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必备:汪曾祺九个系列写作技巧,上百条写作建议

星海月浅浅 2024-10-01 19:22:12

最近看了很多汪曾祺先生的作品,他是我喜欢的作家之一。其代表作有《受戒》《人间草木》《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端午的鸭蛋》等。

汪老的作品,不管是散文还是小说,语言简练而富有诗意,流畅自然,情感真挚,文风幽默。

我很喜欢《受戒》里面的一段话:

“她挎着一篮子荸荠回去了,在柔软的田埂上留了一串脚印。明海看着她的脚印,傻了。五个小小的趾头,脚掌平平的,脚跟细细的,脚弓部分缺了一块。明海身上有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他觉得心里痒痒的。这一串美丽的脚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乱了。”

一段平常的语言,组合起来,却把一种隐晦不明的爱恋,写得如诗如画,感觉很美。

好的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写作方法。汪老的散文集里有很多关于写作和阅读经验的分享,整理好,引用分享给大家。

一、语言是活的

你们年轻的作者,我觉得首先得在语言上下功夫。

语言和内容(思想)是同时存在,不可剥离的。语言不只是载体,是本体。

语言不好,小说必然不好。语言的粗俗就是思想的粗俗,语言的鄙陋就是内容的鄙陋。想得好,才写得好。

写小说就是要把一件平平淡淡的事说得很有情致(世界上哪有许多惊心动魄的事呢)。

要把一件事说得有滋有味,得要慢慢地说,不能着急,这样才能体察人情物理,审词定气,从而提神醒脑,引人入胜。

写小说不比写散文诗,语言不必那样精致。但是好的小说里总要有一点散文诗。

语言的美要看它传递了多少信息,暗示出文字以外的多少东西,平庸的语言一句话只是一句话,艺术的语言一句话说了好多句话。

语言是活的,流动的。

使用语言,譬如揉面。面要揉到了,才软熟,筋道,有劲儿。

写作品好比写字,你不能一句一句去写,而要通篇想想,找到这篇作品的语言基调。

写好每一个句子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处理好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要使句与句,段与段产生“顾盼”。

一个词,一个词;一句,一句;痛痒相关,互相映带,才能姿势横生,气韵生动。

要养成一个习惯,想好一段,自己能够背下来,再写。不要写一句想一句。

语言的独创,不是去杜撰一些“谁也不懂的形容词之类”。好的语言都是平平常常的,人人能懂,并且也可能说得出来的语言——只是他没有说出来。

二、语言的准确性和音乐性

语言的目的是使人一看就明白,一听就记住。

韩愈提出一个语言的标准:“宜”。“宜”就是合适、准确。“宜”的具体标准是“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

语言构造千变万化,其实也很简单:长句子和短语子互相搭配。“声之高下”指语言的声调,语言的音乐性。

准确,就是把你对周围世界、对那个人的观察、感受,找到那个最合适的词儿表达出来。

作家应该随时锻炼自己的语言,写一封信,一个便条,甚至是一个检查,也要力求语言准确合度。

我劝你们写小说的同志,写诗的更不用说了,一定要研究一下中国的四声,而且学习写一点旧诗旧词,要经过这种语言锻炼。

一个写小说的人要懂得四声平仄,要读一点诗词,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语言“俊”一点。

学一点对仗对语言是很有好处的,可以摆脱一般的语法逻辑的捆绑,能够造成语言上的对比和连续。而且能造成语意上较大的跨度。

凡属描写,无论写景写人,都不宜用成语。至于叙述语言,则不妨适当地使用一点成语。

作家最好多懂几种方言。有时为了加强地方色彩,作者不得不刻苦地学习这个地方的话。

中国语言里本来就有许多四字句,不妨说四字句多是中国语言的特点之一。我是主张是当地用一点四字句的。

三、语言的结构、开头、结尾

小说的结构的特点,是:随便。

我认为一篇小说的结构是这篇小说所表现的生活所决定的。生活的样式,就是小说的样式。

写文章、写小说,哪儿起、哪儿顿、哪儿停、哪儿落,都得注意。

小说的开头和结尾要写好。奉劝青年作家,不要轻易下笔,要“慎始”。其次,要“善终”,写好结尾。

开头是定调子,要特别慎重地对待你写的第一句话。

除了开头事先要想好外,还要注意我这篇作品最后落到什么地方、怎么收拾,不能说写完了,写到哪儿算哪儿,那不行。

结尾有两种,一种是“煞尾”,一种是“度尾”。“煞尾”“如骏马收缰,寸步不移”;“度尾”“如画舫笙歌,从远处来,过近处,又向远处去”。

我的习惯是,打好腹稿。

我写京剧剧本,一段唱词,二十来句,我是想得每一句都能背下来,才落笔的。

写小说,要把全篇大体想好,怎样开头,怎样结尾,都想好。

四、小说人物、对话、环境描写

作者要和人物站在一起,对人物采取一个平等的态度。

小说是写人的。写人,有时免不了要给人物画像。对于写小说来说,传神笔写形象更为重要。

鲁迅先生曾说过:有人说,画一个人最好是画他的眼睛。传神,离不开画眼睛。

换一个角度,不是描写她本人,而是间接地,描写看到她的别人的反映,从别人的欣赏、倾慕来反衬出她的美。

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只是知道这些方法,还是写不出好作品的。反之,生活丰富了,对于这些方法,也就容易掌握,容易运用自如。

不过,作为初学写作者,知道这些方法,并且有意识地作一些练习,学习用几句话抓住一个人的神情,描绘若干双眼睛,尝试从别人的反应来写人,是有好处的。

这样可以锻炼自己的艺术感觉,并且这也是积累生活的验方。生活和艺术感是互相渗透,互为影响的。

写对话就应该这样,普普通通,家长里短,有一点人物性格、神态,不能有多少深文大义。——写戏稍稍不同,戏剧的对话有时可以“提高”一点,可以讲一点“字儿话”,大篇大论,讲一点哲理,甚至可以说格言。

不单是对话,就是叙述、描写的语言,也要和所写的人物“靠”。

这个作家的语言虽然要有他自己独特的个性,还应该对他表现的不同的生活、不同的人物采取不同的语言风格。

对每一个作品,跟你所写的人物,跟生活要协调。

一个作品里的叙述语言,不要完全是你那个作家本身的、你的那种特别是带学生腔的语言,你一定要体察那个人物对周围世界的感受,然后你用他对周围世界感觉的语言去写他的感觉。

小说里所描写的景物,不但要是作者眼中所见,而且要是所写的人物的眼中所见。对景物的感受,得是人物的感受。

小说的颜色、声音、形象、气氛,得和所写的人物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就是说小说的每一个字,都渗透了人物。写景,就是写人。

写景、状物都应该抓住特点。写人尤当如此。

五、小说情节

小说的情节和细节,是要有呼应的。

写的时候要往前想几段,往后想几段,不能写这段只想这段。有埋伏,有呼应,这样才能使各段之间互相沟通,成为一体。

一边写一边想,顾前顾后,会写出一些原来没有想到的细节,或使原来想到但不够鲜明的细节鲜明起来。

埋伏和映照是要惨淡经营的,但也不能过分地刻意求之。

埋伏处要能轻轻一笔,若不经意。映照处要顺理成章,水到渠成。要使读者看不出斧凿痕迹,只觉得自自然然,完完整整,如一丛花,如一棵菜。

作者对所写的人、事,总是有个态度,有感情的。但是作者的态度、感情不能跳出故事去单独表现,只能融合在叙述和描写之中,流露于字里行间,这叫做“春秋笔法”。

怎样叙述,都有倾向性。在叙事中抒情,用抒情的笔触叙事。怎样表现倾向性?中国的古话说得好:字里行间。

要使小说语言有更多的暗示性,唯一的办法是尽量少写,能不写的就不写。

小说不宜点题。在一点就破的地方,偏偏不要去点。

小说也要“留白”,不能写得太满。一篇小说要留有余地,留出大量的空白,让读者可以自由地思索、认同、判断、首肯。

虚构要有生活根据,要合乎情理。虚构即是“说谎”,但你要说得圆。

因为参加“飞马奖”的评选,我读了一些长篇小说,一些作品给我一个印象,是:芜杂。

芜杂的原因之一,是材料太多,什么都往里搁,所以这样才“丰富”,结果是拥挤不堪,人物、事件、情景,不能从容展开。

第二是作者竭力要表现哲学意蕴。文学作品主要是写生活。只能由生活到哲学,不能由哲学到生活。

第三,语言不讲究,啰嗦,拖沓。

我希望更多地看到这样的小说: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干干净净。

六、小说思想

小说里最重要的是什么?我以为是思想。

思想就是作家对生活的看法、感受和对生活的思索。有了生活不等于可以写作品,更重要的是对这段生活经过比较长时间的思索,它到底有什么意义。

思想是作者自己的思想,不是别人的思想,不是从哪本经典著作里引伸出来的思想。是作家自己对生活的独特的感受,独特的思索和独特的感悟。

我觉得要形成一个作品,更重要的是对你所接触的那段生活经过长期的思索。

理解不会一次完成,要经过反复多次的思索,一次比一次更深入的思索。

主题就好像是风筝的脑线,作品就是风筝。没有脑线,风筝放不上去,脑线剪断,风筝就不知飞到哪去了。

跟思想主题有关系的,就是作家的使命感、社会责任感,或者作品的社会功能。没有社会功能,他的小说能激发什么?

一个作品如果使人觉得活着还是比较有意义的,人还是很美、很富于诗意的,能够使人产生一种健康向上的力量,它的影响就是积极的。

应允许主题的复杂性、丰富性、多层次性,或者说主题可以有它的模糊性、相对的不确定性,甚至还有相对的未完成性。

实际上决定一时风尚的是买主。画家的风格不能脱离欣赏者的趣味太远。小说也是这样。

一个作家的风格总得走在时尚前面一点,他的风格才有可能转而成为时尚。追随时尚的作家,就会为时尚所抛弃。

七、散文化小说

散文化的小说一般不写重大题材。他们所关注的往往是小事,生活的一角落,一片段。许多严酷的现实,经过散文化的处理,就会失去原有的硬度。

散文化的小说,不过分地刻画人物。

散文化小说的人物不具有雕塑性。

散文化小说的人像要求神似。轻轻几笔,神完气足。

散文化小说的最明显的外部特征是结构松散。

有一些散文化的小说所写的常常只是一种意境。

散文化小说往往都有点怀旧的调子,甚至有点隐逸的意味。

散文化小说的作者十分潜心于语言。他们深知,除了语言,小说就不存在。他们希望自己的语言雅致、精确、平易。

八、阅读建议

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语言的后面都有文化的积淀。

语言文化的来源,一个是中国的古典作品,还有一个是民间文化,民歌、民间故事,特别是民歌。

一个作家的语言表现了作家的全部文化素养。作家应该多读书。

有些青年作家不大愿意读中国的古典作品,我说句不大恭敬的话,他的作品为什么语言不好,就是他的作品后面文化积淀太少,几乎就是普通的大白话,作家不读书是不行的。

我要劝告青年作者,趁现在年轻,多背几篇古文,背几首诗词,熟读一些现代作家的作品。

初学写作的同志,不要只看当代作家的作品,只看翻译的作品,一定要看看我们自己的古典作品,古典散文,古典诗词,包括散曲,而且自己锻炼写一写,丰富我们中国人的特有的语感。

一个写小说的人得训练自己的“语感”。要辨别得出,什么语言是无味的。

九、关于作家

一个作家和普通人的不同,无非是看得更深一点,想得更多一点。

一个作家要养成一种习惯,时时观察生活,并把自己的印象用清晰的、明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作家对生活要充满兴趣,这种兴趣得从小培养。

语言要随时随地的学习。一个作家应该对语言充满兴趣。到处去听听,到处去看看,看看有什么好语言。

一个人的风格是和他的气质有关系的。

你们比较年轻的同志,要认识自己的气质,违反自己的气质写另外一种风格的语言,那是很痛苦的事情。

你这个气质的形成,当然有各种因素,但是与你所接近的,你所喜爱、所读的哪一路作家的作品很有关系。

读与自己气质比较接近的作家的作品,文学史家应该全面完整,评论家可以有偏爱,但不可过度。

一个作家要形成自己的风格,一方面要博览,另一方面要有偏爱,拥有自己所喜爱的作家。

一个人也不能老是一种风格,只有一种风格。风格,往往是因为所写的题材不同而有差异。或庄、或谐;或比较抒情,或尖刻冷峻。但是又看得出还是一个人的手笔。

一个作家形成自己的风格大体要经过三个阶:一、模仿;二、摆脱;三、自成一家。

如果你想学习一个作家的风格,最好不要直接学习他本人,还是学习他所师承的前辈。你要认老师,还得先见见太老师。一祖三宗,渊源有自。这样才不至流于画猫画虎,邯郸学步。

韵脚对民歌的歌手来说,不是镣铐,而是翅膀。我觉得不熟悉民歌的作家不是好作家。

我写作,强调真实,大都有亲身感受,我不能靠材料写作。

第一,不要“学”任何人。第二,不要学我。我希望青年作家在起步的时候,写得新一点,怪一点,朦胧一点,荒诞一点,狂妄一点,不要过早地归于平淡。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