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超率东川精兵强将进犯葭萌关。面对这位曾杀得曹操割须弃袍的西凉大将,守将孟达、霍峻惊慌失措;刘备震惊不已;张飞摩拳擦掌;赵云、黄忠虽未请战,内心肯定也跃跃欲试。
当时,孔明身边大将云集,除关羽镇守荆州外,赵云、张飞、魏延、黄忠都在身边。经过深思熟虑,军军孔明认为:"只有张、赵二将可敌(马超)"
孔明没有提老将军黄忠之名,也许军师认为黄忠年纪太大,气力不佳,难以力敌血气方刚的马超。
其实,还有一员大将也很想斗一斗名震天下的马超,但慑于孔明十分严格的军令不敢请战。他可不能像张飞那样大声嚷叫着要去斗马孟起。
这员大将就是魏延。如果魏延遇到马超,结果会怎样?
一,魏延战马岱
孔明没有军令让自己去战马超,并不等于完全没有机会。
机会终于来了。张飞立下了军令状后,还需要一员大将协助前往葭萌关。
魏延连忙挺身而出道:"某亦愿往。"
军师孔明便令魏延带五百人马为第一队,张飞为第二队,刘备最后出发。
魏延来到葭萌关下,正遇川将杨柏。魏延与杨柏交锋,不十合,杨柏败走。
这时的魏延本应扎下营寨,等待主将张飞来到后再行动,但魏延没有。
魏延要夺张飞头功,乘势赶去。前面一军摆开,为首乃是马岱。魏延只道是马超,跃马舞刀迎之。与岱战不到十合,岱败走。延赶去,被岱回身一箭,中了魏延左臂。
马岱就是魏延的克星,这次一箭就射中了左臂,最终魏延也死于马岱的刀下。
中箭后的魏延被马岱追杀。张飞刚到关上,见魏延危在旦夕,便骤马冲下关来,喊声如雷,截住了马岱。
刀枪并举,二人交马。战不十合,马岱败走。张飞正要追赶,刘备正好赶到,叫住张飞回了葭萌关。
显然,马岱与魏延交战是诈败,目的是为了使用暗箭。张飞与马岱交锋,马岱也是不十合而败。但仔细看过程,二者还是有区别的。
魏延急于立功,见了马岱,猜想来者是马超,不问青红皂白,舞刀就上。而张飞面对马岱,首先便喝问:"汝是何人?先通姓名,然后厮杀。"知彼知己,才是大将所为。
倘若张飞一直追赶,马岱又施冷箭,结果会怎样?张飞大战马超时,马超诈败,用绝技飞锤暗打张飞,也被张飞躲过。张飞虽猛,但粗中有细,马岱的暗箭大概率会落空。
所以,魏延与张飞等超一流大将相比,能力还是有所不及的。
不久前的雒城之战,魏延与黄忠先后大战川中名将泠苞,就能清楚看出魏延与五虎将的差距。
二,魏延战泠苞
刘备、庞统率军进攻雒城。刘璋派遣四员大将刘璝、泠苞、张任、邓贤,带领五万大军,星夜驰援,抵挡刘备的大军。
泠苞、邓贤两人各带领两万人马离城六十里,扎下两个大寨。
老将黄忠要立头功,首先请战退敌。刘备欣然准允老英雄打头阵。
可魏延欺黄忠年老,要争首功,并说:"老者不以筋骨为能。泠苞等人乃川中名将,恐将军年老不敌,误了主公大事。"
满嘴都是瞧不起老英雄,气得不服老的黄忠当场就要与魏延比试刀法。魏延也不甘示弱,答应当面比试,胜者就前去迎敌立功。
刘备及时制止二虎相争,并与二人事先约定:黄忠打泠苞寨,魏延打邓贤寨,谁先打下来,就是谁的头功。
魏延却提前了二更时间出兵。他准备先打下泠苞寨,再打邓贤寨。二份功劳都归自己。
可泠苞早有预料,魏延在泠苞寨里中了埋伏。
一声炮响,三军上马,杀将出来。魏延纵马提刀,与泠苞接战。二将交马,战到三十余合,川军分两路来袭汉军。魏延见背后阵脚已乱,撇了泠苞,拨马回走。
魏延在败退的半路上,邓贤突然从山谷中杀出,惊得魏延策马飞奔。
慌不择路间,魏延的坐骑突然马失前蹄,将魏延从战马上掀下地。
邓贤追及,挺枪就刺。
这时老将军黄忠杀到,张弓而射,一箭射中邓贤,救了魏延。
泠苞率军来到邓贤,黄忠大喝一声:"老将黄忠在此!"跃马迎击。
(黄忠)舞刀直取泠苞。泠苞抵敌不住,望后便走。黄忠顺势追赶,川兵大乱。
魏延与黄忠在长沙共事多年,本应该彼此尊重。可自私自利的魏延急于立功,全然不顾一切。这也难怪老将军战后在刘备面前状告魏延违反军令。
魏延脾气暴戾,总为个人利益着想,不顾全大局。孔明说魏延脑后长了反骨,指的便是魏延自私自利的个性。
三,魏延战马超,结果会怎样?
魏延三十合战不败泠苞,可见,魏延的武力与这位川中名将十分接近。
而黄忠不但射杀邓贤,救了魏延一命,而且迅速打退了魏延三十合战不下的泠苞。可见,无论智谋还是武艺,魏延与五虎将还是差距明显的。
葭萌关确定迎战马超的人选时,孔明不提黄忠之名。军师对自己麾下的大将之武力是明察秋毫的。可见,老将军是难以战胜血气方刚的马超的。
潼关大战,马超曾二十个回合打败魏国名将张郃。若葭萌关前,魏延遇到的人不是马岱,而是马超,倘若马超奋力而战,魏延会像张郃一样,二十合就会被打败;二人正常交锋,马超三十来回合就可打败魏延。毕竟与魏延武力十分接近的泠苞面对黄忠,很快就"抵敌不住"而败。
如果马超用铜锤来对付魏延,以魏延拙劣的避暗器之能力,大概率要被击中。
孔明北伐时,魏延能成为蜀国阵营中的第一战将,是因为张飞被刺;黄忠战死沙场;赵云病逝;马超英年早逝。五虎将凋零,魏延才有机会"出人头地"。
(图片来自网络)
(主要参考资料《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