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被马克思称赞的英雄

常年收高粱的苏昊 2024-01-25 15:35:55

读过九年义务教育的,都知道“虎门销烟”的故事和林则徐的英雄之名。

在当时就连外国人都称林则徐为“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称赞他的勇气,他的智慧,以及他为国家和人民做出的贡献。

01

科举之路

林则徐,出生于一个草根家庭,家中子女众多,生活拮据。他的父亲依靠私塾教书勉强维持家庭生计,而母亲则依靠女红手工赚取微薄的收入,以补贴家用。

在这种贫困的环境下,林则徐深知只有通过刻苦读书,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然而,在科举考试中,林则徐并未一帆风顺,多次未能通过会试。面对困境,年轻的林则徐选择成为师爷,以此谋生。

对于一个怀有“经国济民”抱负的年轻人来说,这样的选择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但英雄并非生来就是英雄,他们也有自己的苦恼和无奈。

尽管未能通过科举考试,但林则徐的学习之路并未终止。他意识到,仅仅依靠课堂上的死记硬背无法成就大才。

在社会实践中,他深入调查民间疾苦,了解社会风气,对兵、刑、工、礼等方面的知识有了更为切实的掌握。

在负责商贩洋船来往工作时,林则徐深刻认识到鸦片问题的严重性,并熟悉了烟贩们的惯用伎俩。

这些经历为他日后成为封疆大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他成功推行禁烟政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02

虎门销烟和鸦片战争

林则徐在历史上最为人称道的是他对于鸦片贸易的坚决抵制。当时,鸦片对中国的社会与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使得国家财政面临困境,社会问题日益严重。

林则徐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危机的存在,提出了禁止鸦片的主张,并颁布了著名的《海禁令》。

他亲自领导了禁烟行动,严厉打击了鸦片的走私活动,甚至不惜牺牲个人的利益。在道光十八年,即1838年4月22日,林则徐在虎门成功地完成了壮丽的销烟行动。

虽然我们现在回顾历史,认为销烟是完全正确的举措,但在当时,朝野上下对林则徐的行为却充满了争议和质疑。

在鸦片战争前,林则徐曾认为武力对抗是可行的,但实际上,他未能充分了解敌人的实力。

战争爆发后,林则徐意识到英军的海军实力强大,广东水师无法与之抗衡。英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战术素养高。

林则徐认为,尽管英军火枪配备刺刀,但在近战中相比长矛仍显短小,正常情况下应能在近距离肉搏中占据优势。

但在战争中,英军却主动采取近战肉搏作为战术手段。当陆军进攻受阻时,英军敢于近距离搏斗,而清军则往往选择逃跑,不愿冒险近战肉搏。

随着战事的演进,林则徐深刻体会到了英军的强大军事实力,最终,林则徐成了给道光帝的替罪羊,被贬官伊犁,效力赎罪。

03

生涯晚期

然而,他并未因此而气馁,反而在被贬官至伊犁后,积极投身于地方建设,致力于兴修水利和垦荒屯田,为当地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敏锐地感受到了沙俄的侵略威胁,因此建议将屯兵改为操防,实现兵农合一,以加强边防力量。

三年后,林则徐得到重新启用。直至道光二十九年,六十五岁的林则徐选择告老还乡。在途经长沙时,他遇到了一位青年才俊。

林则徐认为这位青年具有巨大的潜力,便将自己在新疆考察的成果悉数传授给他。在临终前,他特别嘱咐次子向咸丰皇帝举荐这位青年,以造福国家。

三十年后,这位青年已成为威震一方的大将,他毅然抬棺出疆,成功收复伊犁。他就是左宗棠。

这也充分证明,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屹立不倒,正是依靠一代代杰出人才的传承与努力。

对于这些英雄人物的历史功过,无需当时的世人妄加评议,历史早已给予他们至高无上的荣誉。

04

结语

虎门销烟精神,即林则徐展现出的坚毅与决绝,正是东莞城市精神的基石。这种精神在东莞得以传承,彰显于抗日战争时期,东莞成为抗日根据地,勇敢地抗击敌寇。

在改革开放时期,东莞勇立潮头,成为"改开"的前沿阵地,成为世界瞩目的"制造之都"。时至今日,虎门销烟精神在东莞依然熠熠生辉,展现出历久弥新的魅力。

正如林公的信条:"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这种为国家民族大业奋不顾身的精神,不仅为林公与东莞所共有,也是古今无数仁人志士的坚定信念。

这种精神是东莞永恒的灵魂,指引着这座城市不断前行,书写更加辉煌的未来。

文中部分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2 阅读: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