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曰:「亮虽不才,曾遇异人,传授奇门遁甲天书,可以呼风唤雨。都督若要东南风时,可于南屏山建一台,名曰『七星坛』:高九尺,作三层,用一百二十人,手执旗幡围绕。亮于台上作法,借三日三夜东南大风,助都督用兵,何如?」(周)瑜曰:「休道三日三夜,只一夜大风,大事可成矣。只是事在目前,不可迟缓。」孔明曰:「十一月二十日甲子祭风,至二十二日丙寅风息,如何?」瑜闻言大喜,矍然而起。便传令差五百精壮军士,往南屏山筑坛;拨一百二十人,执旗守坛,听候使令。──《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
话说周瑜派黄盖去诈降、庞统又向曹操献连环计锁住曹军战船,「万事齐备,只欠东风」,但隆冬之际,哪来东风?所以一面被吹向东南的帅旗,勾起了周瑜的忧郁,因此而吐血病倒了。
主帅战前病倒,全军上下都很担忧。孔明前去探周瑜的病,表示他因为以前和高人学过,有呼风唤雨之术,只要周瑜给他起个坛,他可以替周瑜求来三日三夜的东南风。这就是小说中孔明装神弄鬼的首部曲——借东风,之后在小说里,孔明也还继续这样神鬼莫测下去。
所谓「借东风」,当然是虚构,不但掩去史实上周瑜的功劳,而且把诸葛亮形容成有改变天气本领的巫师了!民国初年的文豪鲁迅在评论《三国演义》的时候曾说过:罗贯中为了彰显诸葛亮足智多谋,结果反把他写得像个巫师一样,妖气冲天(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史实上赤壁之战决定以火攻破曹,是周瑜的决定,和诸葛亮一点关系也没有。周瑜自小在江淮一带长大,对长江沿岸的水文、气象有深刻的了解,据有关史学家的推测,周瑜可能因为是「在地人」的关系,早就知道在冬至前后,赤壁附近会出现几小时因地形而起的反常风向,因此而定下火攻的计谋。先别说曹操远从北方南下,不会知道这种当地气候的细节,就连一直在隆中耕读的诸葛亮,自然也不可能知道。所以,东风不是孔明「借」来的,而是周瑜事先「藏」起来的!
这里要顺便一提史实上诸葛亮在赤壁之战的角色。前面提到过,刘备被曹操打败,逃到夏口,刚好孙权派来观察状况的鲁肃也到了,诸葛亮就自动请缨,去见孙权。诸葛亮到了柴桑,以激将法说动孙权,联合刘备抗击曹操。孙权于是派周瑜、鲁肃率三万人马和诸葛亮回江夏与刘备会合(即遣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亮诣先主,并力拒曹公)。由此可知,诸葛亮到江东出任务,是担任刘备特使,而且完成任务以后,就回到刘备身边,当然也没有必要继续滞留在周瑜军中,和周瑜斗法了。
赤壁之战中,曹军真有百万吗?(曹)操见南屏山色如画,东视柴桑之境,西观夏口之江,南望樊山,北觑乌林,四顾空阔,心中欢喜,谓众官曰:「吾自起义兵以来,与国家除凶去害,誓愿扫清四海,削平天下;所未得者江南也。今吾有百万雄师,更赖诸公用命,何患不成功耶?收服江南之后,天下无事,与诸公共享富贵,以乐太平。」──《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
小说里面曹操率兵南下,号称百万,在给孙权的「恐吓信」里,则说是八十三万大军。历史上南下的曹军真有这么多吗?实际上参加赤壁之战的又有多少?历来学者针对这个问题,各有看法,争执不下,有说曹军是二十五万、十五万,甚至只有五千人的不同版本;也有说周瑜、刘备联军才是人数较多的一方。这场争论,被称为是「新赤壁之战」,而究竟历史的真相为何呢?
先说周瑜、刘备联军这边。周、刘联军的人数,学者比较没有疑问。刘备从樊城撤退,先派关羽带船「数百艘」从水路到江夏,他自己则率主力保护百姓南下,在当阳被曹操追及,史称刘备和张飞、赵云、诸葛亮等十几骑逃走,连妻子、女儿都被曹军俘虏,可见刘备部除了关羽以外,都已经溃散。之后收拾旧部,再加上江夏刘琦的部队约一万人,大概不满两万。
周瑜方面,据《三国志・周瑜传》他自己说「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但〈吴主传〉中又说「(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刘)备俱进,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则周瑜兵力也可能只有两万。和刘备兵力相加,只有四万不到。
比较有争议的,是曹操方面参战的人数。在〈周瑜传〉里,引用《江表传》记载周瑜向孙权私下分析,曹操收降荆州水军约七、八万人,加上本来从中原带来的兵马约十五、六万,故进兵赤壁的总兵力约二十五万人。周瑜的估计应该可信度很高,因为他是预定的主帅,又在私下场合向孙权作简报,没有必要夸张或缩减曹军人数来呼弄自己的大老板,所以「二十五万」这种说法一直以来都是研究者公认的定版。
不过近代「疑古」风气很盛,对于古籍记载都抱持着怀疑、否定的态度,所以也有学者主张:周瑜所说曹军人数,其实是指曹军全部的总兵力,曹操所带来的,并没有那么多,因为江陵一带,地势狭窄,二十几万人挤在一起,施展不开,曹操深通兵法,又怎么会作这样的部署?甚至有人认为,所谓赤壁之战,曹军参战的兵力,只有当阳追击刘备的轻骑兵五千人而已!但这样一来,周、刘联军有四、五万人马,岂不反倒是以众击寡?
那么到底哪种说法比较可信呢?持平而论,古籍的叙述虽然有夸大的成分,但不至于完全不可信;曹操虽然必须留兵在北方,以警备边境游牧民族以及关中的军阀的动静,但带领十万以上的精锐部队南下,是很有可能的;而曹操兵不血刃拿下荆州,收编原来刘表的水、陆部队,用作赤壁战场的主力,也是很合理的。那么我们估算一下:曹操在这场战役中,各个战场上所参战的兵力,总和至少在二十万人左右,周、刘联军「以少胜多」的说法,还是成立的。
有优势的曹操为什么输掉赤壁之战?黄盖用刀一招,前船一齐发火。火趁风威,风助火势,船如箭发,烟焰障天。二十只火船,撞入水寨。曹寨中船只一时尽着;又被铁环锁住,无处逃避。隔江炮响,四下火船齐到。但见三江面上,火逐风飞,一派通红,漫天彻地。──《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的关键战役之一,这场战役以后,曹操统一中国的雄心遭到遏阻,「三分天下」的雏型逐渐形成。赤壁之战又有一个特点:它是中国历史上一群年轻人合作(孙权和诸葛亮当时二十八岁、周瑜三十三岁),打败一位经验丰富老将(曹操五十四岁)的最佳范例。
战前曹操方面其实是有许多优势的。在政治上,曹操是汉朝丞相,挟天子令诸侯,可以说是「奉诏讨贼」,正当性和合法性都高过孙权、刘备;在军事上,曹操大军才刚打了一连串的胜仗:北征乌桓、进军荆州,刘琮不战而降,接着以轻骑兵奔袭百里,在当阳追上正在撤退中的刘备,打得刘备落花流水。那为什么善于用兵的曹操,在拥有这许多优势的情况下,却打输这场最关键的战役呢?
我们归纳一下历来许多学者的分析,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可以分成内在和外在的因素。
内在的因素,就是曹操本身的问题,如战略上的贻误战机,和心理上的骄傲轻敌。曹操在收降刘琮后最大的失误,就是没有彻底击垮当时已经如同惊弓之鸟的刘备,反而停留在江陵,按兵不动,也没有努力作政治宣传,分化敌人,其结果,是促成刘备势力死灰复燃,和孙权结盟。
假使曹操立刻进军江夏,就算不能消灭刘备,至少也可以把刘备和孙权隔开,那局面就会完全不同了。曹操没有这样作,可能要归因于由于一连串的胜利,产生了骄傲和轻敌的心理,总觉得自己挥军南下,对江东有如泰山压顶,胜券在握,因此才会轻易相信周瑜、黄盖的诈降计,失去了平常应有的冷静判断。
外在的因素方面,孙刘合作是击败曹操最重要的关键。诸葛亮、鲁肃对孙权有力的劝说,加上周瑜指挥若定、信心坚定,还有对地形的了解,使得孙刘联盟的五万精兵克服数量上的劣势。根据现代学者的考察,在曹军当中,爆发了类似「H1N1新流感」或者「SARS」之类的疫疾(有学者指称曹军大规模感染了斑疹伤寒),导致曹军作战力下降,这也是重要的因素。当然,作为主帅,曹操过于轻敌自大,没有审慎应对各种变量,也是难辞其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