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12帝中唯一没有“运”的皇帝,7世6祖唯他一宗,有何隐由?

右丘不明 2024-04-14 21:58:31

称呼一位皇帝可以有多少种方法?

从西周开始,除了秦朝,几乎所有的帝王君主都会有谥号。如周某王、齐某公、汉某帝,就是谥号。

从汉武帝开始,几乎所有的皇帝都会有至少一个年号,多者如李治和武则天这对皇帝夫妇,各自都有十几个年号。

在隋朝以后,几乎每位皇帝都会有庙号。当然,隋以前也有庙号,只是并非每个皇帝都能拥有,属于限量版。庙号与谥号特别容易区分,凡是某某祖、某某宗的称号都是庙号。这里面有一个特殊的情况,就是汉高祖,其实这个称号是谥号与庙号的结合体,正确的叫法应该是“汉太祖高皇帝”,太祖是庙号,高是谥号。

研究皇帝的年号,可以推测他自己的追求;研究皇帝的谥号和庙号,则可以看出后继者对其评价。有时,一长串看似美誉的谥号中间,就隐藏着新的掌权者不可直言的评语;有时,一个看似尊贵的庙号,却可能并不是祖宗真正的心意。

比方说,神宗,看似是一个评价很高的庙号,但实际上却不怎么样。历史上,宋朝的赵顼、明朝的朱翊钧都曾荣获“神宗”的庙号。赵顼搞变法改革,朱翊钧几十年不上朝,事迹迥异的两个皇帝,怎么庙号却一样呢?原因是,民无能名曰神,哪位皇帝的所作所为要是令臣民没法说、没法评价,就给他送上一个“神宗”的庙号,意思就是,很无语。

紫禁城就是由大明太宗文皇帝兴建的

再比方说,明朝的Judy,本来的庙号是“太宗”,但却被嘉靖帝给抬为“成祖”,看似由宗升祖享受了万世不祧的待遇,但是,人家Judy真正想要的庙号就是“太宗”。因为他爹是太祖高皇帝,他的庙号要是叫“太宗”,隐含的意思就是他是承继他爹的法统,中间的建文皇帝只是一个插曲;但是庙号改为“成祖”的话,按照祖有功、宗有德的规矩,意思就是说他Judy有再造乾坤之功,说白了,就是他的江山皇位是打来的,别管名义是叫“靖难”还是什么,都是人为争取而非顺理成章。而这,正是Judy一直都在避免的尴尬。

近日研究清代史时,发现清朝皇帝的谥号中可能隐藏着一桩秘密。先来看清朝历代皇帝的庙、谥、年号:

清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年号天命,葬于福陵;

清太宗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爱新觉罗·皇太极,年号天聪、崇德,葬于昭陵;

大清第一个进入紫禁城的皇帝是世祖福临

清世祖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爱新觉罗·福临,年号顺治,葬于孝陵;

清圣祖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年号康熙,葬于景陵;

清世宗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爱新觉罗·胤禛,年号雍正,葬于泰陵;

清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乾隆,葬于裕陵;

清仁宗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光裕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爱新觉罗·颙琰,年号嘉庆,葬于昌陵;

清宣宗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爱新觉罗·旻宁,年号道光,葬于慕陵;

秘密建储:传位诏书藏于正大光明匾后

清文宗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庄俭显皇帝爱新觉罗·奕詝,年号咸丰,葬于定陵;

清穆宗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明肃毅皇帝爱新觉罗·载淳,年号同治,葬于惠陵;

清德宗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爱新觉罗·载湉,年号光绪,葬于崇陵;

就连清朝的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都有人两度给他上了庙号和谥号:1967年,部分爱新觉罗家族成员议定尊溥仪为宪宗配天同运法古绍统粹文敬孚宽睿正穆体仁立孝襄皇帝;2004年,爱新觉罗家族又尊溥仪为恭宗配天同运法古绍统粹文敬孚宽睿正穆体仁立孝愍皇帝。只是这两次议定的庙号和谥号都不被承认。

各位一博、彦祖,各位热巴、娜扎,你们看出什么问题了吗?

首先,清朝的“祖”特别多,泛滥了。别的朝代一般只有开国皇帝称祖,但清朝的12个正牌皇帝中竟有3个祖,比例高达四分之一。在前四任皇帝中,只有皇太极是宗。要是算上追尊的几位——兴祖直皇帝爱新觉罗·福满、景祖翼皇帝爱新觉罗·觉昌安、显祖宣皇帝爱新觉罗·塔克世,皇太极可以说是七代之中唯一的宗。

第二,清太祖的谥号是24个字(皇帝前面那个“高”字是庙谥,不算谥号),清德宗光绪皇帝的谥号是20个字,其他的皇帝都是22字的谥号。太祖的谥号多两个字很正常,但光绪皇帝只有20字的谥号,是因为他只有一位后继之君。在清朝,大行皇帝都是由嗣皇帝给上庙号、谥号和庙谥,除太祖外,都是先上20个字的谥号,等嗣皇帝之后的下一任皇帝继位,再给加谥两个字,成为22个字的谥号。光绪皇帝之后只有一位皇帝,所以没有得到加谥,只有20个字的谥号。

第三,清太宗的谥号与众不同。别的皇帝谥号的前四个字,都是从“天”和“运”的角度拟定的,比方说,清太祖的是承天广运、清世祖的是体天隆运、清圣祖的是合天弘运,唯有清太宗谥号的前四个字,是“应天兴国”。

要知道,在古代讲究皇权天授,对于“天”和“运”是特别看重的。清代圣旨开头的那句“奉天承运皇帝 诏曰”,意思就是“奉天命、承德运的皇帝发布诏书说”。那么,为什么清太宗皇太极的谥号开头是“应天兴国”?为什么没有加入“运”字呢?

关于这个问题,有三种解释:

第一,最简单直白的解释就是:皇太极作为第二位皇帝,他驾崩时清朝的谥号制度还没有定型,换句话说,还没有形成默契排好队形。

第二种解释就比较有阴谋论的色彩了:皇太极去世,多尔衮为摄政王,大权独揽,正是由他主持为皇太极议谥的,谥号不言运,是其弄权的一个表现。

第三种解释则比较正面:应天兴国是对皇太极天命观的正确概括。

其实,皇太极在即位之初,继承了努尔哈赤的天命思想,认为上天威力无穷,可以立君,可以兴国,能公平地裁判人间是非。之后,他的思想慢慢发生了转变,渐渐转向认为天命靡常,天道甚微,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只有体天心、行善道的有德者才配得上天子之称。这样的思想是比较进步的。

所以说,给皇太极的谥号冠以“应天兴国”,其实是意指他顺应天道以兴盛国家。用今天的话来形容,就是承认了他作为奋斗者、开拓者、得道者的身份标签,承认他为大清皇朝所做的贡献,并不是全靠时运祖荫得来的。

好了,各位一博、彦祖,各位热巴、娜扎,你们有什么想聊想侃的,留言告诉我,咱们以文会友,纵论古今,虽不捉刀笔,出口亦汗青,岂不快哉?

18 阅读:14249
评论列表
  • 2024-08-12 04:34

    实际上就是从割据政权变成统一政权,宗的称号配不上。努尔哈赤是太祖武皇帝(开创之功),皇太极是太宗文皇帝(继承开往),这是历史惯例,接下来应该是世仁宣景真等,但到了顺治这里出现了变化,顺治时期满清统一,属于不亚于甚至超过努尔哈赤的开创之功,评宗不合适,只能评祖。康熙是雍正给的面子,按照道理康熙应该是仁宗或者世宗。

    落雪聽禪 回复:
    世宗这个庙号雍正太想要了
  • jack 6
    2024-04-21 11:48

    哈哈,仁宣在清朝这里,真是侮辱了仁宣!看看宋仁宗,汉宣帝,但明朝仁宣之治,那个不比嘉庆道光强!

  • 2024-04-19 20:40

    清鬣祖

  • 2024-04-19 17:31

    宣统就宣统,说啥也没用

  • 2024-04-24 16:03

    神可以是神奇,神圣,英明神武,也可以是神经[呲牙笑]

  • FQX 3
    2024-05-09 07:13

    你丫凑字数吧

  • 2024-04-21 03:11

    入光新气象 谥祖 大一统 改制 谥祖 福临和玄烨都没什么问题

  • 2024-04-26 21:00

    要脸不要脸

  • 2024-05-09 12:59

    清朝的什么世祖圣祖的说出来真是贻笑大方,也不知道他们怎么好意思取的

右丘不明

简介:重写春秋谁为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