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问刘墉:大清一年生多少人、死多少人?刘墉的回答有点绝!

文山聊武器 2024-06-17 16:56:25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在清朝盛世的阳光下,乾隆皇帝的文化才华与权力巍然如山。他不仅是一位英明的统治者,也是一个博学的文人。在一次宫中的聚会上,乾隆的眼神突然变得深邃,他在众臣中投下一个看似简单却深藏玄机的问题。

“大清一年之中,究竟有多少人新生,又有多少人告别人世?”乾隆的声音回荡在富丽堂皇的养心殿中,使得原本喧闹的空气瞬间凝固。大臣们相互对视,无人敢于轻易开口。文学才子刘墉却微笑着迈步前出,刘墉的回答究竟是何等精彩绝伦,以至于连乾隆皇帝都不禁赞叹不已?他究竟如何以智慧和幽默解开了这一迷题?

刘墉与乾隆

刘墉出生于山东一个深具文化底蕴的官宦世家,其家族几代皆为朝廷重臣。他的曾祖父在顺治年间便已高中进士,为朝廷效力;祖父刘棨在康熙朝期间以其清正廉洁闻名,被誉为清官;而父亲刘统勋在乾隆年间更是达到了职业生涯的巅峰,成为东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是乾隆帝非常倚重的股肱之臣。乾隆对他的评价极高,认为他“遇事既神敏,秉性复刚劲,得古大臣风,终身不失正”,这样的评价在朝中可谓是极高的荣誉。

在这样一个家庭长大的刘墉,从小就沐浴在严谨的家风和优秀的教育环境中。他的家教严格,学问广博,从小便接触各种经典著作,学习文史哲等知识。受家族影响,刘墉的学识和才能自小便显露无疑,他不仅深得书卷气,更具有儒雅的风度和不凡的才华。

尽管拥有深厚的家族背景和个人能力,刘墉并未选择通过常规的科举道路来确立自己的仕途。他直到33岁那年,才以恩荫举人的身份直接参加了当年的会试和殿试。这种特殊的入仕方式,在当时也算是一种荣耀,显示了他家族在朝中的深厚影响力和尊贵地位。会试和殿试的举行极为严格,考题广泛涉及诗文、策论等多方面,考验考生的文学造诣和对时政的理解与把握。

乾隆皇帝在清朝历史中以其深厚的文化造诣和艺术鉴赏力而著称。他在位期间,不仅关注帝国的政治和经济发展,还极力推动文化和艺术的繁荣。他的宫廷成为了学问和才艺的汇集地,大臣们不仅是政治的助手,也往往是文化交流的伙伴。

在这样的环境中,刘墉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机智,成为了乾隆帝休闲时刻的首选对手。刘墉,原是一位出身低微的士子,凭借其出众的才智和学问,在科举中脱颖而出,最终进入皇帝的视野。乾隆皇帝对刘墉的才能甚是欣赏,常常在闲暇之时邀请他进行文诗对弈,以此来调剂繁重的国事。

一日,在紫禁城的御花园中,乾隆帝与刘墉闲步。园中花木扶疏,偶尔可以见到金风玉露之间,几声鸟鸣穿梭其中。乾隆帝指着一旁盛开的牡丹,问刘墉:“看这牡丹开得正盛,爱卿可有佳句来赞之?”刘墉顿时心领神会,随口吟出:“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乾隆闻言,颔首微笑,对刘墉的才华赞不绝口。

养心殿下的智慧对决

某日在养心殿内,乾隆皇帝与大臣们讨论完国事之后,气氛逐渐放松。大臣们正整理着衣冠准备离开,乾隆帝却突然提出了一个问题,使得原本即将散去的人群重新聚焦。他的目光转向正在低头施礼的刘墉,问道:“刘爱卿,你知道京城九门每天出入多少人吗?”这个问题看似突如其来,却隐含着考验大臣智慧的意图。

刘墉闻问后,并未显露任何惊讶的神色,而是略带笑意地站直了身体,回答说:“陛下,京城九门每日进出的人群庞杂,确实难以一一统计,但归根结底,不外乎两种人——一种是男人,一种是女人。”

乾隆皇帝听后,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他赞赏地看着刘墉,随即大笑起来,宫廷中其他的大臣们也被这机智的回答逗得笑了。这种轻松愉快的气氛,是乾隆帝在宫廷中经常尝试营造的,他喜欢在严肃的政务讨论之后,用些文化或智慧的话题来活跃氛围,而刘墉总是能理解他的用意,并以高超的智慧和幽默感配合。

乾隆帝见刘墉轻松应对了第一个问题后,兴致更盛,于是又向他提出了一个更为复杂的问题:“刘爱卿,你可知道大清国一年之中,究竟有多少人出生,又有多少人离世?”这个问题在当时,无论是统计学还是人口学都难以精确回答,显然这又是乾隆帝在挑战刘墉的应变能力。

刘墉面对这样一个深奥的问题,并未显得困惑或是沉默,而是以一种极具创造性的方式进行了回答。他微笑着说道:“陛下,我大清国广袤无垠,人口众多,统计起来自是不易。然而,若从天干地支的角度来看,每年生的人都属于那一年的生肖,无论生多少,都算是一人;而逝去的人则遍及十二生肖,所以每年大约有十二人离世。”

乾隆帝听到这样的回答后,不禁哈哈大笑,对刘墉的智慧和机智表示极大的满意。他赞扬道:“刘爱卿真乃智者也!能如此巧妙地解答这一问题,实在是高见。”刘墉的答案不仅令人耳目一新,而且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观察和思考问题,这正是乾隆帝所喜欢的。

南巡途中的诗词雅兴

在乾隆皇帝的第六次南巡期间,他与刘墉的一次文化交流在杭州西湖的泛舟之中达到了高潮。春光明媚的一天,乾隆与刘墉及其他随行的文臣武将一同乘舟游览西湖。湖光山色之间,宁静的湖面上偶尔有鱼跃起,轻风拂面,柳絮飘飞,为这场文化的盛宴添上了几分诗意。

乾隆皇帝在欣赏了一番湖光山色后,心情大好,便提议与刘墉进行一场吟诗作对的游戏。他首先出了一句颇有情趣的上联:“水冷酒,一点两点三点”,这句上联不仅描绘了酒随波光点点的美景,也暗含了时间流逝的哲思。这样的上联既有画面感又有深意,是对刘墉的一次文学挑战。

刘墉闻听此联,顿时心生灵感,他凝视湖面上那些点点滴滴的水珠,联想到春天湖边盛开的丁香花。于是他巧妙地对出下联:“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这一句不仅与上联的节奏和韵脚相匹配,更扩展了画面,从单一的水波跃至满湖的花朵,形成了一幅生动的春日景象。丁香花的“百头千头万头”,既形容了花的繁多,也象征了春天的生机与繁荣。

乾隆听后,对刘墉的才华与机智赞不绝口。他笑着说道:“刘爱卿此对真是妙到毫颠,完美地承接了我的意境,更加深了这幅画面的美感。”船上的其他大臣也都交口称赞,连声称好。这样的交流不仅提升了在场人员的文化情趣,也加深了他们对传统文学的理解与热爱。

随着舟行至湖心,乾隆又指着远处轻摇的船只,兴致勃勃地提出新的诗题,要求众人即兴发挥。刘墉与其他文臣纷纷吟咏,有的描写波光粼粼的湖面,有的赞美远山的轮廓,诗词声声,回荡在春风温暖的湖面上。

锡壶坠湖的惜别

在西湖的湖面上,乾隆与刘墉的诗词游戏仍在继续。阳光洒在微波荡漾的水面上,众人的心情也随着波光粼粼的湖面一同明媚。一行人在诗词的交流中畅享文化的乐趣,船上的气氛既轻松又愉悦。正当大家沉浸在这种艺术的享受中时,一个小插曲突然发生,为这场诗词的盛宴增添了意外的转折。

乾隆手中的一把精致的锡制酒壶,在他轻轻摇晃间不慎滑脱,直接坠入了西湖的湖水之中。壶体入水的一瞬,激起了一圈圈细小的涟漪,随即悄无声息地沉入了水底。见此情景,乾隆皇帝突发奇想,立即吟出一句:“惜乎,锡壶坠西湖。”这一句话不仅描述了眼前的情景,还蕴含了一种即兴而来的诗意,体现了乾隆帝即兴发挥的文学才华。

对于这样突如其来的诗句,刘墉却显得有些措手不及。他沉默了一会,试图寻找一个合适的下联,以便完美地对仗和回应乾隆帝的上句。然而,这一次,即使是文才横溢的刘墉也感到难以立即找到一个既贴切又能与上句韵味相符的对答。

众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刘墉身上,等待他的回答。刘墉微微一笑,摆了摆手,表示自己暂时无法对得上乾隆帝的妙句。他向乾隆承认道:“皇上,老臣此刻竟无言以对,只得承认败北。”刘墉的这番话既是对乾隆文才的认可,也体现了他的谦逊与风度。

乾隆听后,不仅没有嘲笑或是不悦,反而更加赏识刘墉的坦诚和谦和。他笑着宽慰刘墉:“刘爱卿无需介怀,今日能与诸位一同游湖赋诗,本就是一场雅事,胜负乃是次要。”此言一出,船上的其他大臣也都纷纷附和,赞同乾隆的说法,气氛再次和谐愉悦。

参考资料:[1]杨碧霞.刘墉吟诗服乾隆[J].财会月刊,2010(2):I0024

1 阅读:484

文山聊武器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