咥在西安之十:包子杂说

报人商子雍 2024-02-18 20:20:58

西安回民坊贾三包子

西安五一大包

咥在西安之十:包子杂说

商子雍

曾听人讲过一个稍稍有点儿“色”的故事。

说是某年某月某日,一位男馒头和一位女包子喜结连理。新婚之夜,前来闹洞房的亲朋全都告退以后,两位新人便理所当然的准备上床就寝。可是,当新郎倌儿男馒头在洗手间洗漱完毕回到卧房以后,却不见了新娘子女包子的踪影,情急之下,不免大呼小叫起来。这时,一个嗲声嗲气的应答从身后传来:“人家脱了衣服你就不认识了?讨厌!”男馒头赶忙扭头,定睛望去,只见一个光溜溜的肉丸子正在婚床上千娇百媚……

一阵哄笑过后,听众中有人赞叹:“多纯洁的一对儿,居然在婚前能够守身如玉!”

也有人质疑:“包子和馒头结婚,那是不是鲸鱼也能和海龟结婚?这不乱了套吗?”

我赶忙插嘴解释:“不乱不乱,馒头就是包子,包子就是馒头,包子和馒头结婚,就和鲸鱼和鲸鱼结婚、海龟和海龟结婚一样,正常得很呢!”

馒头就是包子,包子就是馒头——此话怎讲?且听我慢慢道来。

查《现代汉语词典》,其中对馒头一词的诠释是为:1、一种用发酵的面粉蒸成的食品,一般上圆而下平,没有馅儿。2、(方言)包子:肉馒头。而对包子一词的释文则是:食品,用菜、肉或糖等做馅儿,多用发面做皮,包成后,蒸熟。

很清楚,在当代生活中,馒头和包子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面食品,而它们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前者无馅儿而后者有馅儿;但例外的情况也有,这就是上海的生煎馒头是有馅儿的;而在我们西安人看来,生煎馒头的正确名称应该是水煎包子(正是因为此,辞书诠释包子一词时,才特别指出,在一些方言中,包子是被叫做肉馅儿馒头的)。不过,恰恰是这个实为包子却名曰生煎馒头的玩意儿,透露出馒头最早是叫作包子的历史事实。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想来大家应该是耳熟能详的吧!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第九十一回“祭泸水汉相班师……”中这样写道:

“却说孔明班师回国……军至泸水……见阴风大起,波涛汹涌,人马皆惊。孔明甚疑,即寻土人问之。土人告说:‘自丞相经过之后,夜夜只闻得水边鬼哭神号……’孔明曰:‘此乃我之罪愆也。前者马岱引蜀兵千余,皆死于水中;更兼杀死南人,尽弃此处。狂魂怨鬼,不能解释,以致如此。吾今晚当亲自往祭。’土人曰:‘须依旧例,杀四十九颗人头为祭,则怨鬼自散也。’孔明曰:‘本为人死而成怨鬼,岂可又杀生人耶?吾自有主意。’唤行厨宰杀牛羊,和面为剂,塑成人头,内以牛羊等肉代之,名曰‘馒头’……”

很显然,这种用“馒头”替代“人头”来祭祀鬼神的做法,是人类从野蛮向文明跨进的一大步,应该赞许。后来,诸葛孔明的这个发明创造由军旅流传到民间,馒头也逐渐由单纯作为祭品,演变为祭品和食品功能兼备,同时,自身也发展为有馅儿和无馅儿两种,但最初皆称为馒头。包子这个称谓是在宋代出现的(也有人认为要更早一些),最终演变为被有馅儿的馒头专用;而上海生煎馒头至今还顽固地拒绝包子这个名称,在我看来,则是有意无意地保留了一种历史遗存,使得今天的人们,可以透过这个不从众的名号,了解到包子的缘起和前世。

或有人质疑:《三国演义》是小说,罗贯中之所云乃小说家言,怎么可以作为考证馒头来历之根据呢?须知,《三国演义》乃“七分真三分假”的历史小说,其内容大都言之有据。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的《辞海》中,对馒头一词的释文是为:“一种用面粉发酵蒸成的食品,形圆而隆起。本有馅,后北方称无馅的为馒头,有馅的为包子;吴语区有馅无馅统称馒头。俗传诸葛亮南征孟获,渡泸水时,因邪神作祟,用面裹牛羊豕肉,象人头以祭,从此始有馒头。见《事物纪原》卷九。”上述释文中提到的《事物纪原》一书,系由北宋人高承编撰,学界称此书为“资料丰富,排比详赡,足资考证,颇有影响”,可见诸葛亮创制馒头一事是传说已久,并非小说家的信口胡诌——事实上,陈寿所著之所谓正史《三国志》中,也有完全一样的记载。

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如今在中国,包子已经成为极为普及的一种食品;但由于疆域辽阔,包子的种类也是缤纷多彩,但大都是表现在馅料的不同上。西安的包子属北方包子系列,多以个头硕大、馅料实在见长,是充饥的佳物。除过我在另一篇文章里专门介绍过的地软包子以外,还有两种包子值得一提。

一种是渭南时辰包子。

据有关专家考证,这种包子首创于清乾隆年间,上个世纪初的光绪年间,由于一位叫张坤的包子技师在渭南县城开店经营而名声鹊起。这位张坤技师的包子选料精细,工艺讲究,味道鲜美,大受食客追捧,以至于包子店每天开门以后,很快就销售一空。张坤的包子,过了时辰可就吃不上了呀——包子遂因此得名,制作技艺也传到西安及关中各地。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我在东关的西安市第三中学读书,东城门附近有一家时辰包子店,我偶尔会去享用,印象十分深刻。但去年去渭南市,专门去吃时辰包子,却浅尝则止。不是包子不好,而是这种包子以口感“油旺”见长,馅料由大量的猪板油丁和适量油脂、熟面粉,加盐、五香粉、葱花搅拌而成,这种太香、太油大的包子,对我这样年纪的老汉来说,其美妙滋味,还是让它长留在童年生活的记忆之中吧!

另一种是宝鸡豆腐包子。

据说,这种包子已经有了长达300年的历史,并且,清康熙四十二年圣祖皇帝巡视新疆、甘肃,路过宝鸡时,已经告老还乡的党僚雅阁老,曾用当地最有名的段家豆腐包子招待这位皇帝。宫廷的膳食虽然奢华考究,但地久天长地吃,也会让皇帝产生“审美疲劳”,所以,一旦和油辣荃香、清素鲜美的豆腐包子不期而遇,难免要意外惊喜。龙心大悦以后,康熙皇帝赐给段家包子店三角龙旗一面,从此,这家包子店声名远扬。

让人不解的是,这么好的豆腐包子,这么有名的段家包子店,居然在很长时间里从宝鸡的餐饮市场上销声匿迹。直到改革开放以后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豆腐包子才在宝鸡重新上市。那时,我在西安的一家文学月刊社当小说编辑,常去宝鸡组稿、讲课,吃豆腐包子乃一大快事;后来,豆腐包子店开到西安,则是让我不胜欣喜。有意思的是,吃宝鸡豆腐包子时,只须轻轻把包子一捏,包子顶端收口处便会张开,食客则用小勺浇入辣椒油,下来才是大口咬嚼。是豆腐包子的专业食客抑或票友食客,凭此判断,一猜一个准儿!

北方人是用大笼蒸大包子,而南方人,则更喜欢用小笼蒸小包子。比起北方人的包子来,南方人的包子馅儿比较“稀”,有的干脆就是汤包——蒸熟的包子里半兜儿、甚或多半兜儿是汤。说来有趣,有人曾问我:南方人是怎么把汤弄到包子里去的?我调侃说:灌进去的,要不,怎么会叫灌汤包子呢?但事实上,汤包的馅料,很重要的内容是肉冻,包好上笼一蒸,肉冻就成为肉汤了。改革开放以后,各地餐饮文化的交流水平不断提升,汲取南方包子的优长,西安的餐饮市场上,也开始有了本地出品的准汤包或汤包,其中最脍炙人口的是清真小吃贾三灌汤包子,被誉为“贾三包子,西北一绝”。不过,贾三包子的馅儿里,好像不放肉冻,他们是用肉汤把包子馅儿“打”(就是顺着一个方向用力搅拌)至极稀,也因此,比起南方的汤包来,贾三包子里的汤,要略少一点儿。

比起吃一般的包子来,吃汤包是桩技术含量不可小觑的活儿。要眼明手快,面对笼屉里热腾腾的包子,轻抓其褶皱处快速提起,赶快放进自己的吃碟中,在包子皮上端咬出一个小口,把其中的汤汁一口吸尽,然后再“消灭”包子皮和其中的馅儿。如果不这样操作呢?曾从美食大家梁实秋先生的文章里读到一个故事,说是两个互不相识的人碰巧坐在同一张桌子上吃汤包,其中一位猛咬一口,一股汤汁喷射而出,把坐在对面那位搞了个满脸花,而肇事者则全无察觉,继续猛咬猛吃。更妙的是,受害者居然不动声色,安坐如常。饭店伙计见状,赶忙送了条热毛巾过去,不料这位客人竟徐徐言道:“不忙,他还有两个包子没吃呢!”准备去吃汤包的朋友,不妨先读读这个故事,开开眼界,长长学问,学学技术。

我一直认为,中国的包子,其实和国外的汉堡一样,是一种主食、副食合二为一的廉价快餐食品,一向被我这样的懒人、穷人所钟爱。但最近,我却对市场上的包子产生了老大不小的恐惧。因为,据媒体披露,居然有收费2000元的培训班,教人使用添加剂把劣质、甚或腐臭的肉加工成“味美”的包子出售牟利。天哪,这街市上的包子,今后还敢吃吗?

忽然想起十几年前所写的一篇文章,和包子有关——

1996年夏天,去新疆逛大沙漠,在塔克拉玛干附近一座十分漂亮的城市库尔勒有过几天逗留。一日去街头闲转,顺便在街边小食摊上买了几个薄皮包子品尝。狼吞虎咽之际,竟在包子馅里发现了无论怎样狠咬猛嚼却依旧岿然不动的内容,仔细辨别,认定乃一介小布条,来源之处无疑是笼布甚或抹布。由于青少年时代曾有过一段颇为艰苦的生活经历,为了充饥,许多在今人看来根本无法下咽的东西,当时我都曾经吃过,所以,一个包藏着小布条的包子,并不曾令我在生理上产生什么不良反应。不过,尽管如此,也未免要与老板理论几句。

我手捏小布条向老板发问:“这是什么?”

老板五十岁上下,头戴一顶维族小帽,眼睛不大却十分灵动有神。面对着确凿的“罪证”,他脸上居然现出了无辜和困惑的神色,分明很有几分紧张地反问道:“你说这是什么?”

我气不打一处来,厉声喝道:“连这都看不出来,小布条,包子里吃出来的!”

老板脸上的无辜和困惑迅速转变为狡黠和油滑,突然,他十分谦恭地向我发问:“请问,这包子多钱一个?”

奇怪,这该是卖包子的人提的问题吗?不过,尽管一肚子的莫名其妙,我还是回答:“一块钱一个。”

“这就对了,这就对了。”老板满脸的大彻大悟,那神气,活象是他刚刚破解了一个困扰人类多年的科学难题,接着,就开始宣讲一种先是让我大吃一惊,继则令我捧腹绝倒的歪理:“才一块钱嘛,一块钱你还想怎么样?一块钱你还想吃出金丝绒来?”

好多年过去了,每想起库尔勒那位操着一口新疆普通话,很有几分狡黠和油滑,同时又不失一点儿小可爱的包子摊老板,我都会哑然失笑。当然,我不能认同他的歪理,但却无法不佩服他的急智。

不过,那一年在新疆遇到的包子事故,我愿意相信那是缘于制作者的偶尔疏忽,所以在表达不满的同时,还能够面对肇事者的狡辩莞尔一笑。但今天,面对着收费传授伪劣包子制造“诀窍”的存心作恶者,我真的是不寒而栗!

包子啊,由先贤诸葛孔明所创制的包子!

又及:本文中提到两本辞书对馒头的诠释,其中对馒头外形的描绘,《现代汉语词典》是“一般上圆而下平”,《辞海》是“形圆而隆起”。我觉得《辞海》的释文太过绝对。因为,在眼下西安的餐饮市场上,就有两种著名馒头的外形,与“形圆”这样的定义不符。一是蒲城的“椽头馍”(西安人称馒头为蒸馍),形似椽头,不好简单地用“圆”来表述。再就是临潼的罐罐馍,陕西省商务厅编著的《陕西小吃》一书中,说罐罐馍是“底部小,腰身高,顶呈半圆,形似小罐”,这般模样,显然也绝非一个“圆”字可以概括。至于我当年下乡劳动时所吃的“杠子馍”,就更是与“圆”无涉了。

西安郑家包子

时辰包子

0 阅读:931
评论列表
  • 2024-04-05 16:17

    时辰包子粗劣不堪,味道只有调料味,难吃。

  • 2024-05-07 14:21

    贾三这家的八宝稀饭是真的好喝

  • 2024-05-25 00:41

    你最后放的这包子图片,他不是机器包的就见鬼了

  • 2024-07-17 18:22

    贾三灌汤包真的是西安一绝的美食。回民街口的那个店经常是客满堂,几乎天天都没有什么高峰还是低谷时段,经常都是客人排队或找座的。

报人商子雍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