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必须在春节档留名

龙腾霸图娱乐 2023-01-23 18:50:19

“啪!”

梁朝伟饰演的何先生皮鞋敲地,一声脆响,继而他转过头,凝视镜头。

开场不到一分钟,我仿佛中了导演程耳的魔法,深深地坠入《无名》里。且,此后2小时再没“出来”过。

对于《无名》,对于程耳,对于所有演员,看片之前都有所预期。

但银幕亮起,面纱之下是未曾想过的惊喜。

《无名》的好看属于由表及里的,当下沉浸,回味悠远。

透过大银幕,我不仅看到一个精巧的故事,触摸一群人的血脉肌理,也终于再一次深切感受:看电影是这么享受的一件事。

距离程耳上一部电影作品《罗曼蒂克消亡史》上映已过去7年。

这7年中,程耳鲜少出现在公众面前,但影迷对他的关注并不见少,尤其打《无名》立项之后。

地下谍战故事,华语电影顶配卡司,程耳个人烙印——三者合一,期待值拉满。

定档后影片发布的物料也让人好奇心渐长,接连引发讨论,比如预告片中的上海话,和由程耳自己盖章的“超级商业片”。

导演,我懂你的黑色幽默

最绝的要数前几天释出的一支预告。

60秒内,一言不发,却暗流汹涌,透着于无声处听惊雷的震慑力和神秘感。

同时也引人遐想,难不成电影里人人惜字如金?

好家伙,“打脸”来得如此之快。

走进正片,开场没多久,便是梁朝伟与黄磊一段长达5分钟的对话。

注意看,仔细听——

两人从对暗号开门相见,到拿出纸笔填“弃暗投明”的资料,再到张先生(黄磊 饰)自陈家史、剖析心境……

直至张先生拿出一把枪,一把不属于他的枪。

何先生(梁朝伟 饰)一愣,又笑,接着继续提问。

对话结束。

5分钟,没一个废字,也没有一个多余的表情。

不久之后,你甚至会希望脑海中有个能回拉的进度条,再将二人的对白和交锋细品一番。

这是《无名》在叙事上的独特巧思,亦是程耳对观众的全盘信任。

他在这段对话中埋着大量信息,有助于观众梳理故事背景、猜测人物关系,同时点燃了一条悬念的引线。

彼时,上海是日军爪牙下的一座“孤岛”,也是各方势力觊觎的阵地前沿。

作为至关重要的情报交流路径,它虽鲜有炮火轰鸣,隐蔽战线的交锋却影响深远。

随着全面抗战爆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共特科在这里与日本、汪伪、重庆等势力周旋、缠斗,作出了不可取代的贡献。

长夜将明。

而在黎明降临之前,人人身上都笼着一层迷雾,游走在多重身份中。

就如,何、张二人初识,看似后者不堪重压,前者借机筹谋。

但,二人所诉孰真孰假?彼此信任还是各怀鬼胎?掏出枪之后发生了什么?

这些谜题贯穿始终,直至尾声才揭晓答案。

在这个过程中,亦正亦邪的人物不断出现,悬念也接连抛出。

何先生,游走于汪伪政府与日本人之间。他审讯时总是一脸笑意,但笑里究竟是刀还是蜜?

叶先生(王一博 饰),衣着光鲜、手沾鲜血的打手。他的冷静与残忍又藏着什么机锋?

与他同在特务机关工作的王队长(王传君 饰),每日将枪别在腰上,是出于对权力的渴望还是对自我的保护?

唐先生(大鹏 饰),靠算计和谈判步步高升,他手中捏着多少筹码,又会何时抛出?

周迅饰演的无名人物更是贯穿主线,身份乍看没有任何遮掩,想象空间却一点没有缩减。

与绝大多数谍战题材作品不同,《无名》更为内敛,也更为惊险。

片中人物没有泾渭分明的好人、坏人,甚至不到最后一分钟,你都无法断定人物的底牌。

程耳在片中精心布满细节,供观众悉心挖掘。

而他标志性的闪回叙事、跳跃的时间线,更让一场场隐蔽战线上的缠斗显得波谲云诡。

戏中戏,谍对谍。

多个叙事线路上的人不断产生交集,依次绽放光彩。

与之并行的是惊心动魄的命运流转。

看到尾声我忍不住感慨,这故事讲得太有趣也太耐嚼了。

敢猜测谁是中共情报人员,却未必能笃定;看到一支烟、一个打火机、一根领带,却无法当下了然它的妙意。

有悬念、有反转,还不乏程耳强烈的个人表达。

还记得开头何、张对白中提及的那把枪吗?

“砰”的一声!

将在不久之后产生震撼回响。

程耳作品,对强迫症患者的友好程度一目了然。

《罗曼蒂克消亡史》中有一幕,我印象深刻:一辆行驶的汽车,割开了天与地,明与暗,生与死。

不仅仅是视觉享受,更有浓烈的表达意味。

这种对对称构图的极致追求,在《无名》中继续得到完美展现。

从山林的公路到摇曳的芦苇荡,从点心店的橱窗到监狱的格栅。

对称不止服务于美。

冷暖色调的切换,透视的是人心转圜。

叠加环境与行为的冲突,便翻腾出刺骨的残忍。

上一刻,年轻的日本兵从青葱里行过,成为“窗”外一景;

下一刻,懵懂至麻木的百姓抬头望天,被四方“棺木”重重封印。

这两幕的冲击力,是让我脊背发凉心绪难平的程度。

不管是俯视还是鸟瞰,“上帝视角”在程耳的设计下显得威严、震撼,也格外讽刺。

《无名》中,像这种“只可意会”的讲究细节数不胜数。

程耳拍任何事物有自己独特的“通感”。

拍时代巨变,城市凋亡。

不多拍残垣断壁、满目疮痍,而是以一个大俯拍,让你看到华丽的建筑群变成了一个个火柴盒。

拍战争的残酷,人性的异化。

不拍人,拍狗。

1938年,日军轰炸广州。

地面,断了腿的流浪狗被引出防空洞外,在暴雨和残垣中蹒跚。

天空,日军飞机上,戴着防风眼镜和“皮帽”的柴犬,随主人出行,名唤“罗斯福”。

拍人日日相处却各怀鬼胎。

是灯光骤然闪烁,电流嗡鸣,众人抬眼。

拍暴力,凶险。

《罗曼蒂克消亡史》里有大佬们一派平和地吃着小笼,讨论罢工,转眼一只血淋淋的手端上了桌。

《无名》里有浅滩上的尸体横陈,监牢里的癫狂的狗叫和冲刷不净的遍地鲜血。

哦,还有。

让我意外的——梁朝伟与王一博的一场激战。

持枪对射,利器捅刺,抱摔,破窗……狠得酣畅凌厉,痛感穿透银幕。

搁别的商业大片里,这一段足以作为宣传重心,而在程耳的镜头下,暴力不止制造爽感,还埋下伏笔。

最喜欢看程耳拍吃食。

早餐店的蒸排骨,是城市的烟火气,也是日复一日的麻木下残留的人情。

滚锅里的羊肉,蒸腾着热气,也煎熬着不自知的冷血。

生鱼片、醉虾、咖啡,出现不止一次,妙意堆叠。

还有那精巧的拿破仑,据说“打败了米糕、蝴蝶酥和葡萄白脱饼干”,成为电影里重要的道具。它是情意结,是信仰的化身。

看完电影,我忍不住点起外卖

恭喜导演带货了

程耳知道“吃饭”对于中国人有多重要。

多少微妙的情感,重大的抉择,便在推杯换盏、筷箸交错中完成了。

这便是程耳的讲究——视听不只是效果,意象不只是工具,每一个过于雕琢的细节最终都将有效推进剧情,完成作者表达。

方言同样如此。

提篮桥监狱、梧桐掩映下的洋房、孤岛时期的日式旧里……上海实景拍摄,足以唤回旧日记忆。

但普通话、上海话、广东话等方言响在耳边,一个城市的魂魄才成了形。

美,且不止于美;讲究,且精彩。是《无名》的精髓。

《无名》的英文名是“Hidden Blade”——袖剑。

它是刺客们的标志性武器,用于暗杀,代表着忠勇与牺牲。

一文一武,合起来便是一群人的宿命。

谍战题材看得多,但请在你的记忆里搜索一下——发现没,拍英雄的多,拍“无名英雄”的少。

程耳不同。

他拍谍战,先换个视角,向你敞开一个见所未见的世界。

再将时代推远,聚焦于具体的人物。

尽管,每一个人都未透露姓名,你却能触摸到他们丰富的肌理。

何先生不同于“易先生”。他总是抽烟,又常在笑,真心假意既难辨又好辨,有时你甚至会被他的笑容触痛。

叶先生没太多情绪。他的手沾满鲜血,却厌恶血腥。但有时,在狠辣缠斗中,他反而流露体面面具下的“人味儿”。

西服、衬衣、领带、皮靴,是他们共同的“皮”;褪去这层皮,究竟内心是暗是明,抑或踩在灰色地带?

所有人物,不分戏份多寡,各具魅力。

我尤其欣赏的是,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不愿随时代洪流零落,而试图在盘根错节的势力中破开一片新天地。

在黑暗里燃烧,只为点亮长夜。

不问是否于历史长河留下姓名。

让“无名”的人们在阳光下闪耀,正是《无名》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必须强调的是,《无名》不存在看不看得懂的问题。

它有精彩的故事,鲜活的人物。

程耳并不将所有写满,留白反而让人物彻底立了起来,还进一步提升了观众的参与感,即使看完结局也忍不住继续琢磨。

独特精巧的叙事是锦上添花,绝不会构成干扰。

要相信,在程耳的镜头下,连光线都能替人“说话”。

有落寞,有迷茫,有不舍,有冲破时代禁锢的决然。

他让“隧道尽头终有光”不再是空虚的口号,而是具象化的信仰。

只有看完电影,你才真正感受到他口中的“超级商业片”一点不虚——有让你爽到的元素,更有供你咀嚼的审美和表达。

我想,这才是对电影、对观众的敬畏。

也只有这样的电影,才能唤醒最初被光影魔法击中灵魂的动人体验。

《罗曼蒂克消亡史》上映后,票房不佳,却在这几年间成为时时被人采撷的“遗珠”。

当年程耳曾写下一篇文章叫《对得起这碗白米饭》。

最后一句是,“愿造物始终钟爱对称。愿诸神的魔力永不消亡。”

看完《无名》的当下,我买了二刷的电影票。

有太多细节还想再挖,太多表达想要体悟。

春节档,《无名》必须留名。

愿创作者始终怀抱渴望,表达欲永不磨灭。

0 阅读:6

龙腾霸图娱乐

简介:电影我帮你们,拒绝垃圾片,选好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