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土陕西的文化来看,西周时的“中”国为何不在陕州以西呢?

朴木说过去 2024-07-04 15:42:54

浙江义乌桥头遗址出土的距今9000年前的彩陶,且有“豫卦”在其身的观点,属于中国发现的时间最早的彩陶。浙江上山文化显著的特色之一,就是彩陶。在桥头遗址,发现了数卦和酿酒的证据,在跨湖桥遗址,他们开始了中国最早的机械制造,发明了慢轮制陶技术。

齐家文化是四千年前的文化,跟大地湾有毛关系,差了好几千年。

裴李岗、贾湖都在嵩山东部那一疙瘩,称哪种文化都行!磁山文化也是这一文化圈的。

裴李岗文化是按照长江学者、甘肃籍的韩建业先生的划分,包括贾湖。

2019年下半年在河南裴李岗文化贾湖遗址发现丝蛋白,然后在距今5000年的郑州青台遗址发现了最早的丝绸。

就目前所掌握的考古学材料看,陕西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普遍源头不清、缺环尚多,自身的发展序列还连贯不起来的现象。

为什么说惟有中原地区河南从旧石器到新石器到青铜器文化到的发展却呈现出鲜明的连续性特点呢?

仰韶源自陕西老官台的认识是四五十年前的错误观点,那时候还没发现山西枣园遗址。

大地湾文化被西进的裴李岗文化取代,成为半坡。后来半坡又被西进的庙底沟文化取代。按照新近考古界的认识来看,早期半坡是裴李岗文化西迁融合了老官台的一些元素生成的。

大地湾一期相当于裴李岗中期。裴李岗文化比大地湾早两千多年,还更先进。裴李岗下限距今7000年左右。

浙江河姆渡继承了裴李岗文化的盘条制陶、陶鼎、骨耜,却没继承同一地区浙江跨湖桥更先进的慢轮制陶。

河南石固遗址的III、IV期与仰韶文化早期之间存在着较多的共性。有较充分的根据认为,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渊源于裴李岗文化,是在石固裴李岗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石固遗址仰韶文化和裴李岗地层的叠压关系,对仰韶文化西来说起到了釜底抽薪的作用。

中山寨遗址,位于河南省汝州市,中山寨村座落在该遗址中部。

1984年秋,对中山寨遗址作过一次试掘,在仰韶文化层下面,发现裴李岗文化遗存。

中山寨遗址根据地层情况和文化性质的不同,可分为五期。第一期属裴李岗文化,包括第4层和九座窖穴。第二期为仰韶文化(基本上属庙底沟类型,但年代稍早),包括第3层和五座窖穴。第三期为仰韶文化中期(属庙底沟类型),包括第2层、2B层和二十一座窖穴。第四期为仰韶文化晚期(大体与大何村三期或秦王寨类型同时),包括2A层和十六座窖穴。第五期相当大何村四期或大何村类型,仅有四座窖穴。

关于遗址的年代问题,经碳十四测定的有三个数据,其中有两件标本均出自下层,属第一期,ZK一1367为距今7390±100年呀,ZK—1368为距今6955±90年呼。另一件标本出自上层,ZK一1366为距今4480±100年N其年代与大何村四期(或大何村类型)基本同时。

中山寨遗址包含有裴李岗文化和仰韶文化。

如果说中原青铜技术受到近东和中亚的影响,应当发生在公元前三千纪末或前两千纪初,也即现在认定的陶寺文化、石峁古城和二里头文化年代,但无论是石峁石范、东下冯石范,乃至商周及其以后的石范,均未出现过如前所举近东那样的精细者,个中抵牾也应是中原冶铜术西来说要回答的问题。

石峁发现的石范,也同属偏远地区的赋存,说其对中原青铜技术发生影响,证据可能不够充分。

中国夏文化主要分布在河南,少量在山西,在陕西比较少,但在姜寨遗址当中也发现了夏文化,这说明了夏文化在自东向西传播发展。

最早的中国是根据八卦九宫定的!

中原是豫州!

陕州以西称之陕西。

请问陕西是什么州呢?

陕西现在为什么是西北五省呢!

为什么坐火车过了三门峡,陕西植被就变希了呢?

为什么西北五省人口加起来没河南多呢?

为什么圣人都出在河南呢?

如果陕西是中原,镐京应该叫“中周”“大周”,为啥叫“西周”呢?

华山为啥叫小西岳,乃至现在为啥叫“西安”,西门保安,镇守西门呢?

中原不仅仅是地理上的中原,更是文化上的中原。

仅从五岳的划分便可得知。

五岳是远古山神崇拜、五行观念相结合的产物,曾是封建帝王仰天功之巍巍而封禅祭祀的地方,更是封建帝王受命于天、定鼎中原的象征。

“东岳泰山之雄,西岳华山之险,中岳嵩山之峻,北岳恒山之幽,南岳衡山之秀”是闻名全世界的风景。

人们这样形容五岳:“恒山如行,华山如立,泰山如坐,衡山如飞, 嵩山如卧”。

西岳以西何以称中原呢?

第一次指定“中原”地理方位的是《尚书·禹贡》,该书将天下分为“九州”,豫州位居天下九州之中,故称中州,又名“中原”。

《诗经·大雅·文王有声》是一首赞颂周文王、周武王迁都丰、镐成就王业的诗歌。但是不耽误成周洛邑。此时成周早已经建成。

据《竹书纪年》记载,周成王五年(夏五月),王至自奄,迁殷民于洛邑,遂营成周。这说明在“管叔蔡叔疑周公,乃与武庚禄父作乱,欲攻成周”这一事件发生之前,成周已经营建完成。

成周,是西周时期的东都,位于今河南洛阳。周公旦在平定三监之乱后,为了加强对东方的控制,决定在洛邑修建新都,即成周。

成周的建成对于周王朝的统治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它成为了周王朝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重要中心。

西周成周,又称洛邑,是周朝时期重要的都城,其相关历史文献记载如下:

- 《尚书·洛诰》:记载了周成王派遣太保召公前往洛邑勘察建城基地,以及周公前往营建成周的相关事宜,如“召公既相宅,周公往营成周,使来告卜,作《洛诰》”。

- 《尚书·多士》:提到“成周既成,周公以王命诰,作《多士》”。

- 《尚书·君陈》:有“周公既没,命君陈分正东郊成周,作《君陈》”的记录。

- 《史记·卫康叔世家》:“周公旦代成王治,当国。管叔、蔡叔疑周公,乃与武庚禄父作乱,欲攻成周。周公旦以成王命兴师伐殷,杀武庚禄父、管叔,放蔡叔,以武庚股民封康叔为卫君,居河、淇间故商墟”。

-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成王即位,周公之属傅相焉,乃营成周洛邑,以此为天下之中也,诸侯四方纳贡职,道里均矣,有德则易以王,无德则易以亡”。

- 《史记·鲁周公世家》:包含“周公在丰,病,将没,曰,必葬我成周,以明吾不敢离成王”“其三月,周公往营成周洛邑”等内容。

-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齐、晋、秦、楚其在成周微甚,封或百里或五十里”。

- 《史记·周本纪》:“成王在丰,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康王命作策毕公分居里,成周郊,作《毕命》”“太史公曰,学者皆称周伐纣,居洛邑,综其实不然。武王营之,成王使召公卜居,居九鼎焉,而周复都丰、镐”。

- 《逸周书·度邑》:详细记载了周武王选址时的情景,如周武王认为从洛阳盆地的成周洛水湾直到伊水湾,地势平坦无险阻,是从前夏朝建都定居的地方,且离天室山不远,是建都的好地方,于是对在洛邑修建周朝新都进行了初步测量规划。

- 《逸周书·作雒解》:记述了成周的规模,“堀方千七百二丈,郛方七七里。以为天下之大凑”“设丘兆于南郊,建大社于国中”。

此外,西周青铜器何尊的铭文开篇便有“唯王初迁宅于成周”的记载,也可佐证周成王迁都到洛邑之事。这些历史文献从不同方面描述了成周的营建、地位以及相关历史事件等。

成周洛邑是周朝统治者在东方的一个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统治中心,由周公负责营建,到周成王五年建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国家层面详细规划建设的都城。

其名见于周成王五年的“何尊铭文”,周成王确实迁都到了洛邑。1981年岐山出土的新邑戈和2008年周公庙出土的新邑卜甲,也是这一事件的佐证。

成周位于河南洛阳,周公营建了两座城,一为王城,是周天子的居处,现在位于洛阳王城公园一带;一为成周,用来管理殷商遗民,现在位于汉魏洛阳城一带。历史上,这两座城统称成周或洛邑。

在西周晚期,黄河中游地区经历了长期的寒冷与干旱气候,严重影响了关中地区的经济发展,周王室在西部的疆土逐渐收缩,而周人对东部和南方疆土的重视和开拓逐渐增多。

虢、郑等诸侯在西周晚期的东迁,依然对成周形成夹辅之势。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至洛邑后,洛邑地区作为东周的国都存在了514年之久。

但随着历史变迁,洛阳在后续王朝中不断成为新的都城。

看看先秦时期春秋战国地周人怎么解释的。

《逸周书 卷五 作雒解》

周公敬念于后,曰:“予畏同室克追,俾中天下。”及将致政,乃作大邑成周于中土。城方千七百二十丈,郛方七十里。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郏山(邙山),以为天下之大凑。

《史记· 周本纪》:“成王在丰,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复卜,申视,卒营筑,居九鼎焉。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

很明显周人认为洛邑之地是土中和天下之中,是当然的中国。

一般来说,狭义上的中原指今天的河南省;广义上则是以洛阳至开封一带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

在古代,中原地区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华夏民族的摇篮,被视为天下中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华夏民族的发展融合,中原的概念和范围也有所变化。

当与外族对应时,中原又泛指中国。

中原地区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是中国建都朝代最多、建都历史最长、古都数量最多的地区。夏朝、商朝、西周、东周、玄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隋朝、唐朝、武周、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辽朝、北宋、南宋、金朝等先后有20多个朝代,300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于此。

洛阳、开封、安阳、郑州是中原地区的四大古都,此外还有商丘、南阳、濮阳、许昌、登封、夏邑、偃师、虞城、淮阳、新郑等也都曾为古都。

历史上诸多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事件都发生在中原地区,如逐鹿中原、问鼎中原等。

这里孕育了丰富的文化和传统,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如今,“中原”一词常用来指代中国的中部以河南省为主的地区。

0 阅读:2

朴木说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