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两路”精神是这样铸就的!

寻宝娱 2024-11-02 10:43:24

70年前,我们的父辈在环境恶劣、条件艰苦的雪域高原修通了一条被世人称之为“人间奇迹”的川藏公路。

70年后,我们缅怀先辈修筑千里川藏路献出的热血、青春和生命,心情难以平静。

我是18军筑路部队的后代。我父亲杨军,是原18军进藏先遣部队154团政委,1953年担任川藏公路西线修路指挥部第一政委。1953年,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广大藏族同胞热切的期盼下,川藏公路西线筑路指挥部全面开展了各项工作。

指挥部领导班子:

指挥长 苏桐卿(155团团长)

第一政委杨军(西藏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

副指挥长 吞巴-堪穷(西藏噶厦政府四品官)

政委李传恩(155团政委)、乔学亭(155团政委)

指挥部驻地:

太昭(现工布江达县江达区)

下辖施工单位:

155团、军区直属炮兵营、康藏公路第一施工局。西线公程划为三个工段。每个工段除建制部队外,还配有若干民工班,由一两个部队战士担任“觉本”(班长),带领几十个藏族民工。当时各施工段总共有来自西藏48个宗的近万名藏族“差民”。

一、在艰苦的施工中,西线筑路战士第一次提出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口号。在我的记忆中,父亲母亲一谈起在西藏的经历,总是要提“太昭”修路的事。父亲常说,那真是不容易。部队太艰苦,我们的战士太顽强了。川藏公路西线,从拉萨河南岸到林芝的巴河桥,全长323公里。施工区域里,地质条件复杂,自然灾害频发。在这里修路,不仅面临恶劣的自然环境,还要应对极端困难的施工条件:缺乏工具,没有施工经验,工程效率很低。在海拔5千多米的米拉山,战士们常常要顶着6_7级大风,冒着大雪、飞石施工。晚上睡觉,有时连帐篷也被大风吹跑了。在这里,高寒缺氧,不少战士高山反应严重,甚至有人一头倒下去再也没有站起来。在有名的皮康崖险段,部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施工点上,头顶上是几十米高的悬崖陡壁,脚底下是汹涌澎湃的尼洋河。一脚踩空,人就不见了踪影。在这种难以想象的艰险环境中,筑路战士仍然保持着高昂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他们采来五色石头,在施工附近的山坡上镶嵌出了“以苦为荣,以苦为乐”,“长期建藏、边疆为家”的大幅标语,激励斗志,表达决心。看到解放军要在这里修路,当地一个小头人扬言,牦牛也上不去皮康崖。在皮康崖修出路来,除非是神仙。负责该段施工的155团二连官兵豪迈的说,我们不是神仙,但我们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决心,一定要在这里把公路修出来。他们攀上绝壁,用几十米长的绳子吊着身体悬空打眼放炮,开出一条刚刚能站住脚的小道,艰难的、顽强的施工。经过连续两个月的奋战,终于在这悬崖峭壁上修出了一条公路。当时在场的团领导激动的说“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二连总结的好。我们部队就是要发扬这种精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体现了人民军队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和甘于奉献的伟大精神,一是人民解放军攻艰克难、勇往至胜的强大动力。

二、军民团结、民族团结,是西线筑路工程取得全面胜利的重要保证,进而也是推动西藏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进步的成功法宝。西线筑路工程,动员了近万名藏族民工。这在川藏公路修建的过程中是一件大事。如何团结组织这些对我党我军曾有疑虑、对修筑川藏公路毫不了解、对施工技术一窍不通的藏族同胞投入到这项艰苦的工作之中,逐步引导他们成为筑路工程中的生力军,成了摆在西线指挥部各级干和战士面前的一道难题。我父亲曾回忆说,很难啊!开始民工们不愿也不敢接近我们,干起活来就是应付差事,出工不出力。指挥部号召部队干部战士,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真心实意的热爱藏族民工。对他们,生活上要关心帮助、技术上要耐心传授、劳动报酬上要及时兑现。那段时间,我父亲和其他领导同志一个工棚一个工棚去看望民工,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宣讲修通川藏公路对藏族老百姓的好处、介绍解放军进军西藏建设西藏的目的意义,逐步在藏族民工中引起了积极的反响我们的战士,更是通过自己实实在在的行动,关爱影响着广大民工。在工棚里,他们抢着为民工送柴烧水、在工地上,他们手把手的给民工教技术、传经验。遇到重活险活,他们总是冲到民工前面。战士华振和是带领40多个民工的金珠玛米“觉本”(班长)。他第一次走进民工班的时候,一位50多岁的民工扎西次仁在工棚里。华振和看着这位和他父亲一般年龄的老人,心里一下产生了许多亲情。他对扎西次仁特别好,经常帮他烧茶做饭,干这干那。一天,华振和看见扎西阿爸挖土时,脚一踏上铁锹就皱眉头,他过去一看,原来扎西次仁的鞋底破了,他马上脱下自己的鞋要给老人穿上,老人说,“你是本布啦(长官),没鞋怎么行,再说,鞋破的也不是我一个人呀。华振和一了解,全班有3个人的鞋破了,他立刻跑回连队,用连里的牛皮为民工缝了3双牛皮鞋。扎西阿爸穿上鞋,把金珠玛米觉本拉到一边,流着泪,用手势比划说,他只有一个儿子,叫索朗,是他唯一的靠山,他在家也经常没有鞋穿,可索朗也没有给他做过一双鞋。解放军真比儿子还要亲。后来这个班的民工唱出了这样一首歌:

筐子破了柳条编,鞋子破了“觉本"连;

解放军呀解放军,都有菩萨一样的心。当初,来自各地的民工都抱着替“官家”支差的心态,准备自带口粮参加修路,没想到在工地上干活还有工资。指挥部规定,每个出工民工每天两块大洋。一个月下来,搞得好的民工甚至能得到80块大洋。这些民工哪见过这么多钱呀,一开始有人还不敢要。后来,经过我们的战士做工作,民工们才知道这是他们应该得到的劳动报酬。藏族民工从此才真正享受到做为一个人的尊严。就是这种真情真爱,感动了广大藏族民工,赢得了他们对共产党、解放军的信赖和拥护。他们把修筑公路当作自己的事情,激发起了干劲,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为康藏公路西线工程胜利完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我父亲在回顾西线筑路的经历时,很动情的说,西线筑路在组织动员藏族民工的过程中有不少特点值得总结,这为加强军民团结、民族团结积累了宝贵的工作经验。

三、政治上的认同,是加强军民团结、民族团结的重要条件,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基石。在西线筑路的共同奋斗中,藏族民工和解放军战士朝夕相处、亲密交流,逐步在思想上甚至在很多政治认识上产生了共鸣。指挥部因势利导,积极调动民工在工作中的政治责任感和政治荣誉感,即时为做出成绩的藏族民工甚至带队头人评功摆好。在施工的各个阶段,我父亲专门组织宣传干部制作立功证书和红旗荣誉证书,奖励有功人员。通过广泛的评功评奖,1953年立功受奖的宗级单位14个、民工班97个、民工个人855人;1954年立功受奖的宗级单位13个、民工班103个、民工个人1176人。这一年还有25个带队头人也受到了奖励。这些评奖活动,使当时仍为农奴的藏族筑路民工真切的体会到翻身的喜悦,感受到了做人的尊严和价值。更重要的是,通过提高藏族民工的政治荣誉感,强化了藏族同胞对我们党、对祖国大家庭的政治认同。当时工地上流传着民工的一首歌:红旗轻,大洋重,红旗比大洋更光荣!

四、“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是为西藏和平解放和修筑两路付出鲜血和生命的老前辈给我们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新的历史时期,更值得发扬光大、代代相传。1954年年底,西线筑路工程胜利完工,川藏公路东西两支筑路大军在巴河桥会师,康藏公路就此全线贯通。历经四年的艰苦奋斗,川藏公路胜利建成通车。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胜利,是民族团结的伟大胜利。在纪念“两路”通车70周年的特殊日子里,我们缅怀筑路先辈、致敬筑路英雄。他们用“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用“民族团结,军民一家”的大爱情怀在雪域大地上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历经70年岁月淬炼,已成为我党我军精神图谱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国人民在新时期强国路上不畏艰难、奋发图强的力量源泉。今天,在建设幸福美好新西藏,完成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世纪之战中,“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必将为新一代“筑路人”奋勇前行注入强大动力。“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永放光芒!

0 阅读:0

寻宝娱

简介:爱美女爱帅哥 爱追剧爱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