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毛主席一生中只为一个人写过墓碑,那个人就是他的老师袁仲谦(又名吉六)先生。
那是在1952年,毛主席为了怀念自己的老师,亲笔写了如下的碑文:“袁吉六先生之墓”。随后,毛主席将这张题字寄到湖南隆回,那里是袁先生的家乡。
隆回县政府后来拨款修建了袁先生的坟墓,并在墓碑上刻下毛主席亲笔题写的字。多年之后,袁先生的后人又在墓碑上刻下两列字:
“通古今文史,育天下英才。”
这两句话,也是化用自毛主席对袁仲谦先生的评价。
从这些事例,不难看出毛主席对袁仲谦先生的敬重之情。
不过,毛主席一生中所得的唯一一次作文“不及格”,却也是袁仲谦先生评的。
当时,时年20岁的毛主席坐不住了,一下坐起来,和袁仲谦据理力争起来。
之后毛主席就被另一位老师杨昌济叫去办公室。他走进办公室时,发现袁仲谦也在办公室里。
整个办公室只有他们三个人,门关上后,屋内安静下来。
毛主席以为,接下来杨昌济先生肯定要批评他了。
他现在也有些后悔,虽然不赞同袁仲谦先生的观点,但他再怎么说也不该和老师那样争论,还是在课堂上。
片刻后,杨昌济开口了。
令毛主席有些错愕的是,杨昌济批评是批评了,批评对象却不是他,而是袁仲谦先生:
“许多人都有自以为是的毛病,袁老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毛主席看向杨昌济,只见后者神情严肃,却不是在看着袁仲谦,而是在看他。
“你的作文那么优秀,为什么只给了你40分?不就是觉得你的行文风格不正确吗?文章是你的,你爱写成什么样就写成什么样,不是吗?”
毛主席顿时有些羞愧起来。杨昌济听着是在帮他说话,实际上却是在批评他。
毛主席究竟写了一篇怎样的作文?100分满分,袁仲谦为什么只给了40分?杨昌济所说的话又是什么意思呢?
国文老师在1913年,湖南省立第4师范学校迎来新一届学生。在他们中,有一个神采奕奕的年轻人,他就是青年毛主席。
毛主席的国文老师,正是袁仲谦。袁仲谦这年45岁,留着半尺长的大胡子,眉毛很浓,眼神冷峻。
袁仲谦先生学识渊博,对学生的要求又十分严格。这让学生们对他又是尊敬又是惧怕。每到课后时分,学生们见周围没有教师,就会称呼袁仲谦先生为“袁大胡子”。
当时,全班同学最喜欢的课程,就是一周一次的作文课。
其中又以毛主席的文章最受大家推崇,因为他观点新颖,文笔流畅,下笔如有神。
没想到,这天毛主席的作文,却在袁仲谦先生那里碰了壁。作文的满分是100分,及格是60分,袁仲谦先生竟只给了他40分!
一时间,大家都有些傻眼了。毛主席更是不理解,心中疑惑不已。他激动地站起来,问袁先生:为什么只给40分?
“你的文学才能很不错,但你的写法不对!”袁仲谦严肃地说,“你在作文时,不是以一个文学家的角度,而是以新闻记者的角度!”
毛主席听了一怔,反驳道:“可梁启超先生用的不也是这种写法吗?”
“梁启超?梁启超的思想是好的,我赞成,也认为你们都该在这方面学习他。但不该学他的文章!什么‘新文体’,简直半通不通、不伦不类!”
对这种观点,毛主席是完全无法认同的。他俩谁都无法说服谁,最后竟争执起来,隔壁的教师都能听见他们的声音。
就是前文提到的,杨昌济先生把两人都叫去办公室的场景。毛主席很清楚,杨昌济先生实际上是在批评自己。他愧疚地承认了自己的不对。杨昌济和袁仲谦听了,都欣慰地笑了。
那之后,毛主席便改变自己的文风,开始努力钻研韩愈的文章,并学会了古文体。
良师益友袁仲谦先生是一位十分认真的教师,他的教导令毛主席多年后都记忆犹新。
一天,在国文课上,袁仲谦给大家讲了《严先生祠堂记》。
这是范仲淹被贬睦州时作的散文。文中将刘秀与严光并列,说刘秀“以礼下之”,严光“泥涂冠冕”。
表面上是在同时赞美两人,实际上却是在突出后者鄙视权贵的高尚气节。
“各位应该都了解这篇文章的涵义。回去之后,每人写一篇读后感交给我。”讲完这篇散文之后,袁仲谦布置了“家庭作业”。
课后,一些同学就这篇文章讨论了几句。
虽然大家的观点或多或少都有些不同,但对袁仲谦先生“作者是在褒扬严光”的观点,都没有异议。
坐在一旁的毛主席安静地听着,心中却对众人的讨论并不认同。
他觉得,刘秀对严光并没有所谓的“礼贤下士”,而只是与老朋友的正常交往;严光也并不“泥涂冠冕”,文中并没有哪一处文字能够说明,严光是那种不争名逐利的人。
毛主席当即拿出纸笔,开始动笔写读后感。他有灵感了。
第二天,袁仲谦开始检查学生们的读后感。基本上,所有学生的读后感都写得循规蹈矩,没有什么特别的观点。
袁仲谦看多了这样的文章,他并不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对。不过,在检查到其中一名学生的读后感时,他的表情变得格外认真起来。
这正是毛主席的那篇观后感。袁仲谦很快看出,毛主席在文中表达的观点,与自己完全不同。
这没什么,学生有自己的观点是好事。袁仲谦接着看下去,在文章最后发现了毛主席标注的写作日期。
这就有些问题了。袁仲谦一下皱起眉头:他可没有要求学生标注日期。这个学生,未免有些太特立独行了!
于是,袁仲谦在作文纸上写下一句批语,批评了这种行为。
在一年多的相处之后,毛主席渐渐发现,这位袁先生虽然思想上有些保守,但古典文学底蕴深厚,也会全心全意对待学生,将知识倾囊相授。
无疑,袁仲谦是一位好老师!
而袁仲谦也慢慢改变了对毛主席的看法。他本就欣赏毛主席的才华和学习态度,后来也看到了他身上的更多优点。
两人很快消除了之前的误会,变得亦师亦友起来。袁先生教给毛主席的读书、写作方法,也令毛主席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