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十年前,中国首次引入俄制“基洛”877型潜艇,标志着中俄军事合作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潜艇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最终转型为国防教育平台。如今,位于湛江的“基洛”877型潜艇,与天津的“基辅”号航母一样,成为展示军事力量的重要象征。尽管中国海军已经更换为更先进的“基洛”636型潜艇,仍有十艘在服役中,预计将持续至2030年左右。
1982年,第一艘“基洛”877型潜艇交付给了苏联海军。这款潜艇以其强大的火力和相对较低的噪音而闻名,成为苏联潜艇设计的典范。苏联解体前,“基洛”877型潜艇已经被印度等国引进,尽管数量有限。随着俄罗斯的崛起,它开始根据用户需求对“基洛”潜艇进行改进,并大量出口到中国、印度、越南和阿尔及利亚等国。这些国家也普遍装备了俄制苏-30战机,形成了俄罗斯军事装备的一个出口模式。俄罗斯海军基于出口越南的“基洛”636MV,发展了自用的“基洛”636.3型,累计采购了12艘。
中国在引进12艘“基洛”潜艇后,利用其先进技术,为国产039潜艇的研发提供了技术支持。这与空军从苏-30MKK战机中吸取设计灵感的过程类似。尽管如此,中国海军在引进俄制“拉达”潜艇方面并不顺利。双方虽然签订了采购框架协议,但最终并未实现。与此同时,“拉达”级潜艇在研发和测试方面遭遇重重困难。自1997年开工以来,“拉达”级只有两艘下水,但都未能正式服役,显示出俄罗斯在常规潜艇领域的技术滞后。
在全球潜艇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中国、韩国和日本等国在AIP(不依赖大气推进系统)潜艇领域取得了显著进步。中国不仅实现了技术突破,还在2018年与巴基斯坦签署了出口8艘搭载AIP系统的S-20P潜艇的协议。相比之下,俄罗斯的“基洛”636.3型潜艇虽然在俄乌战争中表现出色,但其性能已逐渐落后于时代。
俄罗斯海军曾计划为“拉达”级潜艇加装AIP系统,甚至开始研发下一代“卡琳娜”级潜艇,但这些计划的实施仍然充满不确定性。在国防技术领域,俄罗斯核潜艇的发展势头远强于常规潜艇。这种发展不平衡的现象,部分原因在于俄罗斯早期更侧重于核潜艇的研发和建造。
总的来说,中国海军在引进“基洛”877型和“拉达”级潜艇的过程中,经历了从依赖引进到自主研发的转变。这一转变不仅反映了中国在海军装备方面的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也揭示了俄罗斯在常规潜艇领域的逐渐衰退。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国产潜艇的性能和战略价值将更加显著,而俄罗斯的常规潜艇工业可能面临更多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