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5首爱国诗词,血谱忠肝义胆的国家情怀

花间一壶酒诗词赋 2024-10-31 16:08:28

在中国,民众普遍怀有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谈及爱国精神,人们脑海中必定会浮现出岳飞那首气势磅礴、激荡人心的《满江红》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但是,悲愤的是“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古有西汉时期将领,陈汤“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今有电影桥段“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提到爱国诗篇,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便纷涌而至:“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每一位出征的将士都怀揣着以死报国的决心,他们坚守边疆、开疆拓土的精神令人深感震撼。

然而,自宋代特别是南宋以后,众多有志之士对朝廷的软弱无能感到极度痛心和无奈,恨铁不成钢的憋屈能把人憋死。

还好,爱国主义精神并未因此中断,而是贯穿于历史长河中,爱国情怀传承,从明代到清代,再到近现代,一波接一波的爱国热潮不断回潮,且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1】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唐·严武《军城早秋》

我们熟悉的岳飞,范仲淹,辛弃疾,文天祥等等既能写诗,也能上阵杀敌。其实在唐代,也有这样的人,严武就是其中一个。

严武乍一看不太认识他是谁,但是,你要知道四处漂泊的杜甫你便知道了。

严武两次任剑南节度使,他曾经对漂泊西南的杜甫一家施以援手,让杜甫盖起了草堂,有过一段很安定美好的时光,”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杜甫对这位贵人甚是感激。

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国力削弱,吐蕃常乘唐朝国力虚弱不断入侵,曾一度攻入长安,后来又向西南地区进犯。

广德二年(764)秋天,严武率兵西征,击败吐蕃七万多人,失地收复,安定了蜀地。

这首《军城早秋》,看上去是写景,其实是颇有寓意的。它不仅表现了严武的辞章文采,更表现了他的韬略武功,字里行间充满了必胜的信念和爱国之情。

昨夜萧瑟的秋风卷入驻守的关塞,明写秋景,暗示敌情,颇见巧妙。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天高气爽,粮多马肥,又少雨无雪,道路畅通,正是征战的良好时机,所谓“沙场秋点兵”。

我国西北部少数民族的武装,常常在这一季节中进犯内地。所以“秋风入汉关”绝不是单纯写风景,而是暗示边境的紧张时刻又来临了。

极目四望,但见边月西沉,寒云滚滚。表面上依然在写边境景色,实际上是在进一步突出战前一触即发的形势。

朔云低压,边月清冷,把西山笼罩得严严的,这不正是大战前的预兆吗?

如果说他通过“秋风”、“寒云”、“冷月”这些自然景物来暗示边境紧张形势的话,那么,诗的后

两句则主要通过“飞将”和“骄虏”这敌我双方的具体形象,来直接描写战斗的展开。

“更催”二字,点出战事已按统帅的布署胜利进行。“追”字表明唐军大获全胜,敌军溃逃,真是一字千钧,淋漓酣畅,势如破竹。

“莫遣沙场匹马还”,是“追”的目的,它表现了边关统帅的刚毅坚决,对“骄虏”除恶务尽,不留余患的果断精神。

一再命令那些勇猛的将士追击敌人,不要让敌人一兵一马从战场上逃回。

这是战斗的感受,也是经验的总结,非有战争实践者不能道得此语。

严武笔下作品结构严谨,意境开阔,气势豪迈,表现了作者对边塞形势了如指掌,具有指挥若定的大将风度。

【2】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唐·李益《塞下曲》

在中唐诗人中,边塞诗最有成绩的就算李益了。李的边塞,主要是抒发将士们久戍思归的怨望情绪,情调偏于感伤,但也有一些慷慨激昂之作,《塞下曲》便是这方面较著名的一首。

“伏波惟愿裹尸还”,这句说的是马援的故事。东汉马援屡立战功,被封为伏波将军。他曾经说:“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儿女子手中耶!”

“定远何须生入关”,这句说的是班超的故事。东汉班超投笔从戎,平定西域一些少数民族贵族统治者的叛乱,封定远侯,居西域三十一年。他向皇帝上书说:“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仍留一箭射天山“薛仁贵在唐太宗和唐高宗时,立了许多边功,传诵一时,他在做铁勒道总管时,九姓突厥十万大军前来进犯,先派勇士数人挑战,薛仁贵在天山连发三箭,射杀三人,其余敌人被薛仁贵的神勇所震慑,下马投降,唐军不费一兵一卒,即大获全胜。

这首诗通过东汉马援、班超和唐初薛仁贵三个名将的故事,讴歌了将士们激昂慷慨、视死如归、坚决消灭来犯之敌的英雄气概和勇于牺牲的精神,反映了当时人民要安边定远的心愿。

我们应该像马援那样只愿战死疆场,以马革裹尸还葬,何必像班超那样非要保全生命,活着入关返回家乡!我们要全歼敌人,不能让一个敌人逃跑,而且应该有像薛仁贵那样的将领镇守驻防,使敌人闻风丧胆,不敢进犯。

全诗情调激昂,音节嘹亮,是一首激励人们舍身报国的豪迈诗篇。表现了边疆将士杀敌卫国的雄心壮志。

【3】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宋光宗绍熙三年(公元1192年)。在此之前二年,陆游曾几次向孝宗和光宗上书,陈述“扫清燕代”、“平定河洛”之大计,结果不仅没有被朝廷采纳,反而以其诗“嘲弄风月”为罪名被弹劾罢官,他只好再回家乡山阴闲居。

这时诗人虽已68岁,但他依然“老夫壮气横九州”,未曾一日忘国。这年11月4日,一场骤起的大雨,激动了诗人的心弦。

起笔以“僵卧孤村”领起全篇,点明自己身处逆境;闲居乡里。这时年近古稀的诗人,罢官后住在山阴孤村,由于屡受打击,已体弱力衰,连睡卧都有些困难了。

然而,陆游却一点也不感到“自哀”,他日夜想念的是,再上前线,戍边卫国,抗击金兵,收复失地。

夜深了,他难以入睡,心中翻腾着“为国戍轮台”之事,忽听屋外风雨交加,发出巨大的声响。这也许是官军杀敌的雄威吧!

“铁马冰河入梦来”,是写梦中之景,是幻境。作者由于白天思念战事,所以一旦入梦,便仿佛自己骑着战马,踏过冰河,向敌人冲杀过去,收复中原大地,这是多么壮丽的景象,多么美妙的奇想!

全诗前面一个“思”字,后两句用了一个“梦”字,在向人们暗示,诗人的这种抗金报国的想法,只能存在于“”中,存在于“梦”里,事实上是不能实现的。

看起来是在抒发个人的情怀,实质上是对朝廷投降的批判。其实在九年前他就曾经写过“清梦初回秋夜阑,床前耿耿一灯残。忽闻雨掠蓬窗过,犹作当时铁马看。”——《秋夜渐凉有怀兴元》

在主战,在心心念念收复故土的思想感情上,他从来没有改变过,于是有了85岁写下的遗书《示儿》感动着世代中国人。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乃翁。“

说句真心话,在南宋君臣苟安江南、不思进取的情况下,一位老人能有这样的爱国之情,是十分难得的。

【4】

健儿马上吹边笳,旌旗五色如云霞。

紫髯将军挂金印,意气平吞瓦剌家。

瓦剌蕃人手弓矢,敢向边疆挠赤子。

云屯雨散去复来,大荒落日风尘起。

将军出塞整戎行,十万戈矛映雪霜。

左将才看收部落,前军又报缚戎王。

羽书捷奏上神州,喜动天颜宠数优。

不愿千金万户侯,凯歌但愿蚤回头。

——明·于谦《出塞》

我们认识的于谦肯定就是,他一副两袖清风,不怕旁人说长短的模样,嘴里念着“碎骨粉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首小叙事诗,是于谦任山西巡抚或兵部尚书期间,率领明军出塞追击蒙古瓦刺时所作。

英勇的士兵在战马上吹奏胡笳(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乐器),象征着军队出征时的威武与激昂。五彩斑斓的旌旗飘扬,犹如云霞般绚丽壮观。

统帅,其挂着代表身份与权力的金印,展现出雄心壮志,决心荡平侵犯明朝边境的瓦剌部落。这里的“意气平吞”,表达了将军胸有成竹、气势非凡,立志要征服敌方的决心。

瓦剌部族擅长骑射,却胆敢侵扰明朝边境地区的百姓(赤子)。

瓦剌骑兵如同云聚雨散一般反复袭扰边境,每次侵袭都伴随着大漠荒原上的落日风沙,显示出战争的残酷和边疆局势的不稳定。

将军率军出塞,整顿兵马,十万人马手持寒光闪闪的戈矛,映照着雪霜,显示了军队严阵以待,准备迎击敌人的坚定意志和整齐划一的阵容。

左翼将领刚刚成功收服了一些部落,前方部队又传来捷报,已成功擒获敌方首领。

通过紧急文书(羽书)将胜利的消息迅速传回中原大地,这份喜讯使得皇帝极为高兴,对将军们给予了极高的奖赏与恩宠。

作者或者将军本人不追求个人功名利禄,即使能获得丰厚财富和高官显爵也不为所动,他们最大的愿望是在取得胜利之后早日结束战争,让士兵们凯旋而归,国家安定太平。

这首诗共分三小节,每节四句。第一节描写出征将士同仇敌忾,意气风发,先声夺人;第二节对入侵的敌人,给予了极大的蔑视:第三节描写明军威武强大,善于战斗,不断消灭敌人:第四节抒发了作者不愿高官厚禄,只希望彻底消灭敌人,早奏凯歌,过和平生活的愿望。

全诗热情洋溢、形象鲜明、结构严谨、气势豪近,不仅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敌斗争的英雄气概,而且表现了作者一贯清廉,不爱荣华富贵的高尚品格。

【5】

千声檐铁百淋铃,雨横风狂暂一停。

正望鸡鸣天下白,又惊鹅击海东青。

沉阴噎噎何多日,残月晖晖尚几星。

斗室苍茫吾独立,万家酣梦几人醒。

——清·黄遵宪《夜起》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九月,八国联军侵略清朝,沙皇俄国趁机侵占中国东北三省(黑龙江、吉林、辽宁)。

次年三月,帝俄又威胁清政府签约,妄想独吞中国东北三省,戊戌变法失败后,诗人被革职在家,对帝俄侵略野心满怀愤恨。虽然精神上非常压抑,但他仍然十分关心时局。

这首诗是诗人听闻沙俄出兵东北攻陷沈阳后的抒怀之作。诗中对沙俄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清政府的畏敌卖国,表示了痛恨;

诗中诗人雨夜不寐、独立苍茫的情景,表现了诗人沉重的心情和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全诗抒情委婉含蓄,深沉抑郁。

挂在屋檐下的风铃响了千百次,狂风暴雨过后暂时停歇了下去。

自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不断侵占中国。整个国家是在风风雨雨中度过的。从中日甲午战争后,国内没有发生大战争,像狂风暴雨一样的战事暂停一时。

正当我渴望鸡鸣天亮时局好转时,又为帝俄侵略我国东北感到震惊。

写帝俄侵占中国东北。正当国家变法维新,时局如鸡鸣天亮有所好转时,不料,帝国主义竟发动八国联军之役,更令人震惊的是帝俄又侵占中国东北。

阴暗的日子为什么这样多,天上残月明亮还有几颗星星。

写国势危急。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诗人感叹“阴暗的日子何其多”。尽管有明月、星星,也只是残月、疏星。清廷腐败,国力不强,战争乌云弥漫,人民灾难深重。

我独自一人站在狭小的住室里,面对苍茫夜色;如今国家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许多人都在酣梦之中,又有几个人在觉醒?

诗人独自一人站在狭小的住室里,面对苍茫夜色,心中产生无限感慨。国家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许多人都在酣梦之中,又有几个人在觉醒。诗人对国事无限忧虑,愁思万千。

风雨虽然停止了,天气却并未完全晴朗,阴沉的夜空只有一弯残月和几颗稀疏的星星。末联表现了诗人身居斗室而心忧天下的满腔热忱。

我们从他放归后写的许多诗中可以看出,他不仅是为个人的遭遇而嗟叹,更主要是为国难的深重而担忧。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妥,联系立即删除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