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圆明园出来,时间还早,和妻女商量再找个地方看看,但一时还想不出去哪里。对着公交站牌研究了半天,发现特18路可以到白云观,遂决定去白云观,因为之前还没认认真真游览过道观,况且听说白云观的春节庙会在北京也非常有名。
白云观位于北京西便门外,始建于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当时称天长观。金正隆五年 (1160年)和金泰和二年(1202年),天长观两次毁于火灾。金泰和三年重修后,改称太极宫。金迁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后,太极宫逐渐被废弃。元初,长春真人丘处机来到燕京,被赐居已经破败不堪的太极宫,其弟子王志谨开始着手重整宫观。元太祖成吉思汗二十二年(1227年),朝廷谕旨太极宫改称长春观。同年,丘处机羽化于长春观宝玄堂;其仙蜕,也就是遗体,被弟子尹志平葬于长春观东侧的处顺堂。
明初,以处顺堂为中心重建观宇,并易名为白云观。因丘处机为全真道祖师王重阳七大弟子之一,同时又是龙门派创始人,故白云观被尊为全真道第一丛林、龙门派祖庭。白云观现存建筑多为明清重建,但有个别唐代旧物保存至今。2001年,白云观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云观总体建筑布局呈“甲”字形,自南而北构成三条轴线,且以中轴线最为重要。
照壁
白云观中轴线第一座建筑为“甲”字最底端的照壁。照壁为“一”字形,砖瓦结构,红色壁心嵌四块菱形琉璃砖,上书“万古长春”四个大字。这四个字据说是集自大书法家赵孟頫的字。“万古长春”四个字,既是告诉大家,这里的长春真人丘处机的道场,同时也是提醒人们,道家的道与天地同在,万古不朽。让人颇觉尴尬的是,由“中国道教协会”编印的小册子《北京白云观》(1983)却错把“万古长春”中的“春”字写成了“青”。要知道,中国道教协会从一成立,其会址可就是设在白云观;天天可见,咋还能搞错呢?再说了,“长春”在这里是特指丘处机,“长青”又是个啥意思呢?
牌坊
由照壁往北,是始建于明正统八年(1443年)的四柱三门七楼歇山顶牌坊。牌坊明间正面坊额为“洞天胜境”,背面明间坊额为“琼林阆苑”。从老照片上知道,原来牌坊两侧还有短墙,坊门上还有栅栏门。仔细观察老照片还发现,原来的坊额上是有题款的,但新建牌坊坊额上却不见了题款,不知何故。
山门
山门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两侧有砖雕壁心八字墙;明间和两次间辟拱券式门洞,明间门楣上嵌“敕建白云观”金字蓝底横匾,匾上的字为明英宗朱祁镇御书。寺观的匾额多为木质或石刻、砖雕,但据说这白云观的山门匾额却是铁铸的,“铁打白云观”的说法也由此而来。尽管当天游览白云观的人很多,但三个拱券式大门只开了中间一个。
第一只石猴
我正在心里抱怨,却发现进入门洞的人几乎都要在石雕拱券的同一部位摸上一摸。身后一个应该是北京当地人的游客告诉我,老北京有言:“神仙本无踪,只留石猴在观中。”石猴在白云观就是神仙的化身,摸石猴就等于和神仙密切交流,其中的吉祥之意自不必说。除了山门拱券右下方的这只石猴,还有两只石猴藏在不同的地方;这三只石猴彼此看不到,民间称之为“三猴不见面”。入乡随俗,我们三口也都在进入山门时认认真真地摸了摸那只已经被摸得发亮的石猴。山门前立有两座华表,据说只有皇帝敕建的宫观才能享受如此待遇。
窝风桥
山门里是一座单孔小石桥,称窝风桥,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五年(1708年),1924年重建,后在“文革”中被改作他用,现有桥梁为1988年再建。桥两侧几米外的栏杆旁聚集了很多人,似乎是在向桥底下抛什么东西,不时还伴随着人们的喝彩和起哄声。拉着女儿赶紧凑过去,才知道,这就是白云观的著名春节习俗——打金钱眼儿。
购买铜钱
所谓“打金钱眼儿”,就是用铜钱(现在已经演变成用人民币兑换铜制的圆形钱状物)抛打窝风桥桥洞里的两枚大号铜钱中孔内的小铜钟,抛掷的铜钱如能打响小铜钟,则预示“钟响兆福”,一年当中你不仅可以顺顺当当,还可以发大财。本来从东西两个方向都可以打,但考虑到抛掷的铜钱可能崩起飞到对面伤人,故规定只能从东面打。不多一会儿,桥底就铺满了铜钱。正看着热闹,还真就有一枚铜钱从桥底下飞了出来,好在有工作人员一直盯着,不时提醒游人躲避,所以不至于伤着人。
灵官殿
白云观的第一座殿堂是灵官殿。灵官殿面阔三间,硬山顶,明间辟拱券式门,两次间辟拱券式假窗。殿内供奉的道教护法神王灵官木雕像为明代旧物,雕工精美,造型生动,非常珍贵。东西两山绘有赵公明、马胜、温琼、岳飞全身像,此为道教四大护法元帅。灵官殿始建于明正统八年(1443年),明景泰七年(1456年)重建,清康熙元年(1662年)重修。灵官殿前有两通石碑,东边一通为《重修白云观殿宇桥梁碑》,刻立于1924年,记载了白云观第二十一代方丈陈明霖集资修建观内中路殿堂及窝风桥等事;西边一通为《白云观表德述异记》碑,记载了民国时檀越施主向本观赠助布施的情况,刻立时间也是1924年。
钟鼓楼
过灵官殿,东西两侧为重檐歇山顶钟鼓楼。白云观的钟鼓楼与通常寺观的“东钟鼓西”不同,而是“东鼓西钟”。前文我们已经提到,明初重建白云观的时候,是以埋有丘处机仙蜕的处顺堂为中心进行建设的,而处顺堂位于原长春观的东侧。也就是说,重建后的白云观中轴线东移了。此时,原长春观遗留下来的钟楼还比较完整,得以保留下来,但其位置已经处于中轴线的西侧,占据了鼓楼应该所处的位置。白云观的建设者头脑很灵活,不为清规戒律所束缚,将“错”就“错”,在中轴线东侧新建了鼓楼,让旧钟楼继续发挥它的钟楼作用,从而形成了白云观的“东鼓西钟”奇观。
三官殿
紧邻钟鼓楼,东有三官殿,西有财神殿,均为面阔三间,硬山顶。三官殿在1990年前称丰真殿,主要供奉张三丰。改称三官殿后,祀主改为天官、地官和水官。财神殿在1990年前称儒仙殿,供奉金代翰林学士张本。张本为金贞祐元年(1213年)状元,先任翰林学士,后弃官入太极宫(白云观前身)为道士。改称财神殿后供奉三位财神,居中者为文财神比干,左右为两位武财神赵公明和关公。
玉皇殿
玉皇殿面阔五间,硬山顶,前有砖筑月台,围以汉白玉栏杆。玉皇殿的殿额由时任民革中央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济深在1956年题写,殿门两侧有联“巍峩咫尺天执掌阴阳生万物;浩荡神灵地观看善恶易分明”。这时候我才注意到,这是进入白云观以来看到的第一副对联。
玉皇大帝和慈禧太后赐百寿幡
殿内供奉的昊天金阙至尊玉皇大帝木雕像为明代雕造,左右两侧奉祀的张道陵、葛玄、萨守坚、许旌阳四位天师和二侍童共六尊铜像均铸造于明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殿内壁上挂有八幅绢丝工笔彩画,内容为南斗星君、北斗星君、三十六帅和二十八宿。
神龛前及两边垂挂着众多幡条,上面绣有各种颜色的异体篆书“寿”字共100个,称“百寿幡”。此幡为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时所得,后被慈禧太后转赐给白云观,据说是为了感谢白云观当年允许她母亲停柩诵经,超度亡灵。月台前有石碑两通,东侧为乾隆帝御笔《重修白云观碑记》碑,西侧为乾隆帝御笔《瞻礼诗》碑。玉皇殿与灵官殿同年始建。
老律堂
玉皇殿后面的老律堂为白云观占地面积最大的殿堂,也是白云观的核心殿堂,构筑在石砌须弥座上,面阔三间,前部为卷棚悬山顶,后部为歇山顶。两种屋顶相勾连,形成非常大的进深,此为中国古建筑营造较大空间的通常做法。
老律堂匾额
老律堂始建于元拖雷监国元年(1228年),明景泰七年(1456年)重建,清康熙元年(1662年)再建,因堂内供奉马丹阳、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等全真道“北七真”祖师,故又称七真殿。殿门两侧有联“五祖开宏恩济世有功当崇敬;七真守密旨劝君无欲道自成”。上联中的“五祖”指王重阳、王玄甫、钟离权、吕洞宾和刘海蟾等“北五祖”。
丘处机画像
大殿内,丘处机居中,东侧为马丹阳、谭处端、刘处玄,西侧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这七尊神像均为明代原塑。
康熙帝御赐匾额
神像上方所悬“琅简真庭”匾额为康熙帝亲题,意为这里是诵经演教供奉真人的祖庭。两侧有抱柱联“入真门秉真心参透真玄真自在;来妙理达妙境展开妙道妙神通”。老律堂是观内道士进行宗教活动的重要殿堂,每天早晚道士们都要在此唪诵;每逢道教的重大节日,都要在此举行盛大法会。老律堂前有多通石碑,其中尤以东侧的《长春邱真人道行碑》和西侧的《七真道行碑》最为重要。前者刻立于明正德元年(1506年),后者刻立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
丘处机雕像
丘祖殿是白云观中轴线上的第四座殿堂,面阔三间,硬山顶,殿门两侧的对联为“悟道藏玄机四海驰名朕信宠;见君礼稽首一言止杀救苍生”。下联中的“一言止杀”是说丘处机当年不远万里赶赴漠北劝说成吉思汗止杀爱民的传奇经历和重要功德。丘祖殿就是在当年处顺堂的基础上修建的,是白云观的灵魂所在。
殿内供奉丘处机坐像,殿中的巨大瘿(树因受到病虫侵害而形成的瘤状物)钵为雍正帝所赐,承托瘿钵的汉白玉云水盘下面就是丘处机仙蜕的埋葬之处。
瘿钵
瘿钵据说成于宋代,辗转进入清宫。清乾隆二十一年(1755年),白云观奉旨为瘿钵口沿镶上了金边。瘿钵内还刻有乾隆帝的御制诗“琳宫偶过憩天长,真率木瓢小像旁。都道提携来漠北,谁知津逮自襄阳。”据说此瘿钵还有一个特殊的效用,那就是白云观一旦出现饥荒,道士即可抬上此钵去皇宫请求施舍,且皇宫一定不会拒绝。
殿前东侧有刻立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的《邱长春真人事实》碑,撰文及书丹者为完颜崇实。完颜崇实的名头很长,共34个字,“太子少保、前署盛京将军兼兵部尚书、总督奉天等处旗民地方军务、都察院左都御史”。殿前西侧有《白云观长春供会碑记》碑,刻立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撰文者为李其寯,书丹者为王式文。比较有意思的是,李其寯前面冠的名头竟然是“即选知县”。也就是说,这位是个在吏部铨选程序中不需要排队的候选知县,而我们知道,清代从康熙中期开始,就是正八经的进士,一般也要在吏部排队七八年才能得到知县任命。从他名头里没有进士、举人字样我们大致可以猜到,该人十有八九是买的官,而且后台很硬。书丹的这位也不遑多让,一定要强调自己的进士是“赐进士出身”,即二甲中人,就像我们今天在全日制本科后面加个括号“二本”。
唐代老子石雕像
从丘祖殿两侧的掖门北行,即进入三清四御殿所在的院落。院落东西各有一个展厅,用于展示白云观的传承珍藏。东展厅的展品包括白云观的镇观之宝——唐代汉白玉老子雕像、宋代龟蛇蟠结檀香玄武炉、元代《长春真人雪山应聘图》等。西展厅的展品多为神像彩画和法器。
三清四御殿
三清四御殿面阔五间,单檐硬山顶,为二层楼阁,底层为四御殿,二层为三清阁。四御殿内供奉四位协助玉皇大帝执掌天道的昊天上帝、勾陈上帝、紫微上帝和后土皇地祇。三清阁内供奉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这七尊神像均采用干漆夹苎工艺制作,制作年代为明代。三清四御殿东的藏经阁内保存有明正统年间(1436年—1449年)所刊刻的《正统道藏》,共5350卷。
戒台
三清四御殿的背后为戒台。戒台为单檐卷棚歇山顶方亭,亭北檐下悬“致中和”匾额。此戒台为道教全真派传授“三坛大戒”,即初真戒、中极戒和天仙戒的坛场。古老的戒台也与时俱进,“戒台”匾额下的《群仙会祝图》被一块巨大的电子屏幕遮住,正在播放介绍白云观的宣传片。戒台前西侧的《白云观碑记》碑刻立于1928年,撰书者为中华民国第五任总统徐世昌。
徐世昌
信奉道教的徐世昌与白云观颇有渊源,其十二代高祖徐钟麟的墓冢就在白云观附近。在北京任职、居住期间,白云观是徐世昌的常来之地,他的那首《白云观》诗被认为是吟咏白云观的上乘之作,其中的“相逢词客成吟草,自有仙人扫落花。”颇得唐人神韵。1923年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白云观所藏《正统道藏》时,徐世昌也曾出资赞助,赞助金额为2.5万元,应该是袁大头。戒台两侧有回廊与对面的云集山房相连,回廊墙壁上嵌有数十方历代珍贵碑刻。云集山房为全真道律师向受戒弟子讲经说法的地方。现存戒台和云集山房均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
白云观除了中轴线,还有东西两条辅轴线。东侧轴线上自南而北有三星殿、慈航殿、真武殿、雷祖殿和云华仙馆。西侧轴线上自南而北为祠堂、元君殿、文昌殿、元辰殿和小蓬莱。
罗真人塔
真武殿东,有一个相对独立的小院,院中耸立着一座高约10米的八角三层砖石结构密檐塔。凑近读出塔基正面的文字为“敕封恬淡守一真人罗公之塔”。据介绍,此塔始建于清雍正三年(1725年),为恬淡守一真人的墓塔。恬淡守一真人俗姓罗,为江西人,清康熙年间来到北京白云观,因一手高超的理发技艺得到患有头部疥疮疾病的雍正帝的赏识,被雍正帝敕封“恬淡守一真人”。相传,中国现代理发技艺和工具多源自这位罗真人,而他也被后世奉为理发业的祖师爷。
第二只石猴
从雷祖殿出来,经人提醒才发现,苦苦寻找的第二只石猴原来就在殿前《九皇会碑记》碑的基座上。如果不了解白云观的历史和掌故,找起石猴来真比登天还难。
王常月画像
西侧轴线的第一座建筑祠堂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五年(1708年),殿内供奉全真道第七代宗师王常月及龙门派历代律师,东西两山嵌有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的石刻《道德经》和《阴符经》。王常月为明末清初著名道士,清初曾为北京白云观方丈,其最大贡献在于实现了道教的再次复兴,其因此被全真道龙门派奉为“中兴之祖”。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王常月羽化飞升,康熙帝敕封其为“抱一高士”。王常月仙蜕即葬在祠堂下面。
小蓬莱
西侧轴线的最后一个部分称云集园,又称小蓬莱,是白云观的后花园。云集园始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园内假山耸立,古木参天,亭廊错落,一派私家园林景象。西端假山上有四角攒尖顶小亭曰:友鹤亭;东端假山上有卷棚悬山勾连搭顶的妙香亭。
第三只石猴
已经开始往外走了,但那第三只石猴还是没有找到,几位好心游客的提示好像也不那么准确。直到走出山门,保安大兄弟才热情地指给我们看,原来那第三只石猴就在山门西侧的八字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