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降噪完美姿态,索尼WH-1000XM3评测

两点半 2019-03-25 20:55:37

从索尼音频的产品线中不难看出,索尼近年来将「降噪」这一个特性玩得非常开。除了高端的 1000X 系列产品线以外,还将降噪功能赋予到其他不同的产品线当中。尽管如此,当我们要谈到降噪耳机,脑海里自然浮现出的仍然是 1000X 的身影。

目前来说,1000X 系列的产品线已经非常成熟,具备真无线的 WF-1000X 、颈挂式的「降噪圈」 WI-1000X 以及 WH-1000X。前面两者仍只有一代产品,而且处于在售状态,只有头戴式的 1000X 自 2016 年起就处于年更的状态,而且不断地刷新着我对索尼降噪的印象。

我在 WH-1000XM2 的文章里面曾评价它是「索尼降噪的完整姿态」,它享有较高完成度和硬件优势,在市面上也难觅对手。这也导致了,你很难去想象它的下一代会是什么样子。

但这个「完整」的维度,原来还有更上一层楼,那就是「完美」。

2018 年,索尼发布了 WH-1000X M3。

重磅升级的佩戴感,基于更轻量优化的机身设计

虽说 1000X 的三代耳机从外观上就可以看出「一脉相承」的感觉,但相较于前面两代,WH-1000XM3 的外观已经有了许多变化。

首先是外观的点缀,可以说每一代的头戴式 1000X 降噪耳机的降噪麦克风样式都有所变化,WH-1000X M3 则增加了一圈金属环作为点缀,降噪麦克风的面积也更大一些,配合更加细密的滤网,使其显得尤为突出,logo 也采用了金色的处理。这一变化,同时应用于 WH-1000X M3 黑白两种配色当中。

机身按键设计也是沿着简化的路线行进着,基于 WH-1000X M2 的双按键设计,WH-1000X M3 采用了更细长更突出的按钮,好处是盲操下更容易定位到按键,按键反馈变得更干脆。两侧面板依旧是熟悉的 NFC 配对标签以及触控面板。只不过触控面板的误触情况还会偶尔存在,操控的灵敏度也并没有那么容易把握。

说到外观设计上最令人兴奋的一点,那无疑是充电接口终于换成了 USB-C,这一代更新的索尼音频产品都革新了充电口的设计,对于用户来说终于不用多带一条过时的 micro USB 数据线了。

另外更重要的是重量的变化,在新设计的加持下,WH-1000X M3 的重量降至 255g ,尽管仅少了 20g 左右,但还是可以明显感觉到它比起 WH-1000X M2 乃至其他索尼头戴式耳机都要轻盈许多,而早先一步推出的 MDR-1AM2 也同样轻盈。

在整体重量降低之余,M3 重量的分配也更为平均,在手持抓着顶梁以及挂在脖子上的时候,都可以感觉到优化重量带来的好处。

在整机设计上,索尼也优化了 M3 的尺寸设计,目的就是为了优化佩戴感。顶梁的长度变得更短,使得两侧单元更加靠近一些,在佩戴的时候,两侧单元和顶梁都会更加贴合头部。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应该是一件好事,但对于头部尺寸较大的(例如 komo 老师)用户来说,还是会不太舒服。

耳垫部分也作出了升级,换上了软质聚氨酯泡沫,触感更加柔软,与皮肤的接触面也进一步增大,减少了对头部的压力,这是好的地方,但头戴式的闷热将会加剧,这对于身处南方的我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

在路上步行时,尽管头部晃动,耳机都不会有多余的甩动或脱落感,而且优化了重量个结构之后,长时间佩戴 WH-1000XM3 都不会有压耳感,就我而言,天天戴着眼镜都不会觉得两侧耳罩会压到眼镜。

与 Bose QC35 II 一对比,就可以明显看出索尼 WH-1000XM3 的整体会更加贴合头部。

不知道是不是整机尺寸优化的原因,这次的收纳盒外观虽没什么变化,但内部却变得更加「能装」,半折叠收纳好耳机之余,还能将一根 Type-C 数据线、一根 3.5mm 音频线、一个飞机转接头都收纳于当中,出行变得更加方便。

大概是当下最强降噪耳机,没有之一

在 WH-1000XM2 的降噪表现其实用「一骑绝尘」来形容都不为过,但索尼似乎应了武侠小说里的那一套:「自己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所以,索尼在 WH-1000X M3 里,加入了「杀手锏」—— HD 降噪芯片 QN1,并且在发布会上表示,装载 QN1 的 WH-1000X M3 将会比 WH-1000X M2 的降噪效果强上四倍左右。

所以说,QN1 是个好东西。

戴上 WH-1000XM3 ,按下电源键之后,瞬间你就会发现,整个世界都安静了,即便这个时候你还没开启任何音乐。另外,以往会让人皱眉的声底也变得更为干净,底噪消失不见后,「强上四倍」的这个说法也变得令人信服。

在实际体验中,空调机规律的噪音、办公室里机械键盘的敲击声、车厢内人们交谈的杂音、甚至是飞机上极强的噪声都能够抹除得干干净净。尽管坐在小区楼下有一群小孩子在我面前玩耍嬉闹,但带着 WH-1000X M3 的我完全可以忽略掉他们吵闹的声音。另外跟 QC35 II 相比起来,WH-1000X M3 的降噪强度也已经略胜一筹。

但好几次通勤回家的路上,都因为开着降噪太入神了,忽略了到站的信号,直接坐过了站(唉…)。而且为了安全,还是建议各位在路上使用降噪耳机还是把降噪功能关掉,或者开启「环境音」模式吧。

因此,在我看来,WH-1000XM3 应该是当下「最好的降噪耳机」了。

它还是当下音质最好的无线耳机,没有之一

除了降噪的表现以外,将「降噪」模式关掉后的 WH-1000XM3 仍能成为「最好的无线耳机」。

延续了自 MDR-1000X 以来的传统,索尼还是把「降噪」和「音质」两手抓,这次的音质像是继承了 MDR-1AM2 的新旗舰风格。

除了具备降噪处理功能以外,内置的 QN1 芯片还肩负着音频处理的职责。根据官方所述,HD 降噪处理器 QN1 采用了 32 位音频信号处理技术,除此之外,QN1 内集成的数模转换器和模拟功率放大器使耳机实现出色的信噪比和低失真带来出色的音质表现。

索尼还将熟悉的 S-Master HX 数字放大器、DSEE HX 数字音频处理技术,都整合到最新的 QN1 芯片中,不得不说,QN1 真是个好东西啊 × 2。而且,WH-1000X M3 用上了新的 40mm 驱动单元,降低了音染,加强了高解析度的声音品质。

对了,据说这是 MDR-1AM2 同款。

在蓝牙编解码器方面,WH-1000X M3 支持SBC \ AAC \ LDAC \ apt-X \ apt-X HD,这对于 Android / Walkman 用户来说,Hi-res 小金标的优势,当然要 LDAC \ apt-X HD 才能发挥出来。

相信大部分人配合这种消费级降噪耳机使用的前端,都将会是手机 or 电脑,其中更多可能还是如影随形的智能手机。我也一样,所以主要还是用 Galaxy S10e & Galaxy Note 9 来进行试听,他们都支持 LDAC,而音源则是网易云音乐在线播放了,这就是我最常用的一套搭配。

声音很干净应该是 WH-1000X M3 最直观的第一感觉,随后而来就是饱满的声音以及回弹到位的低频,高质量音频信息提供了不俗的解析力表现,而且声音的层次分明提供了有井有条的分离度,不会混杂成一块,是很清晰也很清新的一个听感,尤其是索尼的音染并没以往那么明显的情况下,戴上耳机边听着歌边工作一下午都不成问题。

而且,得益于 QN1 芯片的加持,蓝牙的传输稳定性(尤其是 LDAC 连接下)以及蓝牙距离都有了明显提升,而备受诟病的蓝牙无线时延问题也得以解决,佩戴着 WH-1000X M3 玩了几把手游,声音都能跟得上。

在新芯片和新驱动单元的协同效应下,WH-1000X M3 成为了我迄今为止听过的,最好的无线头戴式耳机了。

更进一步,当下最好的无线/降噪耳机产品

原以为,索尼将高枕无忧地让 WH-1000XM2 畅销较长一段时间,毕竟上市后也没什么威胁大的对手,因此也应该没有什么值得更新的地方。而正当我满怀期待地期盼着 WF 和 WI 产品线更新时,索尼居然在 IFA2018 的时候发布了 WH-1000XM3,并且跟前作一样,发布后的三个月内常处于缺货售罄的状态。

虽然头戴式 1000X 产品线已经连续三年更新,成为了一款「年更」产品,但 WH-1000X M3 的升级幅度可以说是该产品线里迄今为止最大的。

先是在佩戴感上补全了以往没有针对降噪作出的优化,其次还配上了 USB-C 数据接口,,在兼容主流数据线的同时,索尼还为 WH-1000X 配置了「快充」,充满大约需要 3 小时,但充电约 10 分钟就可以先获得 5 小时左右的续航表现。

充满一次电后,续航时间最长可以达到 38 小时,开启降噪播放音乐可连续使用约 30 小时。在我的使用习惯下,大概是 4 天才需要充一次电。

索尼这样的更新频率,反映了索尼在硬件堆叠下的自信,而我在前面连续两个小标题亦都强调了索尼 WH-1000X M3 ,在「无线头戴式耳机」和「降噪头戴式耳机」两个领域里都是最好的存在,原因无它,从硬件到实际体验上来说,这款耳机都有着过硬的资本。

还记得在 WH-1000X M3 出现之前,选择降噪耳机时大多数人总是需要纠结一番,到底是选「纯粹的降噪」还是「更好的音质」,毕竟 MDR-1000X 和 WH-1000X M2 在降噪强度上都被 Bose 的两代 QC35 压过一头。但这次索尼带着 HD 降噪处理器 QN1 和新的 40mm 驱动单元,直接把降噪强度提升 400%,使其变成在 QC35 更新前都会是最强的一款降噪耳机。

而在音质风格上,索尼进一步提供了更高清晰度和更加清新的听感,在无线耳机领域里都无人能出其左右。综合来看,索尼 WH-1000XM3 在我这里是当之无愧的 Top1,毕竟它已经足够完美。

0 阅读:72

两点半

简介:我是十三,我对数码体验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