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2次被夺兵权,3次拒绝联合项羽,他的死却让刘邦松了口气

汉史钩沉 2021-03-24 17:04:00

韩信,“汉初三杰”之一,中国古代最杰出的军事家,一个人创造了三十多个成语的男人。生前有着“兵仙”、“国士无双”的美誉,死后墓前刻着“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的凄凉。

2次被夺兵权而不悔,3番拒绝联合项羽,只因报答萧何那晚月下的追逐。“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韩信终究为友情所羁绊,身死在长乐宫中。

韩信没有背叛汉朝,但“无双国士”的死,却让刘邦长长松了口气。而本期我们就将解析,韩信与刘邦之间的恩怨情仇:

一、斜阳瘦马,知己难寻

少年韩信的道路并不平坦。

《史记.淮阴侯列传》开篇,用了这么一句话描述韩信的潦倒:

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

出身贫寒之家,又没有远播的美名,做官没人举荐,经商不能果腹。只能靠在南昌亭长家里蹭饭,才能勉强活命。

为了赶走韩信,亭长之妻早早做好饭菜,等到韩信来时只剩下残羹剩饭。饥寒交迫的韩信,只好无奈离开亭长之家,于河边垂钓以求生机。

漂母见韩信可怜,一连数日,每每将洗衣换来的食物送给韩信。心怀感激的韩信,对漂母说道:“他日韩信若能富贵,必当以千金相报一饭之恩”!

漂母愣住了,大怒说道:“大丈夫不能自食其力,我老婆子是看你可怜才给你口吃的,又怎么会奢求你的报答呢”?

漂母的慈爱与愤怒,刺痛了潦倒的韩信。从那天起,淮阴再没有了韩信的身影。他带着身上最珍贵的宝剑,先是跟随项梁战章邯,后是做了项羽的执戟郎中,最后又投奔了汉王刘邦。

可是数年奔波,几番历经生死,韩信依旧一无所成。但就在韩信逃离刘邦阵营之际,月下追逐的萧何,成了韩信命运的转折点。

二、登台拜将,国士无双

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诸将皆易得。但如韩信这般人才,自是无双之国士。王上如果只是想长留汉中,那韩信没有用;但王上若想逐鹿中原、争夺天下,那非用韩信不可”!

刘邦要拜韩信为将军,萧何说还不够,于是刘邦就拜韩信为大将。一日之间,韩信由汉军逃兵,成了登台拜将的汉大将军。

此后,韩信先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亡章邯于废丘。而后灭魏、取代、破赵、降燕、攻齐。围项羽于垓下,年不及三十而称齐王。

昔日的执戟郎中,今日的“兵仙”韩信,军事才华显露无疑后,又成了项羽的拉拢目标。

楚已亡龙且,项王恐,使盱眙人武涉往说齐王信。

当时,刘邦已经两次夺走过韩信兵权:第一次韩信背水一战,击败陈馀20万赵军;第二次刘邦兵败成皋,抢走韩信大军重振声威;韩信临时招募、训练新兵,才于齐地击败龙且20万楚军。

但面对项羽使者武涉的游说,和自己谋士蒯通两次劝说,韩信还是选择了拒绝项羽、忠于刘邦。韩信的理由也很简单:

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

从前我在项羽手下,不过是个小小的执戟郎中。是刘邦授我上将军印,统帅数万汉军,与我同甘共苦、言听计从。这才有了今天的韩信,所以韩信宁死,永不背叛汉王!

在韩信的十面埋伏下,项羽垓下之围、四面楚歌,终至乌江自刎。

三、鸟尽弓藏,韩信之死

可是,韩信的永不叛汉,换来的不过是短短半年的楚王之位。当了汉高祖的刘邦,先是更换齐王韩信为楚王,夺走韩信所有嫡系军马。

而后短短半年,刘邦以游云梦泽之名,又将楚王韩信押回长安,贬为淮阴侯。至此,纵横楚汉战场,所向无敌、多多益善的“兵仙”韩信,彻底成了笼中困兽。

相国绐信曰:“虽疾,彊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锺室。

最后,刘邦远征陈豨之际,知己萧何一封书信,将韩信骗入长乐宫中。早已埋伏下金甲武士的吕雉,成了“兵仙”韩信的终结者。

让韩信功成名就的是萧何,害死韩信的还是萧何;漂母一饭之恩救活了韩信,吕雉在长乐宫中又害死了韩信。这就是韩信墓前,那副“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对联的由来。

在外征战的刘邦,得知韩信死因后态度很微妙,《史记》记载道:

见信死,且喜且怜之。

刘邦对于韩信的死,既不愤怒也不意外,只是在高兴之余有些可惜罢了!

而这一切,早已在垓下之围时,韩信索要齐王之位埋下了伏笔。在韩信看来,我打下了天下大半,我就该当一个无拘无束的王。但在刘邦看来,天下只能有一个中心,太子刘盈也不能掌控一个35岁的“兵仙”。

归根结底,“国士无双”的韩信,骨子里依旧是士为知己者死的士;可惜这刘邦的天下,已经容不下了自由自在的士!

他要的只是追逐敌人的柴犬,而韩信做不到!

0 阅读:60

汉史钩沉

简介:专注中国古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