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广网消息,5月18日,一位渔民在黑龙江延兴江段捕捞到一条巨型“鱼王”,足足有260斤重,经过专家确认是中国一级保护动物达氏鳇。虽然听起来很吓人,但早已不是巨型达氏鳇第一次亮相黑龙江了。
2018年,黑龙江抚远出现的“巨鱼收购事件”更是震惊全球,某渔民偶然捕获的达氏鳇重达1028斤。此消息一出,国家直接出价22万元对其进行收购,达氏鳇为什么这么珍贵呢?
淡水鱼王活化石达氏鳇,又称鲟鳇鱼,是淡水鱼中个头最大的一种。它们的历史久远,演化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一亿三千万年前的白垩纪,还与地球霸主恐龙一起生活过。令人惊讶的是,它们的外形在这亿万年内没有太大变化。
经过专家考证,达氏鳇是古刺鱼类的后代,也是现代许多硬骨鱼的“老祖宗”,所以被称为“鱼中活化石”。早在辽金时期,女真人和契丹人便已经开始食用达氏鳇了。
直到清代,达氏鳇的地位只高不低,它们成为了皇室专用贡鱼,老百姓要是敢随便抓来吃就得砍头。康熙皇帝还给这种鱼赐名为“鳇”,意为鱼中之皇,其对达氏鳇的喜爱可见一斑。
达氏鳇长相奇特,由于其古朴的身形,看起来甚至有些愚钝。它们的身体呈长圆锥形,头部呈三角形,嘴部宽阔,背部呈灰褐色或绿灰色,腹部及其侧面则是白色和淡黄色。
它们是淡水鱼中的“巨无霸”,体长可以达到5.6米,体重甚至能达到1吨。达氏鳇很喜欢吃肉,主要以其他鱼类和小型水生生物为食,无脊椎动物、甲壳类动物也是它们所爱。
达氏鳇还有一个钢铁巨胃,食量与体型成正比,平时一口气就可以吞吃几十条几千克重的鱼,不管是鳕鱼、鲈鱼还是大马哈鱼,它们都来者不拒,吃完还会“做运动”,上浮甩掉身上的杂质。
达氏鳇主要分布于亚洲地区的高山河流中,如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等。这些河流的水温适宜、水质清澈,有很多静水或缓流的泥底、砂砾底层,为达氏鳇提供了理想的生存环境。
人类中有长寿之人,而鱼中自然也有长寿鼻祖。在野外自然条件下,达氏鳇可以活到40~50岁甚至百岁。达氏鳇的繁殖方式独特,是体外受精。雌性达氏鳇每次可以产出极多的鱼卵,在25万~400粒之间,平均产卵数量为100万粒。
由于吃得多、寿命长、力量强等因素,再加上傲视群雄的巨大体型,达氏鳇成为了淡水鱼中名副其实的王者。但虽然在水下“称王称霸”,一旦上岸依然要面临极大的生存风险。
人间至味,端上餐桌达氏鳇的美味很早就被人们认可,其肉质丰厚、口感鲜嫩,再加上个头大肉量多,能充分满足人们的口舌之欲。《吕氏春秋》曾有记载“和之美者,鳣鲔之醢”,夸的就是达氏鳇。
在古人看来,达氏鳇每个部位都有不同的烹饪方法,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鲜味。“可蒸可臛,又可为鲊”,“臛”意为把鱼连肉带汤煮熟,“鲊”为把米饭、鱼肉放入坛子里腌制。
达氏鳇的鱼肉营养价值较高,富有氨基酸、脂肪酸等物质,能够补充人体能量,《本草纲目》还说它们能治疮。其鱼软骨也有一定功效,是保健品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现代社会经济水平提高,人们的食材选择也愈加多样化。正如达氏鳇的鱼子酱,素有“黑色黄金”之称,成为了西方社会尤为推崇的一种高端美食。在价格炒作的巅峰时期,甚至可以达到以粒收费的地步。
除了食用价值,达氏鳇的鱼皮也受人瞩目。和鲨鱼皮、鳄鱼皮等差不多,达氏鳇鱼皮也能用来缝制衣服、皮包、皮带等物品。不过这些商品都能卖到惊人天价,是货真价实的奢侈品。
值得一提的是,达氏鳇虽然一次能产百万颗鱼卵,但它们的性成熟平均年龄是12岁,也就是出生后十几年才能进行繁殖。如此长的繁殖周期,如此缓慢的繁殖速度,根本就赶不上人类的捕猎进度。
19世纪以后,达氏鳇的捕捞量达到一个峰值,光是俄罗斯每年就要捕捞超过595吨的达氏鳇。于是之后达氏鳇的产量明显疲软,20世纪中期年捕捞量便降低到了61吨左右。
目前,达氏鳇已经被我国认定为一级保护动物,还被IUCN评定为红色极危物种。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一些保护区已经建立起来,限制捕捞活动,以保护其生存环境。
由于过度捕捞和环境破坏,达氏鳇的数量急剧下降。尤其2005年我国黑龙江的达氏鳇产量连10吨都没有了。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我国已经采取措施保护这种珍贵的鱼类资源。
我国专家在黑龙江建立了特产鱼类研究所,进行试验。好在1999年,我国成功试验了人工繁育达氏鳇的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利用繁育+野外放归的模式,增加野外达氏鳇种群的数量。
值得期待的是,首次人工繁殖便已经取得了极好的成效,孵化了差不多49万条达氏鳇的鱼苗。在日后若能实现技术突破,加上与俄罗斯的国际合作,全球达氏鳇种群的数量有望实现稳步的恢复。
就像2020年6月,黑河市爱辉区幸福乡一渔民捕捉到一条雌性达氏鳇,测量显示身长2.9米,体重达到300斤。可就算是这么大的鱼,和捕捞它的渔民也没什么关系了,相关部门勒令必须要在检查完身体状况后放生野外。
达氏鳇这种珍稀鱼类资源正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威胁,所以就算近年来许多人捕捞上巨型鳇鱼,大多也是上交国家或者放生,如此才可维护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