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滥用成语的人

小盼琴声 2024-04-30 03:45:45

我的文学功底其实很糟糕,从小学到大学,语文成绩从来就没满意过,我的作文,老师从来就没当范文在大家面前朗读过。老师对我这样一个史无前例地滥用成语的人没有抱太多或太大的希望。而我固执己见,我行我素,认为文章用上成语,即使滥用、乱用,都会有一种成就感,更是一个文化人的象征。如果在一篇文章里我没有用上五个成语以上的话,我会浑身不自在的。

我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吸收,很多是从成语开始的。一个成语,背后就是一个故事。比如说,棹雪访戴、请君入瓮、指鹿为马、乐不思蜀、顽石点头、投鞭断流……从这里面,我能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虽然我平时看不进那些晦涩拗口的文言文。但是,如果说我还对古文有兴趣的话,那就是从成语开始的。

就因为成语浓缩实用,朗朗上口,所以在我小时候,就已经背下一本小型的成语词典,因为有这点“一技之长”,所以我在亲朋好友中可是出尽了风头,动辄就出口成章,妙语如珠,将对方“治”得心服口服,五体投地。当对方提出要拜我为师的时候,我才意犹未尽地离开。

我曾经很恶作剧地刁难语文老师:“晨钟暮鼓、鲁鱼帝虎、蜀犬吠日是什么意思?”被我问到的老师,都会思考良久,然后耸耸肩,说会回去查一查。当然老师不是万能的,况且这样的成语不常用,太生僻了,一时半会答不上来也是理所当然的事。但我那时无知,总为难倒老师而沾沾自喜。

就是这样一个信手拈来、嬉笑怒骂皆是成语的人,却在考试时经常出差错。我一辈子无法释怀的是那年的高考,里面有道选择题,要求选出下面对成语解释有错误的,我第一眼就挑出了“道听途说”这个成语,当时它的解释是“从道路上听到,在道路上传说”。但我觉得这样的解释有失偏颇,因为我平时习惯把“道听途说”当成贬义词,指人说话没有真凭实据,没想到,聪明反被聪明误,这道题的解释就是采用它的本义,后来我查了《现代汉语词典》才知道的,一模一样的解释。但词典解释的后面还补充了“泛指传闻、没有根据的话”。可惜了,一直以来,我都是用后者的解释,所以才会因为习惯思维而染成错误。

后来我一直为此“耿耿于怀”,并在当年毫不犹豫地买下了整本《现代汉语词典》,决定好好地闭关修炼,做一个天下无双、名副其实的成语大王,要不然,难消当年高考“滑铁卢”之恨。

虽然现在有所长进,但火候不够,离炉火纯青、滚瓜烂熟,还是有一定距离的,估计要成为“成语大王”怕是遥遥无期了。

有时,我在想,语文上的语法跟文学作品上的用词用语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如果用语文中规中矩的标准来衡量文学作品,那这世界几乎没什么伟大的作品可言了,光错别字和语病就可把某些作品打入误人子弟的违禁物品的行列了。

比如说在语文考试上,“就是运气了你” 这句话,如果是一个寻常人说出来的,那这句话是有毛病的,但是它却是大文豪鲁迅先生说出来的(作品《坟》中的其中一句),这句话就正确了,而且“运气”还是形容词作动词用,别开生面,栩栩如生,就像“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红”、“绿”一样富于传神。

说上面这些,无非是为了告诉大家,成语也是可以活学活用的,不必拘泥于形式、墨守成规,完全可以放开手脚,大胆地拿来用。

(码字辛苦,大家要是有兴趣请关注梅畔琴声,感谢点评和点赞,个别配图来自网络)

0 阅读:6

小盼琴声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