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经典宋诗,短短28字,道出了人生易逝、好景难留,清冷又落寞

三更撷萃 2023-04-15 13:43:32

宋代诗人姜夔,字尧章,号白石生、白石道人。他是饶州府鄱阳人,却与杭州有缘,一生中多次到过杭州。

淳熙十四、十五年(1187—1188年)间,姜夔还客居杭州,游山水、观花草,多有咏赋。

姜夔幼年就在父亲的教育下学习,擅长诗词,熟谙音乐。由于受到父辈文墨交往的感染和城市歌舞的熏陶,对他的爱好和学识长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姜夔少年时丧父,曾随姐姐生活。经亲友介绍,姜夔就学于诗词名流千岩老人萧德藻,得到萧德藻的赏识,并娶萧的侄女为妻。姜夔为人清高,与功名无涉,一生困顿,终身为布衣。他以诗词、音乐和书法与人交往,借此谋取生计。

从青年时期起,姜夔就广为交游,往返于江淮湖杭,结识了范成大、杨万里、辛弃疾等一些宿儒名士,丰富了学识,诗词、音乐和书法的创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庆元三年(1197年),姜夔迁居临安。

庆元六年(1200年),姜夔在友人张鉴的帮助下,寓居靠近西湖的钱塘门水磨头石函桥,这里离林和靖隐居的孤山不远。

(林和靖,即林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就出自他之手。)

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范成大,曾在都城临安为官,官至参知政事,他与姜夔是朋友,就把善于唱歌的小红送给姜夔为妻。

姜夔曾写下一首《过垂虹》,描写了此事的快活情景:

自作新词韵最娇, 小红低唱我吹箫。

曲终过尽松陵路, 回首烟波十四桥。

这首诗,仿佛是姜夔一生漂泊江湖、寄人篱下生活的缩影,他的作品,散发出清冷落寞的气韵和自然婉约的品格。

大意:

我自己新近写作的歌词,它的押韵听起来竟是如此风情摇曳!小红压低了嗓子曼声唱着;我呢,吹一管洞箫,为她伴奏。

一曲唱完,长长的松陵路也正好走到了尽头。我回过头去,只见那十四座桥,正脉脉含情地横在烟光波影之中。

读到此诗后面两句,很自然地就使人想起“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那传诵人口的唐人佳句。

它们之间,无疑有着某种汲取借鉴的关系。

但如果细加品味,两者的风调情致又迥乎不同:

唐诗《湘灵鼓瑟》——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它给人的是清新淡远的情调、广袤邈远的境界;而此诗则是缠绵迷惘的情调、浓至蕴藉的境界。

前者表现的是诗人对神话人物与大自然的可望而不可即的隔阂感;

后者表现的是对人生易逝、好景难留的强烈的依恋意识,自然环境与诗人的心境浑融一体。

学习前人而不被前人束缚,是江西派诗法的无上境界,姜氏可谓深得此中三昧。

结语:

这段往事,给姜夔这个落魄文人的晦暗人生点燃了一盏烛影摇红的明灯,添了一段红袖添香的美好。

虽然,对于他来说,这样的机会太少,这样的幸福时光太短。

但是,这是姜夔一生的得意之笔,以一首诗便赢得了红颜佳人的携手同归,便赢得了男奏女唱的和美,便成为代代文人用来香口暖心的往事。

这段佳话与这首妙诗起源于南宋两个著名文人的一次著名的约会。

今天,有很多反反复复叙述古代宫帏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却无人问津这一段千秋佳话,这是当今文化的悲剧。

你等文豪如泉下有知,也当笑我们今人的浅薄和庸俗。

0 阅读:47

三更撷萃

简介:没事的时候,就爱写写见闻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