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建980油库过去半个世纪了,我们仍时不时回忆起那段峥嵘岁月

雪域情 2024-07-13 08:28:42



回眸参军五十载

雪域浪人

第一节——第二十三节(略)

第二十四节:火热的980油库建设工地(下)

周总理亲笔批准建设的“5.30”工程980油库建设工地,看到的是官兵们那黑里透红的面孔,拉着板车穿梭往来的骄健身影,手抡铁锤挥汗如雨的拼命精神。听到的是铁锤砸在钢钎上发出的铛铛声,架子车移动时发出的吱嘎声,元锹破土时发出的沙沙声和那抬石头发出的“号子声”……

两年后,随着各土建工程的相继竣工,一营、二营施工连队陆续撤出980油库建设工地,奔赴新的战场,那沸腾的施工场面渐渐变得平缓起来。

储油罐保护墙、储油罐体、控制设施,三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但从某种情况下说,储油罐保护墙是粗放型的,而储油罐体钢板的焊接安装、控制设备的安装调试却充满了技术含量。储油罐体钢板焊接如果出了问题,整个储油罐将没法投入使用,控制设备安装不合格,对进出的多种成品油失控将造成什么后果,根本不敢想象,必须保证其100%合格。

据当年的副排长,后提任技术员刘金回忆说,“5.30”工程指挥部领导对980油库建设非常重视,在储油罐保护墙动工时候,就着手培训机电工、电焊工、水暧工,油漆工。就电焊工而言,部队先后派员前往安徽合肥、山东济南等地学习培训,返回部队后就是岗位练兵。

据赵纯友、王孝华等当年参加储油罐体焊接任务的战友们回忆说,他们在连队练习焊接,一练就是几个月,破铜烂铁,废旧钢筋就是他们练习用材料。为了尽快提高焊接人员的技术水平,连队还经常进行焊接质量比赛。以焊缝均匀度、平行度、焊接裂纹、堆焊工艺、夹渣䓁重点方面作为测试内容。那时候岗位练兵焊接技术是“不用扬鞭自奋蹄”,战士们都把焊接技术作为自己今后到地方工作的本钱,练习时根本就不用连队领导操心。操作时自己摸索,不懂就问,所有参加练习的战士都非常刻苦认真。

在整个储油罐安装过程中,为保证工程质量,解放军总后勤部设计院派有电工工程师、管工工程师和技术员现场指导施工,严格按设计图纸操作。如遇质量差错,现场立即进行纠正。

储油罐是先修建的保护墙,储油罐体的安装焊接就得将钢板一张一张的弄进保护墙内才能进行安装焊接。钢板是生产厂家根据总后设计院图纸生产的多种规格型号,比如储油罐底部的钢板它就有长方型、正方形、扇型等不同规格型号的钢板组成一个圆形,然后按图纸设计实施安装焊接,一张张零碎的钢板经过电焊工们的辛勤劳作,最终变成圆柱型的储油罐。

储油罐的每块钢板都是战士们用肩膀从卸载堆放点抬到保护墙外面,整齐有序摆放备用。组装的每块钢板都是由战士将钢板抬来轮起,然后是人工加滑轮连抬带拖弄进保护墙内。具体组装时,顺序是先组装底板,再组装顶板(也有叫罐帽的说法)。为防止底板在焊接时遇高温变形,焊工们对排放好的底板只是进行“点焊”固定,然后将焊接成的圈板与底板连接,底板焊接好后才组装焊接顶板。底板顶板焊接好后,以第一圈板为标准,按设计图纸将制作好的圈板同罐顶的顶板相连接,依次往下(没参加过焊接组装的我们想象的都是从下往上,而不是从上往下)组装每一圈钢板,最后一圈钢板与底板连接。

圈板,也可以看作储油罐的圆周,圈板由数块弧形钢板组成,在储油罐底板组装焊接好后,如何与储油罐顶板连接,在那个年代,滑轮就是最好、最省力的工具了。滑轮的上挂钩是挂在保护墙顶上的预制预埋件的铁钩上,滑轮的下挂钩挂在组装好的顶板和罐体的第一圈板周围之间的U型巴耳上,周围用滑轮(记得罐体一圈有24个滑轮)人工操作,24个滑轮必须紧密协调配合,慢慢的将组装好的圈板往上起吊到准确的组装位置时,将滑轮固定,然后立即点焊钢板,所有焊工进行焊接,尔后以同样方法组装罐体的每一圈钢板。

储油罐底部焊接都是平焊缝,比较好操作,但罐体四周墙面和顶部就不是那么好操作了。罐体墙面周围属于立焊缝,平角焊缝,罐内仰角焊缝,顶部属于仰焊缝。立焊比平焊难度大,最难的是顶部仰角焊。储油罐内较为密封,通风条件有限,数把焊枪同时操作产生的温度高,烟雾大。战士们汗流浃背,整个焊接时间衬衣都是湿的。那时候科技不发达,经济条件也很差,基本上没有什么防护用具,在进行仰角焊时,熔化的焊渣从上往下掉落到操作员身上,每次都将工作服烧很多的小洞,焊工的脸、脖子也经常遭遇焊渣的侵袭。赵纯友抬起手臂,指着手臂上那沉积多年的疤痕,笑着说,这就是为980油库建设奉献的见证。储油罐对焊接技术要求很高,所有焊缝绝对不能出现“沙眼”,所有焊接部位都要经过探伤仪探测,出现了“沙眼”就必须割开重焊。由于焊接技术的高标准,加上长时间作业,不少焊工被灼伤了双眼,经常红肿流泪。

焊工赵纯友回忆说:战士们挥舞着焊枪,犹如艺术家们在创作一幅精美的作品,全神贯注、一丝不苟。一部好的作品会带给人们轻松愉悦的享受,但创作者却承受着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汗水、艰辛与收获往往也是成正比的,我们班当年焊罐任务突飞猛进,质量超好,在完成本班任务的同时,还主动伸出援手帮其他班突击任务。因成绩突出,荣立集体三等功1次,班长谢祥明荣立了个人三等功。我们班因此还获得了民间给予的“钢二班”称号。

储油罐安装焊接完工后,紧接着的就是给罐体内外壁涂装防腐漆。980油库储油罐防腐用漆采用的“生漆”,在那个年代生漆应该说是最好的防腐涂料了。涂装防腐漆前还有一道工序是给储油罐清洁除锈和砂光处理,这项工作劳动强度不大,看似简单但要求确非常的严格。那个年代科技不发达,部队连高压水枪都没装备,整个除锈工作全是人工用砂纸打磨。好在西藏高原空气干燥,那些钢板质量又非常的好,数千公里长途跋涉到980油库工地,仿佛和出厂时的光泽度基本上没有什么区别,除焊缝外,其他地方需打磨的非常的少。

生漆,俗称“土漆”,又称“国漆“或“大漆”。它是从漆树上采割的一种乳白色纯天然液体涂料,接触空气后逐步转为褐色,4小时左右表面干涸硬化而生成漆膜。生漆具有耐腐、耐磨、耐酸、耐溶剂、耐热、隔水等特性。在高温150℃和高湿的情况下仍能保持良好的电绝缘性能,甚至在水中其绝缘性能也能保持最佳状态。电机、海底电缆、航空油罐内壁等设备的绝缘材料普遍都采用天然生漆,故980油库储油罐内外壁防腐涂料就非生漆莫属。

生漆是不可多得的天然防腐涂料,但它的毒性也非同一般。生漆中的漆酚系有毒物质,漆酚会致人体免疫系统遭遇破坏,导致接触人群产生程度不同的中毒性过敏。轻度过敏者表现在裸露外的部分皮肤,如脸、手背、指缝等处,继而向颈部等部位发展,开始感觉患处肿胀,奇痒难忍,接触过敏者控制不住抓搔后便会出现红色小丘斑。严重者皮肤局部呈现水痘大小的水泡,若皮肤被抓破,则很容易受感染而溃烂。

储油罐防腐作业是在一个非常密闭的空间内完成,漆酚毒素在储油罐密闭的空间很难挥发,防腐作业过程中多数人都会产生程度不同的过敏。为避免不必要的中毒事件发生,作业前连队要求全体人员必须配戴口罩、帽子、手套和防护眼镜,并要求作业1小时就要出罐体透1次气。即便如此,参加作业的战士们大多数人还是逃不脱中毒过敏的厄运。安装连刘技术员说,在储油罐防腐作业中,送军区总医院最多的1周前后达数十人。轻微者或抵抗力强的战士,白天聚精会神作业感觉没大碍,可晚间静下来后感觉周身奇痒难受,不得不用冷水给身体降温而减少抓搔频率,有的甚至跑到1公里多外的电站水渠浸泡降温以缓解抓搔之痛苦。

他们用无声的语言,与钢板交流着默契,铸就着永恒。无论环境多么恶劣,无论工作多么艰辛,焊工作业都是聚精会神、精益求精。他们在嘈杂的焊接声中忍受着高温的煎熬,用智慧的大脑,用汗水和心血浇注着每一条焊缝,在火花四溅中创造出平滑、均匀、流畅的美丽旋律。

他们用油漆刷出了工程兵辛勤付出的见证,每一道油漆都是他们努力劳作的印记;他们用漆刷书写着为国戍边、建设西藏的动人故事,他们用精湛的技艺为980油库建设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他们用行动诠释了高原工程兵的价值追求和奋斗意义,激发我们对那个时代、那种精神的认知、理解和尊重。

目睹了火热的980油库建设工地官兵与严酷的自然环境、与简陋的施工环境抗争的全过程,看到了他们的坚毅与勇敢,也看到了他们的辛劳与辛酸。见证了高原工程兵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战友们对军旅生活的执着与坚守,彰显了高原工程兵的伟大与崇高。

修建980油库过去半个世纪了,战友们时不时回忆起那段激情燃烧的峥嵘岁月,一件件往事涌现脑海,刻骨铭心。高寒缺氧、风沙肆虐,住的土坯房,吃的压缩干菜,每月10元钱的津贴,承受着超负荷的劳动,鏖战4年建成了世界上海拔最高,施工难度最大,全程自动化管理的现代化储油库,成绩可圈可点,事迹可歌可泣!战友们无不自豪的说:周总理亲笔批示的5.30工程有我们成长的足迹,980油库建设工地有我们无悔的青春。我们这些工程兵,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将自己的青春、热血乃至于生命奉献给了军营、奉献给了边陲,我们至今仍然无怨无悔!因为我们明白军人真正的意义和初心、那就是对党忠诚、爱国奉献,在栉风沐雨的奋斗路上,没有悲伤、只有坚强!

注:本节根据刘金、张世泽、王孝华、赵纯友讲述整理。

(未完待续)

本文插图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雪域浪人:本名龙建春,1972年12月入伍,曾在西藏军区56190部队服役。1986年12月转业重庆永川税务部门工作至2014年退休。在这古稀之年,倍感自豪是生命中拥有当兵的历史,最骄傲的还是那段激情燃烧的军旅岁月。

作者:雪域浪人

0 阅读:1

雪域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