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第三十讲:陈蕃用生命去反抗宦官专权所以名传千古

嘤兀 2024-01-18 10:21:31

知道了陈蕃这个故事,才能知道徐孺下陈蕃之榻的典故,多么令人神往。

我们将从宦官时代、党锢之祸和华夏气节等三方面聊一聊。

1、宦官时代

陈蕃的主要活动在东汉桓帝时期。

东汉一共12位皇帝,其中9位皇帝都是幼年即位的,而且多是短命。能活过34岁的,只有光武帝、明帝、桓帝和献帝四位皇帝。

长期的皇权空档期,就造成了一个问题:皇权由谁暂时管控?

通过春秋战国、西汉等历史经验,皇权可以暂时交到太后手中,但是为了避免出现第二个吕雉,并且不直接面对朝臣,可以让太后的兄弟协助治理国家,一般都会被任命为大将军——秦国在很长时间都是这种状态,而且秦国是一个成功的案例。这就是外戚干政。

为了制衡外戚,一般皇帝都会培养宦官,宦官的权势完全依附于皇帝,也就是说没有实权,对皇权的威胁性远小于朝臣和外戚。

东汉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权力在外戚和宦官之间切换。

桓帝就是在外戚干政的情况下上台的。

他之所以能够上台,就是因为汉质帝说当时的外戚大将军梁冀专横跋扈,被其毒杀。

桓帝亲政后,小心翼翼,要杀掉专权二十多年的外戚梁冀。

当时朝野上下几乎都是梁冀的人,朝堂上的人用不上。

梁冀又是外戚,外戚也用不上。

汉桓帝只用了五位宦官发动政变,击杀梁冀,开始宦官专权时代,这就是汉桓帝“亲小人”,重用宦官的重要原因。

2、党锢之祸

在宦官时代,宦官们任用私人,败坏朝政,为祸乡里。

他们在大赦天下之前犯罪,想靠着大赦天下逃脱惩罚,但是刚正不阿的官员们不畏权贵,在大赦之后仍按律处置了他们。

宦官们大惊大怒,组团向桓帝告状,桓帝听信一面之词,重重处罚了这些官员,第一次党锢之祸爆发。

太尉陈蕃,司空刘茂一同进谏,见桓帝不悦,后来陈蕃单独上书,为被罚的官员辩解,并要清除宦官乱政的不正之风。

当时的陈蕃位列三公,一身浩然正气,颇有名望,宦官们不敢加害,但对其他人大肆报复。

成瑨刘质等最终在狱中被害,岑晊、张牧等人逃亡得免。

此时朝野上下、民间百姓都站在陈蕃等士人一边,指责宦官乱政,为非作歹,排斥忠良。

这时候河南尹李膺,在大赦后处死了蓄意在赦前杀人的宦官党羽张成之子,士人、宦官间的矛盾在此爆发。

桓帝大怒,诏告天下,逮捕并审理党人。

诏书来到陈蕃这里,他大不同意,拒绝平署诏书,以致诏书无法颁布。

桓帝更怒了。

梁冀乱政的时候看不到你们,手中无权的宦官们出头了,你们都露出来了。

这就是汉桓帝“远贤臣”的重要原因。

于是绕过司法程序,直接下令让宦官负责的北寺狱审理此案。宦官有恃无恐,愈发猖狂,抓捕了许多“天下名士”,并有多人慷慨赴义。

陈蕃心急如焚,再度上书桓帝,陈述利害关系,却被免去太尉一职。

直到国丈窦武上书求情,狱中官员故意供出宦官子弟,宦官们怕牵扯到自己,于是纷纷向桓帝进言,说要大赦天下了。

借着这次大赦,第一次党锢之祸才结束。

第二年,汉灵帝即位,陈蕃、窦武等士人再度掌权,认为宦官不应干政,要诛灭宦官。没想到事情泄露,陈蕃、窦武反被宦官杀害。

这是第二次党锢之祸。

此次党锢之祸时间很长,故事很多:

从168年汉灵帝即位到189年汉灵帝驾崩,李膺、杜密、翟超、刘儒、荀翌、范滂、虞放等百余名名士被宦官下狱处死。

天下在宦官的破坏中,走到了“黄巾起义”,汉灵帝怕党人与黄巾一同作乱,大赦天下。外戚和朝廷官员要整顿宫内,结果大将军何进被十常侍杀害,董卓入京,第二次党锢之争才结束。

王允巧用连环计,让吕布杀死董卓之后,才为陈蕃等人平反。

以陈蕃为首的朝廷大臣为了反对宦官专权,以身殉道者数以千计。

3、中华气节

这份气节,其实在东汉初年,就已经有了端倪。

东汉第二位皇帝汉明帝和第三位皇帝汉章帝,励精图治,推行德政。在其统治之下,政令清明,经济复苏。

他们大兴学校,以儒术治国,引入佛教,以致风俗淳厚,天下太平。这也塑造了华夏民族独立人格和高尚气节。

诸如徐孺这种甘于平淡,特立独行的人。

又如陈蕃这种重节轻死,以身报国之士,不绝于书。

特别是在党锢之乱中,富有独立人格和殉道精神的知识分子数以千计。

要知道那时候的歌谣,对汉桓帝的讽刺,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而陈蕃如此之气节,在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没有大书而特书,却用了一个“徐孺下陈蕃之榻”的典故,既说明了豫章故郡的人杰地灵,又说明了洪都新府的气节传承。

但是只有了解了陈蕃的基本生平之后才知道,一个波澜壮阔、以死明志的人物背后,还有谈笑风生中,徐孺下陈蕃之榻的典故。

那么悠然,那么淡雅,那么令人神往!

关注我,一起探寻文化之美。

(图片选自网络,侵删)

1 阅读: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