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宋朝是一个极具烟火气和幸福感的时代,如果不考虑政治上的软弱性和军事上的落后性,仅仅只考虑经济上的繁荣性和文化上的包容性,我们便能发展,宋朝非常适合生活,而不仅仅是生存。
服饰文化的复杂多样,饮食文化的色香味俱全,建筑艺术的琳琅满目,文学作品的层出不穷,都是其论证。
值得一提的,就是宋朝的饮食文化。
那个时候,小麦的种植面积比水稻更加广泛,所以宋朝人非常喜欢面食,尤其是饼。
这一阶段的饼,与我们现在的概念并不完全相同,它更像是面食的总称。
如果你是一位宋朝商人,在宋朝的爱饼时代下,你如何才能让自己的产业突出重围呢?在商品经济的环境中,宋朝又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商业经验?
产品创新,搭配销售
宋朝人爱饼爱到什么程度?北宋皇帝宋真宗或许可以以身说法。
《燕翼诒谋录》记载过一桩往事,在所有皇宫特制的美食当中,宋真宗最喜欢的就是饼类,一日三餐,至少有两顿,他的餐桌上都会出现饼。
有时候早晨,他会吃口感相对松软的饼,中午或者晚上,饼的口感又会发生变化,更加注重口味的层次性和饱腹感。
为了满足这位皇帝的饮食需求,御膳房的厨师们对饼的研究可谓是十分深远。
他的儿子刚刚出生时,他十分高兴,做皇帝的高兴了,做大臣的自然也会跟着沾光。
他命令御膳房马上开始动作,准备了许多包子,分发给各位大臣,也算是他所谓的与民同乐。
包子,在这个时代其实也是饼类食物当中的一种,任何面食,都可以被称之为饼。
不仅皇帝爱饼,民间的诸位老百姓也非常爱吃饼,因此,“饼”生意在宋朝的集市上也算是十分繁荣。
各类竞争者层出不穷,市场也逐渐趋近于饱和,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作为一名商人,该如何杀出重围,把自己的饼产业做大做强呢?
我想,首先应该专注的是产品本身。
在任何一个时期,人们都喜欢新鲜感。
喜新厌旧是人类的天性,当对某一种食物的口味或者造型感到厌倦时,消费者便迫切地需要一种新型的产品诞生,并且引领新的消费潮流。
卖饼,同样也需要创新,口感上的创新,造型上的创新,售卖方式上的创新,都值得一提。
宋朝的饼大多分为两类,一类是蔬菜饼,一类是肉饼。
通常情况下,饼的制作方式非常单一,用面粉包裹着馅料,再通过蒸或者油炸的方式,便能做成成品。
荤素结合的口味,在当时非常少见,既然如此,何不从这一方面入手?
如今中国社会非常常见的家常菜,比如青椒炒肉,在古代社会其实就已经诞生,一种蔬菜和一种肉类结合,再通过特殊的烹饪手段调味,便能够刺激人的味蕾。
这样的菜式不仅可以运用到与米饭的搭配当中,也可以运用到与饼的组合中,用面皮包裹着特殊的菜式,从而组合成口味独特的饼,往往能够让人们眼前一亮。
比如说广受欢迎的肉夹馍,在它诞生之前,人们从来不知道,原来馍馍还可以这样吃。
所以必要的口味创新,对于一个产业的发展来说十分重要。
一些特殊的招牌美食,也可以加入到口味创新的范围中。
比如秘制火腿,它在寻常百姓的餐桌上并不常见,市场流通中更是极为罕见,就算它会出现在市场,人们也会因担忧价格高昂而不敢购买。
但如果与饼结合在一起,那情况便完全不同。
可以通过开盲盒的方式,让消费者随机购买饼食,从而享受到不一样的口味,也算让他们体验到了独特的宋朝风味。
如此一来,消费者自然会源源不断地光临,除了口味创新,造型创新也是必不可少。
宋代社会的饼造型同样较为单一,一般情况下为圆形,少数时候可能会出现方形或者三角形。
饼的颜色大多为白色,如果经过油炸的制作工序,则会呈现出金黄色。
但如果能够对造型加以改变,一定会让见惯了饼食的人们产生新鲜感,也能给生活增加仪式感。
行嫁娶之事时,男方家庭可以给女方准备心形的饼食,揉面时,还可以往面团中加入红色蔬菜或者水果的汁液,把整个心形也变成红色,象征一颗红心。
再比如家庭聚会时,可以把一张大大的饼分成几个不同的部分,在每一部分增加特殊的造型或者口味。
适合小孩子食用的部分,可以用萝卜雕上一些小兔子造型,适合少年食用的部分,又可以写上一句诗,或者制作一本书的形象。
这样的食物,会让人产生莫大的食欲,而且,它与我们现代社会流行的披萨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人是视觉动物,有时候也需要视觉感官上的刺激。
如果能够从眼睛里得到新鲜感,那么人们会在第一时间产生购买欲望。而口感上的新鲜感,又会维持消费者的黏性。
因此这两者,也算是缺一不可。
销售方式上的创新,同样是生意人需要关注的重点。
宋朝人喜欢喝茶,也喜欢喝酒,水果茶与果酒,在市场当中一向大受欢迎。
人们在食用饼类之时,也非常适合搭配饮品,因此两者的结合销售,就是这里所说的一大创新点。
假如一张饼需要十文钱,一杯水果茶需要二十文,那么它们简单相加,消费者就需要花费三十文钱。
如果使用配套的形式售卖,商家可以在价格上给予优惠,还能够赠送竹蜻蜓等小礼品,这样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推销。
这个模式是否十分熟悉?它就是在我们今天的饮食市场上相当流行的套餐模式,通过购买套餐的方式,商家可以让利于消费者。
久而久之,套餐也能在传统的售卖方式中杀出一条血路。
不管是口味还是造型,又或者是售卖方式,归根结底都指向一个重点,那就是创新,不求变,否则一定不会长久。
宣传方式,打出名气
酒香也怕巷子深,所以商家除了在产品上下功夫,怎么宣传也应当是他们考虑的重点。
在集市上,几乎每一位商家都会采用固定的宣传方式,那就是在摊位上静静等待。
这种守株待兔的方式,除了能够吸引老顾客之外,对于增加客源毫无用处。
灵活地变换宣传方式,把自己产品的知名度推向更广阔的范围,这就是关系到饼类销量的关键因素。
沿街叫卖,这样的方式就非常灵活。
还记得那句经典的叫卖词吗?“磨剪子嘞,戗菜刀噢”,相信每一位朋友,对这句话都不会陌生。
一位商家走遍城市的大街小巷,把自己设计的叫卖词喊得家喻户晓,就能够把自己的产品推销出去。
在同样质量的前提下,消费者一定会更愿意选择熟悉叫卖词的商家。
如果有两家饼商同时竞争,一家只在原地等待,一家却常常在消费者门前经过叫卖,那相信大多数人会愿意选择更为熟悉的后者。
巧妙地打广告,这也非常重要。
宋朝时不比现在,我们拥有非常广阔的信息传播渠道,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来进行广告营销,宋朝只有一种流行广告,那就是文学作品。
这是一个文化气氛相当浓郁的社会,文人墨客受到了所有民众的尊重,不同题材的文学作品,传播速度也十分迅速。
一个饼食商家,他可以选择与一位诗人合作,在对方的古诗词当中植入自己的产品。
比如唐朝时期杜甫的诗句“大邑白瓷轻且坚,口如哀玉锦城传”,就让大邑县的白瓷知名度大大提升。
他也可以选择与画家合作,比如在《清明上河图》上植入自己的店铺,或者植入某种产品,欣赏这幅画的人越多,他的生意自然也能被更多的人所知晓。
他也可以选择与印鉴专家合作,设计独属于自家产品的符号,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LOGO概念。
在卖饼的食品袋上,在店家的名字旁边,具有韵味的符号往往能够彰显这门生意的品味,做出更好的包装。
让自家的产品广而告之,这就是宣传的秘诀,名人效应,或许也可以借鉴。
苏轼的东坡肉名满天下后,一些肉类商家就会以东坡肉为噱头,借助苏东坡的名人效应,广泛地开展宣传活动。
饼类食物同样也是如此,那位热爱饼食的皇帝,就是最好的代言人。
商家不需要使用他人的肖像,甚至不会侵犯他人的名誉,只需要在广告词当中简单地提一提他,就能引来不少消费者的模仿式购物。
所以会宣传,懂宣传,能宣传,才能把生意做得更大更强,不只是卖饼,售卖任何东西都是这样。
特色春饼,令人称道
在宋朝的众多饼类美食中,特色春饼尤其值得一提。
顾名思义,这是一种在春日里食用的饼,与季节变化和自然环境的呈现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因为其特殊的自然意义,天生文艺的宋朝人,对春饼就更是喜爱。
作为一种食物,它的美味自然无须多言,薄薄的一层面皮,里面包裹着各色各样的美食。
比如青菜,比如萝卜,比如小葱,总是能够增加各种丰富的口感。再比如鸡肉,比如鸭肉,比如鸡蛋,充分考虑了人的营养摄取。
多种食物的巧妙搭配,让春饼绽放出丰富的味觉享受,每一次的惊喜体验,都会让人更加爱上这种食物。
除了口感之外,它的药用价值也不可忽视。
最开始,春饼其实是作为食补种类出现的,古时候专业的营养搭配大师,会充分考虑各种食物的营养元素,将之组合成一种春饼的模式。
所以吃到春饼,就等于吃了不同种类的食物组合,丰富的滋补价值,自然也能在人体健康上有所体现。
这一特色美食,从宋朝时传承至现代,如今依旧广受大众的喜爱。
结语:
提到宋朝的美食话题,绕不开的一种食物就是饼,宋朝人爱饼,也懂得吃饼,更知道该怎么经营和销售饼类产业。
立足创新点,从产品本身下功夫,再配合灵活的宣传方式,很快就能让产业从一众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代表宋朝市场的亮点。
参考资料:
《东京梦华录》
《燕翼诒谋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