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界公园”的建设,不只是拆掉围栏那么简单,背后更代表一种从城市公园到公园城市的新理念、新模式。
▲奥林匹克中心区的围栏拆除后,市民骑游更方便。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新京报社论 “最近,骑行成了打卡奥林匹克公园的新方式。” 据新京报报道,近日,北京奥林匹克中心区管委会拆除了5392米的边界围栏,并协调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博物馆、中航国际大厦、国家体育馆等场馆拆除美化围栏4913.6米,解除了对园区的封闭管理。几乎与此同时,一条7.5公里“彩虹”骑行路线成为奥林匹克公园的新晋网红打卡地,吸引不少慕名而来的市民游客。 北京又添一座“无界公园”。拆除围栏、取消园区开闭园时间及对入园游客安检,奥林匹克中心区管委会近期一系列大动作,让奥林匹克公园真正成为无边界、全时开放的首都城市中央公园。 公园诞生之初是为了破解“大城市病”,如今则代表一座城市的自然肌理,是一种生活场景,上班族“公园20分钟理论”流行即是明证。当世界首个“双奥园区”,以更加开放之姿融入北京城市生活,不仅是超大城市治理水平的升级,也是共享共治、节约城市空间、便民利民等理念的综合体现。 奥林匹克园区解除封闭管理,打破公园传统物理界限,不仅让周边道路环境更通达,也更“丝滑”地走进市民的日常——遛弯无须绕道安检口,从马路可直奔公园,“拉近”了公园与市民之间的距离;游客骑着自行车,就能一次性打卡鸟巢、水立方等众多地标建筑,游玩健身省时又省力。 北京早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千园之城”,而满足市民多元化需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无界公园”的建设初衷更是旨归。也正是为了更好地让公园景观与城市融为一体、市民游客随时可及,北京开始试点“拆栏透绿”。 2023年3月,《北京市无界公园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发布,标志着北京全面启动全市“无界公园”建设工作。根据计划,到2025年底,除因售票管理、文物保护、特殊安全防护等需要保留的公园围栏外,其余原则上全部拆除。而今年的北京政府工作报告则明确提出,2024年北京将新增“无界公园”20个。 作为国际交往中心,此次具有地标意义的“双奥园区”拆除围栏,展现了北京的风姿和气度,也让这座超大城市变得更加流动、开放和包容。 可以说,“无界公园”的建设,不只是拆掉围栏那么简单,这背后更代表一种从城市公园到公园城市的新理念、新模式——以公园为桥梁,在人与自然间搭建平台。公园不再仅着眼于精致景观的呈现,更强调如何与城市“无界”融合、服务于市民生活,共享城市绿色空间。 从有栏到无界,当然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无界公园”,表面看是市民出行游玩将再无限制,实际上是对城市精细化治理、公园管理水平以及市民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除了公园方面增加保安巡视力度和频次,加强文明引导之外,融入城市的公园也应同步纳入城市管理之中,通过多部门协同治理、引入社会力量等方式建设与之配套的管理服务模式。同样,普通市民不仅是“无界公园”的受益者,也是参与者和监督者,彼此之间当建立更紧密的连接。 相信,随着更多“拆栏透绿”的公园与城市“无界”融合,将进一步释放公共价值。北京这座大城不仅会成为美丽宜居的花园之都,高质量的园林绿化建设,更将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增添绿色动能。 编辑 / 徐秋颖 校对 / 杨许丽 新京报评论,欢迎读者朋友投稿。投稿邮箱:xjbpl2009@sina.com 评论选题须是机构媒体当天报道的新闻。来稿将择优发表,有稿酬。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并在文末按照我们的发稿规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职业、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包括户名、开户行支行名称)等信息,如用笔名,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