大清不管,意味着在撇清和属国的关系。

这是大清的一大昏招。

很好,吆西,日本要的就是这个。

日本和朝鲜经过谈判,签订了《江华条约》。这是日本和朝鲜绕过大清建立起了外交关系。

之后,日本开始在朝鲜大地进行各种投资和合作,大清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日本人的到来,让朝鲜当地人也开始了对比,大清派来的人总是高高在上,摆出一副宗主国的位置,而日本愿意平等交往,尊重朝鲜从上到下的官员。

于是,日本人在朝鲜这里得到了加分,朝鲜内部也分成了两派:亲日派和亲中派。

如此结果,是日本人非常高兴的,毕竟,完成了重要的第一步,可以名正言顺地染指朝鲜这个国家的经济,甚至政治,甚至主权。

2、李鸿章签订了糊涂的《天津专条》

看着日本在朝鲜境内的影响力逐渐加大,引起了李鸿章等人的注意,他们经过商量,开始了政策调整:让朝鲜向世界开放,督促朝鲜和世界各国建交。

这有点像老子和儿子分家,让成年的儿子独自承担一切。

不得不说,策略大体上是成功的,朝鲜和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建交,如此,日本人在朝鲜的影响力降低了些。

日本人不甘心,在1884年怂恿亲日党派,发动了著名的“甲申政变”。

结果,袁世凯等人强力压制了政变,日本人没有得到好处,驻朝鲜公使和200名日本军人被袁世凯的1000人胖揍。

从当时看来,大清基本上有效控制了朝鲜。

但是,1884年这个事,日本抓住不放,他们要做做文章。

1885年,李鸿章和日本的伊藤博文会晤,年轻20岁的伊藤博文向李鸿章要赔偿,认为大清把日本在朝鲜的公使和军队打了。

钱,自然是没有的,李鸿章完全不给。

但是,李鸿章一高兴,说出了一句话:以后大清在朝鲜有军事活动,会提前通知日本,免得日本人受伤。日本如果对朝鲜有什么行动的话,也必须通过外交渠道告诉大清。

这是李鸿章犯的大错,又让大清出了一个大昏招。

这感情好,伊藤博文就此答应了。

不久后,双方签订了著名的《天津专条》。

这个“专条”非常重要,它让后来的日本能清楚地得知大清对朝鲜的军事行动。

很多人可能会为李鸿章洗白,拜托了,好好看看这专条是怎么确定的,完全是李鸿章高兴之下随意说出的一句话,在他看来,执行专条不吃亏,毕竟,日本有啥行动也会提前告知的。

如果,双方认真执行这个专条,日本干不了啥,可以提前预防。

坏就坏在,李鸿章后来执行此专条,而日本人并未执行。

3、日本首相提出了著名的“两个概念”,成了战争的催化剂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日本有个很牛的人,叫吉田松阴,此人是个野心战略家。

他曾指出,日本要想成为世界一流国家,必须进攻大陆、占有大陆,为此,他曾经写了日本的远期战略:间垦虾夷,收琉球,取朝鲜,拉满洲,临印度,以张进取之势,以固退守之基。

这就是赤裸裸地展示了野心,琉球群岛、朝鲜、东北,都在他的战略中。

他还写道:收满洲逼俄国,并朝鲜窥清国,取南洲袭印度,宜择三者之中易为者而先为之。此乃天下万世、代代相承之大业矣。

说白了,吉田松阴已经为日本制定了大战略,其中,“并朝鲜窥清国”是最容易的。

但是,吉田松阴身份并不高,就是一个日本的“倒幕派”,反对幕府存在,希望幕府垮台的人。

吉田松阴死的也很早,在倒幕计划失败后,被捕入狱,最终丢了性命,那一年是1859年,他29岁。

但是,在吉田松阴死之前,他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私塾老师,私塾是叔叔开办的,但吉田松阴的课程是自己制定的,他给学生讲解历史,讲解政治形势,讲解如何实现国家成就。

不得不说,此人课程讲得不错,学生越来越多,其中有伊藤博文、山县有朋、久坂玄瑞、高杉晋作等等。这些人,大多成了日本明治维新后的国家栋梁,他们努力实现着老师的梦想。

1890年,已经是日本首相的山县有朋提出了两个概念:“主权线”和“利益线”,所谓当时的主权线就是日本本土,所谓当时的利益线就是朝鲜半岛。

山县有朋等人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大家对朝鲜已经虎视眈眈了。

日本通过战争实现跨越,必须强大军队,因此,日本非常注重军队的现代化建设,甚至,天皇都将个人的钱拿出来投向日本海军建设。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初,看起来,亚洲最强的海军是大清的北洋水师,实际上已经成为了日本海军了,他们训练有素,舰艇也是最新的,而且维护很好。

万事俱备,只欠一场东风了!

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声势浩大,袁世凯请求之下,大清派了2000军人入朝,带队的就是叶志超、聂士成。

此时,李鸿章犯错了,很规矩地将派兵的消息告诉了日本。

当时的日本,内部问题也很多,看到大清派人了,他们也分两次派了1200人来到朝鲜。

东学党起义好镇压,问题是日本人有意要搞事。

东学党的问题解决了,中日双方应该撤军了,但是,当时的日本大使大鸟圭介得到命令:想法设法拒绝撤兵,并提出一个建议“中日双方改革朝鲜内政”。

此时,日本的狼子野心已经凸显,改革朝鲜内政,管你日本屁事?但是,日本也有一个扯淡的理由:日本在朝鲜有着很多的投资,有着很多的合作,改革事关日本的利益。

袁世凯当时发现了日本的问题,建议李鸿章大量增兵。

但是,李鸿章犹豫了,既不先撤军,也不增加军队。

而日本开始悄悄地派军队了,没有通知大清的李鸿章等人。如此,日本算是违反条约了。但是,人家要干你,又怎么会在乎条约?

很快,日本军队增加到了8千人。

这下子,李鸿章等人傻眼了,但依然没有及时派军队过来。日本再次提出共同改革朝鲜内政。大清不同意。日本递交了第一次绝交书。

大清还等着世界各国在朝鲜的大使调停呢。

但是,调停根本无效。

几天后,日本再次递交“绝交信”,并提出中国有意寻衅滋事,要单独改革朝鲜内政。

1894年7月17日,日本大本营做出了开战决定,以“日本要改革朝鲜内政,拯救朝鲜,大清有意滋事”为导火索,全面和朝鲜宗主国大清开战……

1894年7月25之后,甲午战争爆发。

结果就不说了,北洋水师大败,大清陆军大败,叶志超狂奔几百里,丢人都丢到姥姥家了。

1895年,李鸿章和日本人签订了著名的《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的耻辱性在于:

一是,割让了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割让了澎湖列岛。

二是,割让了辽东半岛(后来三国干涉,未得逞)。后赔偿3000万两白银。

三是,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

四是,朝鲜此后成为日本的殖民地。

五是,允许日本在中国各通商口岸投资办厂。

签了那么多的耻辱条约,再没有比这《马关条约》更耻辱的了。

回头看,朝鲜作为大清的最强属国,为何会成为中日战争的导火索?

一是,朝鲜和日本签订协议,允许日本人可以在朝鲜自由投资、合作,朝鲜就此完全绕过大清。

这是大清一大昏招,让日本在朝鲜快速发展。

二是,李鸿章犯了错,出了昏招,《天津专条》不该签。后来,吃了大亏。

三是,李鸿章等人对东学党起义后的部署安排,是有问题的。日本虎视眈眈了很久,一直在寻找一个殖民朝鲜的机会。

以朝鲜为导火索,先占领,再扩大战争范围,和朝鲜宗主国大清对战,日本真是野心家的集中地。

一个三面漏风的房子,在主人昏招频出,几番折腾后,四面漏风了,焉能不倒?

1 阅读:55

翠彤评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