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 至 1986 年,原济南军区陆军第 67 集团军参谋长粟戎生在老山对越防御作战中,根据亚热带山丘丛林的实战需求,对高射炮兵部队训练用的 Ⅱ 型靶机进行改装,使其能够携带自动照相系统执行对敌空中照相侦察任务。
用高炮靶机改装无人机并投入实战,开创了我军首次把无人机侦察情报纳入集团军作战指挥平台的历史创举。这一举措在解决了当年军一级侦察中存在诸多短板的同时,也创造了中国军队第一代无人机用于实战的战例。为我军无人机作战装备的推广研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老山,这片亚热带山岳丛林,见证了无数的血与火、勇与谋。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战场局势瞬息万变,对情报的需求如饥似渴。担任第 67 集团军参谋长的粟戎生,在实战中深刻认识到战场武器装备技术革新的紧迫性。
一方面,空军航空兵有人侦察机虽可获得宽正面、大纵深、立体直观的情报资料,但受政治外交因素制约,且战场狭小、热点集中,侦察照相受到极大限制。申请航空兵侦察,情报周期长,气象条件要求高,无法及时满足陆军本级作战的迫切需要。另一方面,老山战区的高科技辛柏林炮位侦测雷达遭越军特工袭击,装备受损,雷达兵伤亡惨重。这一意外变故使得前期参战部队的有力装备能否配合 67 军作战充满了不确定性。
老山战场的自然地理环境极为复杂,山高林密,坡陡谷深,遮蔽角大,视界狭小;气象条件恶劣,晴雨无常,多雾潮湿。敌我双方长期对峙,阵地紧贴,犬牙交错,主战场兵力、火力密度大,间隙小,障碍繁多,雷场密布。在这样的险恶环境下,我参战部队侦察力量薄弱,手段单一,缺乏有效的侦察器材,明显存在着 “眼近、手短、腿慢” 的问题。用传统的侦察手段,往往只能查明敌军一线阵地、暴露地段及较小范围内的敌情、地形情况,而对于敌阵地反斜面、遮蔽地段内的目标,特别是大范围、整个浅纵深内的情况则难以掌握。技术侦察虽能反映敌步、炮兵活动等重要情况,但不能直观地显示整个战场情况和确定各类目标的位置。
鉴于此,粟戎生深刻体会到,必须开拓新的高效能侦察手段,扩大陆军野战侦察的空间,增加快速、可靠的情报来源。而高炮团的无人靶机,无疑成为了他实现创新突破的关键。
1985 年 3 月下旬,67 集团军高炮团混编高炮营在文山进行紧张的战前训练。一次 Ⅱ 型靶机起飞配合高炮训练后不到十分钟,营长姜兴民接到军炮兵指挥部电话,粟参谋长询问能否用 Ⅱ 型靶机进行空中照相。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让姜兴民一时愣住了,但他迅速反应过来,立即召开营党委会,传达首长指示精神,指定副营长康同庆专门负责,深入航模组蹲点展开专题调研。
一周后,康同庆报告说,经与航模组深入研究讨论,从 Ⅱ 型靶机载重角度看是可行的,但改装要拆除原靶机的一些部件,担心会影响配重,而且空中照相涉及的技术问题众多,改动大,难题多,一时不知从何下手。后来,粟参谋长得知兄弟部队 11 军搞过空中照相,虽实施过程不顺利,但照相是成功的。于是,康同庆队长与曹正和组长立即动身前往大理 11 军高炮团学习取经。在学习期间,了解到 11 军正面临撤销编制,粟参谋长当即表示,军里要钱有钱,要物有物,眼下缺的就是专业技术人才。考虑到当时军委确定的轮战时间仅为半年,学习到的技术一时又难以消化,军里决定从 11 军借调技术骨干唐边防指导靶机改装技术工作。
经过反复论证,大家一致认为 Ⅱ 型航模靶机小巧灵活,成本低廉、易于 “隐形”、生存能力强、飞行距离较远;可不受复杂地理环境和雷场障碍的限制,无飞行员伤亡和被俘的危险。如用于侦察,可明显扩大陆军的侦察范围,提高自身的侦察保障能力,较好地解决现有侦察手段存在的不足。
在军首长机关和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下,航模组克服了器材陈旧、设备差、技术力量薄弱等重重困难,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作用,组织技术攻关,日夜奋战,反复试验、调试、改装。仅用一个月的时间就革新成功航模双机(照相机),同时完成垂直和倾斜拍摄系统和航模自毁装置,比原计划提前半个月完成了准备工作。于 10 月中旬试飞成功,为前出侦察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经过两次境内试飞拍照,清晰度、分辨率、重叠率等技术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受到了前指、军部门首长、机关的高度肯定。
在随后圆满完成一系列无人机对越空中侦察任务的原 67 军高炮团航模组,是一支专业而勇敢的队伍。机组成员包括组长曹正和、自动驾驶手高之生、遥测手王宝银、发动机手孙建壮、机体手范玉喜、遥控手燕芳喜等。他们各有所长,专业分工明确,由发动机专业、遥控专业、自动驾驶专业、无线电遥测专业和机体专业组成。各专业缺一不可,必须积极配合、密切协同才能完成飞行任务。战时,该机组别称 “无人机特别行动分队”,别动队长由混编高炮营康同庆副营长担任,高炮团侦察参谋王聿才深入机组协调指挥,全程参与作战行动。另外,军里特调无人机技术人员唐指导加强技术保障。
每次飞行任务都有众多保障人员参与共同行动,如空情观察、标图人员、有线无线通信、军工、警戒分队等人员。为确保无人机组安全,军里还指示值班炮兵随时待命,第一时间打击敌对空射击火力,还专门安排 138 师步兵在 1 公里外山哑口机动设伏警戒,防止敌军特工偷袭机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