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如何做越南研究?

艾里克评论 2023-08-27 07:49:00

要说明的是,以下观点只是个人参加活动的主观感受,不代表任何单位和其他个人,不具有客观参考价值,就图一乐。

去年,广西师范大学越南研究院举办了第一届越南研习营,我为了参加这个活动,写了一篇文章,后来修修改改,也是个人中的第一篇C。深感参加活动增加了不少越南研究的知识,结交了对越研究的大佬和小年轻,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人都非常好,互通有无,相互帮忙。这一点被实践检验为正确,也就值得继续参与和广而告之。

特别像《桃花坞》的那种感觉,就是年度学习+放松的机会。去年跟有几个老油条交流,大家都觉得出来一周,首先是睡得非常好。至于学习上的收获,那更是族繁不及备载。同时,还会去当地的涉越地点去走走看看,了解一下中越关系的历史和现状。既行千里路,也读长卷书,二者相结合。

所以呢,去年参加过的老油条,我,今年又去广西防城港参加了,今年的越南研习营活动。跟其他想参加的老油条相比,他们有的没空,有的回归本行,我等还呆在这领域,而且也有空,所以又来了。

就像《桃花坞》新老坞民的互动一样,第一天第二天总是有些局促的,老坞民就会带动新坞民赶紧融入,新坞民会想要融入,但最开始会以为有些人扎堆而融入不进去,然后马上会发现其实大家是一伙的,只是认识有早有晚。

​怎奈时间还是太快了,相识已久的人话没聊完就到了送行的时间,刚熟悉的人可能话没说几句就要离开了。还有人在离开后才感慨,要是之前多跟XXX和XXX,多聊几句那有多好?

李雪琴说,活着的人离别是第二浪漫的事情。因为重逢的存在,营队结束后,你去到他的城市,她去到你的城市,或者一起在其他会议上重逢,那又有了不少谈资。在下届研习营,经由本人或他人讲出,熟悉感又多了一层。至于很多上一届看不懂的事情,历时一年,下一届也就看懂了。

通过海外华人学者、中国大陆和台湾学者、日本学者的视角以及丰富的研究内容,多维度地呈现了越南的过去、现在、未来,越南的文化、历史和政治,每一个营员的研究领域也能在这儿找到对话的大佬和小年轻。这是非常难得和值得珍惜的。

在学习之外,三三两两聚作一团,年纪大的跟年纪小的分享读研、读博、考公和其他求职方面的建议,年纪小的告诉年纪大的现在00后说的话都是什么意思。有人回忆往昔,有人晚上十一点边吃糖水边交流论文,还有人走到哪儿都在学习越南语,更有人跟各个机构说,你们这个越南语翻错了。

对越研究还是圈子小,别的领域可能需要五六个人才能拉近关系,越南研究圈一般有两个以上直接共同认识的人,光这种熟悉度,就是很多领域不能比的。比较难过的是,一些已经研三的朋友们,大概明年(可能)的第三届活动是见不到了。一些不做对越研究,也就是偶尔跨界的朋友们,未来也再难看到。

说到这里,就想到越南诗人裴文禩在写给中国友人的诗中写到,君横孤棹来,送我万里还。对酒不能饮,放歌泪欲潸。这里的离别之情,正是一个极好的注解。

对越大佬们回忆四五十年前的他们,当年他们是怎么学习和交流的,当年他们的老师们是如何传授和期许的。如今,他们又将这些事情在新一代年轻人身上复制。那三十年后,四十年后,五十年后,又会是如何呢?

0 阅读:42

艾里克评论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