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养老金,催生5大变局

博闻广闻 2024-08-26 22:16:46

原创 刘晓博

近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住建部领导阐述了“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的内涵,这意味着中国楼市迎来了新阶段、大变局。

房地产行业大的变化,包括以下几点:

1、房地产行业下一阶段的任务是建设好房子、好社区,这带来一系列重大政策调整。

支持刚需、刚改,抑制改善、限制豪宅的时代结束了,7090政策、限价令都将退场,住宅楼整体限高、限制容积率,提高室内层高、车位比,降低梯户比,完善配套和物业管理,增加赠送面积。

由于未来得房率将普遍达到甚至超过100%,新建住房的分摊面积事实上消亡了。

同一城市、同一地段的房屋价差将迅速拉开。大城市核心区的豪宅,将成为全国财富的蓄水池,中小城市的富人将被持续虹吸过去。

2、现房销售将逐步取代预售。

住建部表示,将“有力有序推进现房销售,指导地方选择新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在土地出让时就约定实行现房销售,结合实践制定配套政策”。

预售,也就是卖楼花,在城镇化初期、新建住宅稀缺的时代,降低了开发成本、加快了城镇化节奏。一旦房价持续上涨预期被打破,极易出现烂尾楼,损害购房者的利益。

借助当前楼市低迷的机会,提高现房销售比例,甚至全面废除预售制,是合理的。现房销售对开发商自有资金要求较高,会拉长开发周期,增加资金成本,助推房价上涨。

3、融资方式之变:推动房地产开发企业融资从依赖主体信用向基于项目情况转变。

以前银行给房企发放贷款,主要看房企主体信用、销售额排名等,未来将主要看项目。人口流失的低级别城市,非核心区的项目,将很难获得贷款。同一开发商不同项目之间的资金,将很难相互支持。资金变成了一个个孤岛,开发商要适应这种新的融资、资金监管方式。

这样做有利于保障购房者权益,保交付,降低地方政府维稳风险。

4、研究建立房屋体检、房屋养老金、房屋保险制度,构建全生命周期房屋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将在上海等22个城市开展试点。

其中最大的看点是房屋养老金,最近几天很多读者留言要求我专文分析。其实我们团队已在“刘晓博说楼市”公众号做了一次分析,基本代表了我的观点,今天我再专门分析一下。

早在N年之前,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大意是:高层住宅小区,未来很可能沦为贫民窟。此文一出,被很多自媒体洗稿、重复传播,这个观点影响较大。

大约在20多年前,我曾到我服务的报社香港记者站住过几个晚上,那个物业在香港中环核心区,非常老旧,电梯俨然是民国时代的模样。后来,我又到访过一些香港的“唐楼”,也就是楼龄超过50年的住宅楼,对高密度住宅的未来感到迷茫。

在欧、美、澳、新、加等发达国家或地区,高密度住宅数量很少,他们的居住形态主要是独立屋,房子翻新的责任人非常明确,有没有房屋养老金不太重要。

但中国不同,我们的土地是国有的、房子是共有的,你的天花板是邻居的地板,你的墙壁是跟邻居共用的,电梯、公共空间、外立面、车库、小区等,无不如此。

所以从1998年中国启动全面房改开始,就设立了房屋维修金制度,后来更把这个制度写入了全国性的“物业管理条例”。

也就是说,中国人早在1998年就开始缴纳房屋养老金了(个别城市更早),只是当时还没有“房屋养老金”这个名称。

全国到底征收了多少房屋维修金,一直是一个谜。我能查到的比较准确的数据,是2013年11月证券日报等媒体披露的,当时已经超过了1万亿,这个消息被多家媒体包括央媒转载。

房屋维修金的征收方式包括4种,或者4个渠道:

1、房屋交付的时候,开发商按照“项目建筑安装工程总造价”的2%到3%不等,一次性缴纳。

2、购房者入伙之后,每月管理费中包含了房屋维修金,但金额比较低,各地、各小区的标准有差异。

3、各地物业管理条例里一般规定,当房屋维修金低于初始状态30%的时候,只能用于紧急维修(严重威胁安全),一般会要求召开业主大会确定标准,大家补交。

4、小区收益(比如广告、出租公共空间)一般优先用于补充维修金。

从各个时期的新闻报道看,房屋维修金的管理存在以下问题:

1、提取、使用比较困难。这笔钱一般由当地住建部门管理,使用的时候需要业主委员会或业主大会通过决议,然后申请。但审批有难度,使用率一直比较低。比如上面新闻截图中,说当时北京全市维修金的使用率只有1.55%,广州使用率为0.99%,天津为0.53%。

2、沦为某些部门的“生财工具”。比如新华社2014年9月1日曾发表调查报道,说南京的一些管理者通过把维修金存定期(对外声称存活期)来套利,自己留用。还有的地方挪用维修金,违规去炒股,这些都有公开报道。

3、大部分维修金没有稳健合理的投资渠道,放在账上贬值。

中国全面启动城镇化比较晚,10多年前房屋老化还不是一个大问题。但随着年深日久,这个问题将越来越突出。

比如住建部门就曾透露,全国城市居民中有1亿人住在2000年之前建成的小区里,这样的小区在全国17万个。

现在国家出手规范,正式建立房屋养老金制度,有利于防止高密度小区老化后,价值出现断崖式下跌,真的沦为贫民窟。

正式建立住房养老金制度后,会加重购房者的负担吗?

住建部最新的说法是:“个人账户通过缴纳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已经有了,试点的重点是政府把公共账户建立起来。”

从这句话来看,短期内主要是地方政府出钱建立公共账户,个人负担暂时不会加重。

未来的房屋养老金账户也分为公众账户和个人账户,类似医保。

公共账户,是政府注资在里面,用来调剂使用,资金来源于财政或者土地收入。

个人账户,就是对应每套房子的,它来源于房屋维修金。包括开发商交楼的时候,一次性交给住建部门的,也会分摊到个人账户。

所谓个人账户,我理解不是跟着个人走,而是跟着房子走。比如你现在住的这套房子入伙10年了,开发商一次性交的钱、你过去10年缴纳的维修金,都在这套房子的个人账户里。如果卖了这套房子,这笔钱仍然留在房子里,由下一个业主负责继续交,或者维修的时候使用。你不能通过卖房,带走这笔钱。

从住建部表态看,暂时不会因为建立住房养老金制度,而加重购房者的负担。但未来就很难说,因为通胀一直是存在的,之前每月每平方米0.15元到0.3元左右的维修金标准,积累不了多少钱,收费标准不断提升是大概率的。

另外,跟房屋养老金配套的还有房屋保险制度,主要是防范非常风险的。比如住房出现结构性问题,需要拆除重建,这时候保险就能发挥重要的支持作用。买保险,也是一笔支出,要年年交。

那么,“房屋体检+房屋养老金+房屋保险”制度健全后,每套房子每年将增加多少持有成本?

现在还很难预测。

之前个人缴纳的维修金,只占管理费的很小一部分。未来费用一定是增加的,估计将来或许能达到管理费的三分之一。但也要看小区自己是否能挣钱,比如小区外墙广告、电梯广告,有些小区有公用房出租为街铺,这就能减轻不少业主的负担。

这项制度会带来哪些影响?大致有以下5个:

第一,不动产价值会加速分化。

未来房屋养老金是“公众账户+个人账户”构成的,也就是说,房屋价值的维持需要政府和业主不断投入。

人口流失的中小城市,本来就是靠转移支付维持的,一个典型的中部地级市,每年财政总收入往往只有200到300亿,但支出是500到600亿元,差额部分靠中央财政输血,其实就是发达地区贡献。再让他们把房屋养老金公共账户做实,难度是比较大的。

在中小城市,征收个人维修金也非常困难,尤其是郊区、新区没有人气、空置的房屋,更难。

房屋养老金跟个人养老金不同,后者还可以全国调剂、统筹,房屋养老金没有统筹、转移支付的道理。缺少了这笔钱,中小城市非核心区住房的未来,将非常暗淡。

第二,大城市、核心区的高密度住宅,有了减缓衰老、长期保值的可能。

我之前多次跟读者说,低密度住宅多一条命。其含义是:低密度住宅由于小区容积率比较低,未来有旧改可能。

所谓旧改,就是提高容积率(多建房子)来换取小区更新。没有容积率提升空间,开发商和政府都很难推动旧改。最近几年,北京上海等地出现了原拆原建,不增加容积率式的旧改,这就需要住户非常齐心,大家分摊重建费用。这个谈判过程将非常漫长,只要有一户反对并拒绝卖房,就无法实现。

一般来说,高层住宅小区容积率比较高,未来继续提升容积率搞旧改的路子走不通。

如果有了非常给力的养老金制度,再加上建筑质量本来就比较好,小区住满70年是有可能的。

对于富裕家庭来说,每隔10到15年换一次房子是常态。因为他们知道,房子一旦超过20年楼龄,价值就会下降。除非在大城市核心区,有一流学区和配套,而且维护得比较好的小区,价值能撑到30年左右。但超过30年,也比较麻烦。

房屋养老金制度,可以延缓一批高密度小区的老化。前提是在大城市核心区,政府财政宽裕,能做实公共账户;业主也比较富裕,不计较管理费、维修金这些支出,缴费比例比较高。

第三,大城市房租会继续上升,中小城市空置物业的价值将下跌。

房屋养老金制度(含房屋体检、保险)正式建立、严格执行,一定会增加业主的支出,他们也一定会想办法通过房租转嫁出去。

如果能转嫁出去,这件事就好办,无非是推高了租金水平。前提是这些房子位置比较好,有人租,能接受涨房租。

如果城市的流动人口少、增量人口少,房屋在远郊很难出租,房地产税+房屋养老金等增量支出就无法转嫁,小区价值将断崖式下跌。

第四、房屋养老金系列支出(含体检、保险)注定是不断上升的,这会加重业主的负担,让他们承担房地产税的能力下降,未来开征房地产税难度加大。

第五,位置好、配套好的独栋别墅,价值提升。

在一二线城市,都有一些位置不算偏、配套还不错的别墅小区。过去这些年,别墅价格涨幅一般低于大平层,因为住别墅比较麻烦,成本偏高,别墅市场比较小众。

从长远看,独栋别墅优势日益明显。

首先,各地开始允许独栋别墅在申报之后推倒重建,补交地价之后重新计算土地年限,这就带来了巨大吸引力。

其次,独栋别墅没有房屋养老金问题,自己解决房屋维修更新翻建,不用跟邻居商量、征求他们的同意,省了很多麻烦。

最后想提醒大家的是:高密度住宅老化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中国香港、台湾都没有很好地解决,新加坡做得比较好是因为政府舍得花钱补贴,但也主要是为政府保障房(组屋)提供服务。

对于中国来说,解决日益突出的住房老化问题,除了建立“住房体检+住房养老金+住房保险”制度外,还要把物业管理条例升级为更有针对性、更权威的物业管理法,让住房养老金的管理、使用更透明,并发挥业主大会的“民间治理功能”。

0 阅读:0

博闻广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