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公众号文章《俄乌专题六:历史性的一天-瑞典加入北约对俄罗斯意味着什么?》里提到了近期美国对驻莫斯科使馆作出近期可能堪比911恐袭的新闻。
这让人不免想到当年的911事件,让人发出疑问:本-拉登当年为什么要在911这一天发起恐怖袭击呢?
其实这里面有很深的宗教色彩!
一、进击的伊斯兰巨人-奥斯曼帝国入侵欧洲
大家看过我的公众号文章《奥斯曼人的故事-进击的巨人》的朋友都知道,在1453年5月29日,穆罕默德二世率领奥斯曼帝国军队攻下君士坦丁堡,自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在延续一千多年后灭亡。
君士坦丁堡陷落
自此开启了奥斯曼帝国对欧洲长达230年的领土扩张。1459年,征服塞尔维亚王国1463年,征服波斯尼亚1479年,征服阿尔巴尼亚1521年8月,占领贝尔格莱德1522年占领罗德岛1529年,第一次围维也纳1532年,第二次围维也纳未遂,半路撤回。直到苏莱曼大帝去世,奥斯曼帝国向欧洲进进的势头才有所延缓。
二、卷土重来、兵临城下
因为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欧洲陷入1618年-1648年三十年战争,欧洲遭遇了急剧的破坏,给了奥斯曼人可趁之机。
在当时,奥斯曼军队似乎又重拾了百余年前的勇武雄风。1669年,他们使用学习来的西欧攻城技术,拿下了威尼斯人在海外最重要的殖民地克里特岛。
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四世发兵17万,由苏丹的大维其尔穆斯塔法·帕夏领导直逼维也纳城-欧洲的中心-神圣罗马帝国的首都。
7月上旬,土耳其军逼近维也纳,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利奥波德一世携宫廷眷属和达官显贵一起仓皇逃离首都。
1683年7月,由斯塔伦贝格伯爵负责维也纳城战役指挥。
三、功败垂成、一蹶不振
1683年7月25日土耳其军队开始攻城,但很快被维也纳军民击退。于是,奥斯曼人开始采取坑道爆破的手段来攻击城墙。维也纳的守军一面用300门各式火炮还击,一面想办法应对敌军的攻城地道。
经过一个多月的胶着,也就是9月11日这天,奥斯曼工兵终于在维也纳城墙上炸出了可供50人并排通过的巨大缺口。大量来自赤贫阶层的宗教炮灰,开始发起不要命的冲锋。新月旗一度被插上了维也纳城头。但守军随即发起了猛烈反扑,火枪手们装上早期的插入式刺刀,伴随长枪手一起堵住缺口。将铺天盖地的异教徒,硬生生地捅了出去。
由于忌惮守军的强大火力,大维齐尔穆斯塔法也一直拒绝出动全军进行强攻。
利奥波德皇帝的援军,在波兰国王扬·索别斯基的统帅下,终于赶到了!在奥斯曼大军被死死钉在维也纳城下时,来自德意志和东欧各地的援军也开始了集结。47000名来自洛林、法兰克尼亚、巴伐利亚和萨克森的德意志军队被召集起来。明白唇亡齿寒道理的诸侯们,都派出了自己麾下的军队出战。索别斯基则在立陶宛人来不及完成动员的情况下,率领27000波兰军队南下。他们将以不足8万的数量,挑战奥斯曼人的几十万大军。
维也纳战役
最终奥斯曼人在土耳其城下兵败如山倒,穆斯塔法的脑袋也被苏丹下令砍下送回君堡。
四、历史意义:
维也纳之战是1683年的维也纳战役,无疑是欧洲文明和奥斯曼帝国的命运拐点。
1683年9月11日在一些穆斯林看来是伊斯兰文明从胜利走向失败的转折点。
也正因为如此,本·拉登选择在这一天发起恐怖袭击。
我的公众号:希罗多德,一个40岁的工程人,一点儿也不慌,像门口的树,花开正盛,枝繁叶茂。随着巴以冲突的升温,已经开辟中东专题。此为第七十六篇。让我们用常识来抵御时代的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