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时期,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常常遭遇贼寇侵扰,贼寇的掠夺使得南汇、川沙等地变成了一片废墟,徐家也在这场灾难中失去了所有,他们的房屋和财产被烧毁,一家人不得不四处寻找住处。
徐光启的父亲在这段艰难时期被推选为“大户”,负责组织和领导地方防御,他常常出入公府,与军中将领们交谈以求更深层次的战争的策略,虽然他的家族遭受了重大打击,但这些经历为徐光启后来的军事思想奠定了基础。
徐光启的家庭并不像其他士族那样阻止他接触军事知识,相反他的父亲鼓励他阅读兵书,了解军事战略,他的母亲虽然不喜欢他沉迷兵书,但经常向他讲述倭乱时期的情况,分享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这些家庭故事和经历不但让徐光启感受到了百姓在战乱中的苦难,还让他认识到军事力量对国家的重要性。
在明朝的学术世界里,徐光启是个特殊的存在,他生活在一个知识交汇的时期,不但有传统的儒家学说,还有新兴的西方科学知识,徐光启的家庭背景与人生阅历为他后期的学术探索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他与利玛窦的交流对他的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利玛窦是一位耶稣会传教士,他带来了西方的数学和天文学知识,徐光启对这些新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数学和军事技术方面。他认识到,西方的几何学不但是一门理论学科,还对军事有着重要的实际应用,徐光启与利玛窦共同翻译了《几何原本》,这不但补充了中国的数学知识,也为他自己的军事思想提供了新的工具。
在学术思想方面,徐光启受到了当时流行的阳明学说影响,阳明学强调内心世界和外在行为的统一,徐光启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不但学习了理论,还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他对军事的兴趣源自于他对人民安宁的关心,这与阳明学说中强调的“致良知”不谋而合。
另外徐光启也受到了实学思想的影响,实学主张重视实际应用,强调知识与实践的结合。他在军事思想上的实践正是这一思想的体现,他不只满足于理论研究,更致力于将这些理论应用于实际的军事改革和训练中。
在明朝晚期,徐光启的军事实践在对抗后金的战争中尤为显著,他将自己的军事思想应用于实际,尝试着对明朝的军事体系进行一系列的革新。
徐光启对军事训练与装备改革尤为重视,他认识到,一支受过良好训练的部队对战争的胜利至关重要,为此他在通州和昌平进行了军队训练。在训练中,他强调体力训练和战术训练,并试图改善士兵的状态和纪律,然而由于经费短缺和组织上的限制,徐光启的训练计划面临了许多挑战,即便如此,他训练出的部分士兵在后来的战场上还是展现了出色的战斗力。
另一个重点是火器的使用和改进,徐光启非常重视火器在战争中的作用,他努力推广和改进明朝的火器技术,主张引进西方的火炮技术,并支持在登州建立火器营,以制造和测试新型火炮。他还尝试通过与葡萄牙人的接触来引进先进的这一技术,不过这些尝试由于缺乏支持和财政投入以及传统军事观念的阻碍,导致进展缓慢。
徐光启的军事实践还受到了当时社会背景的制约,他提出的许多改革建议如增加军费、提高士兵待遇等,都因为有关部门的阻挠和财政紧张而难以实现。这些挑战显示出,即使是最具前瞻性的思想,也需要合适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来支持它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