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5名青年蒙冤入狱21年,出狱后拒绝赔偿:把办案人法办就行

柏拉图的诉说 2024-09-12 15:50:03

“我宁愿不要赔偿,也要求对当年办理冤案的人员进行追责!”

2018年,坐了21年牢的周继坤,在听到法院对自己的无罪判决后,声嘶力竭地呐喊着,可怎么喊也喊不回他的青春了。

当年他和另外四位兄弟,被卷入一起灭门命案,在证据不足本应判定无罪的情况下,分别被判处了死缓、无期和15年刑期。

而这一切,居然是因为在被害人家属的逼迫下,办案人员迫于压力,就对周继坤几人屈打成招,轻松改写了几个年轻人的命运。

面对这迟来21年的正义,无法接受的周继坤四人,又该如何为自己讨回公道?

悲剧之始

1996年8月25日深夜,一声尖叫划破了安徽涡阳县大周庄寂静的夜空,接着是一连串的哀嚎和呼救声。

村民周继鼎一家五口惨遭砍伤,鲜血染红了整个院子。

女儿周翠菊伤势最重,不幸当场身亡,年仅18岁的生命,就这样戛然而止。

周家的悲剧,瞬间成为了全村的焦点,一时间,小村陷入一片惊恐之中。

街头巷尾,人们议论纷纷,惶恐不安,究竟是谁如此残忍,竟下此毒手?

为了尽快破案,稳定民心,警方立即展开调查。

经过初步走访和排查,警方很快将目标锁定在同村的五名青年身上:周继坤、周家华、周在春、周正国和周在化。

这五人都是村里的"问题青年",平日里爱打架斗殴,争强好胜;警方认为,他们很有可能就是案件的凶手。

很快,案件被移交到检察院起诉。

公诉人对五人的供述深信不疑,认为这是一起性质恶劣、手段残忍的故意杀人案,罪证确凿,建议法院判处五人死刑。

然而,开庭时,情况发生了意外的变化。

出庭作证的十余名证人纷纷翻供,矢口否认之前的证言。

他们声称,警方采取暴力手段,逼迫他们签下不实的证词。

与此同时,五名被告人也在法庭上喊冤,称遭受了刑讯逼供,供述根本不是事实。

其他几人也你一言我一语,场面一度失控。

法庭上,一片混乱。

控辩双方你来我往,针锋相对,各执一词。

公诉人坚称,被告人狡辩,企图逃脱法律制裁;辩护律师则力陈,警方侦查违法,证据不足,无法定罪。

双方的激烈交锋,让旁听席上的群众议论纷纷,不知孰是孰非。

合议庭的法官们陷入了沉思,审理工作陷入僵局。

众多反转让他们心存疑虑:事实真的清楚吗?证据真的确凿吗?五人的有罪供述是否属实,能否作为定案的依据?

为慎重起见,承办此案的三位法官反复研读卷宗,仔细甄别证据,冷静分析案情。

他们发现,本案虽然有五人的有罪供述,但缺乏客观物证支撑。

警方始终没有找到作案工具,现场也没有发现五人的指纹、脚印等痕迹。

案发时,没有目击者看到他们五人在周家。

而且,几名被告对案发经过的描述也存在诸多矛盾之处,让人难以全盘采信。

种种疑点如同一块块拼图,拼凑出一个大大的问号。

经过反复讨论,三位法官逐渐形成共识,倾向于做出无罪判决。

在他们看来,"疑罪从无"是法律的基本原则。

宁可错放,不可错判。

判决书初稿已经写好,只待宣判。

然而就在这时,一个意外发生了。

惊天逆转

得知无名嫌疑人可能被判无罪的消息,被害人周继鼎的父亲周老汉闻讯后,悲愤交加,老泪纵横。

"公道在哪里啊!"周老汉跪在地上,捶胸顿足,嘶声力竭。

在家属的哭诉声中,周老汉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举动。

他不顾亲友的阻拦,径直来到法院,闯入审判长办公室,从怀中掏出一个装满农药的瓶子,咕咚咕咚灌了下去。

审判长还没反应过来,周老汉已经口吐白沫,瘫倒在地。

"我要死在这里,要求法官还我公道!"

办公室内外顿时乱作一团,法警急忙将周老汉送往医院抢救。

然而,一切都太晚了。

周老汉因服毒过量,抢救无效身亡。

从申诉无门到服毒自尽,周老汉用生命向司法机关发出了最后的吼声,这个悲剧性的举动,彻底改变了案件的走向。

周老汉的死,在当地引起了巨大的震动。

社会舆论一边倒,纷纷指责法院枉法,要求严惩凶手。

上级政法部门也闻讯赶来,高度重视此案。

巨大的压力,如同一座大山压在法官们的心头,他们原本笃定的心开始动摇了。

有人担心,如果坚持无罪判决,会引起民愤,得不偿失;也有人认为,上级都已经定了调子,再坚持己见,无异于与组织对着干。

一场激烈的争论在法官们内部展开。

支持有罪论的一方认为,五人毕竟有口供,且都是有前科的"社会闲散人员",判他们死刑也是罪有应得;主张无罪的一方则坚持,口供有翻供嫌疑,仅凭口供不足以定罪。

争执持续了近两年,最终支持"有罪"的一方占了上风。

1999年3月,阜阳中院一审宣判,周继坤、周家华被判处死刑,周在春被判无期徒刑,周正国、周在化则分别获刑15年。

"砰!"法槌敲响的那一刻,五人如遭雷击。

"我是冤枉的!"五人声嘶力竭,泣不成声。"我要上诉,要伸冤!"他们不甘心就此认罪服法。

于是,案件进入二审程序。

安徽省高级法院受理了此案,高院的法官经审理,认为案件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决定撤销原判,发回重审。

这给了五人一线生机。

可故事的结局并没有因此好转。

阜阳中院重审后,并没有推翻原判,虽然将两人的死刑改判为死缓,但其余三人的刑期一个不减。

至此,五人改判无望,五个鲜活的生命被彻底推入了牢狱的深渊。

光明乍现

岁月如梭,转眼20年过去。

对于周继坤、周家华、周在春、周正国和周在化来说,这是漫长的20年,每一天都像一个世纪。

铁窗内,他们饱尝人间冷暖,承受无尽的痛苦煎熬。

然而,不屈的信念始终支撑着他们。

这期间,五位当事人从未放弃申诉。

他们不断给各级法院、检察院写信,呼喊自己的无辜,希望有朝一日能洗脱冤屈,重获自由。

他们的申诉信如石沉大海,杳无音讯。

一次次的期盼,一次次的失望,他们的心似乎已经麻木。

狱中的生活单调而绝望,每天面对的都是冰冷的铁栏杆和灰暗的水泥墙。

亲人来看望的次数越来越少,朋友也渐渐疏远。

五人感到,自己似乎被整个世界遗忘了。

他们的声音似乎太过微弱,淹没在茫茫人海中。

无论他们如何呐喊,都无法穿透牢狱的高墙,无法传到外面的世界。

现实告诉他们,这是真真切切的人生。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五个人就这样在铁窗内渐渐老去。

青春的容颜被岁月雕刻,留下了刻骨铭心的沧桑。

转机出现在2014年。

一个偶然的机会,五人的家属接触到一位富有正义感的律师。

当他了解到五人的遭遇后,义愤填膺,决定不计报酬,为五人讨回公道。

在律师的帮助下,五人的家属重新鼓起勇气,再次向安徽高院提交了申诉材料。

这一次,他们的诉求引起了高院领导的重视。

2018年4月11日,经过漫长的准备,安徽高院终于对本案进行再审宣判。

五名当事人被带上法庭,所有人都屏息以待,等待真相大白的那一刻。

法官宣布:根据本案事实和证据,原判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决定依法改判,宣告周继坤、周家华、周在春、周正国、周在化五人无罪!

"无罪!"这两个字犹如平地惊雷,在法庭上炸开。

五名当事人瞬间泪如雨下,瘫倒在地,泣不成声。

21年,这是多么漫长的岁月啊。

他们的青春、他们的梦想、他们的人生,都葬送在牢狱之中。

现如今,虽然他们已经不再年轻,虽然他们失去的一切已难以挽回,但这一刻,他们终于等到了迟来的正义。

但没有人快乐,他们有的父亲去世,有的妻子发疯,有的连个遮风避雨的家都没了……每个人都遭遇了人生中最沉重的打击,都背负着常人难以想象的伤痛。

自由,对他们而言,是多么奢侈而又陌生的东西。

刚刑满释放不久,五人就集体表示拒绝国家赔偿。

这一决定,令许多人大跌眼镜。

要知道,国家赔偿可是一大笔钱,足以让他们过上优渥的生活。

可是,五个人却异口同声地说:"钱,不是我们想要的。"

在他们看来,21年的青春已经无法用金钱来弥补。

他们失去的,是人生中最宝贵的时光,是与亲人相伴的欢乐时光,是本应拥有的幸福生活。

二十多年来,他们饱受狱中非人的折磨,遭受世人异样的目光,背负杀人犯的骂名而活。

这种痛苦,是常人无法体会的。

五个人真正想要的,是还他们一个公道,是追究当年办案人员的责任。

"这么多年,是信念支撑我们走到今天。"周在春说,"为了公平正义,我们已经等了21年,不在乎再多等21年。"

法律的公正,不仅要让罪犯伏法,更要确保无辜之人不受伤害。

这起"安徽涡阳命案",让我们再次直面冤假错案的危害。

它警示我们,司法机关必须以案件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不能屈从于任何外界压力。

在追求法律公正的路上,我们还有太多的路要走。

建立健全司法问责机制,完善错案防范和纠错机制,才能最大限度避免冤案发生。

毕竟,对那些蒙冤者而言,"平反"二字虽迟但到,总好过"沉冤"二字永驻心间。

参考资料

澎湃新闻,安徽涡阳“五周杀人”疑案最后一被告刑满释放,被关近21年

生活报,安徽涡阳“五周杀人案” 20年后改判5人无罪

环球网,“五周冤案”当事人:申诉21年 为追责愿再花21年

无罪之后|安徽涡阳五周案当事人努力重建家庭,奔赴各地打工

济南日报,“无罪变死刑”拷问枉法判决成因

京华时报,浙江冤狱案5名当事者:继续追究当年办案者责任

平安辽宁,重磅:5人含冤21年改判无罪,当年批示副省长已被判死刑

0 阅读:2

柏拉图的诉说

简介:人生如戏,个性演绎,每一笔都是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