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史列表:蒙古灭金后北方人口从5353万减少至500万

生远评军事 2023-01-14 09:51:03

中国人口史列表:

一、战国时期(前453至前221年)中国人口。

1.战国中期,周显王三十二年(前337年)约为2500万至3000万人。

2.战国末期,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约为3000万至3500万人。

二、秦朝时期(前221至前207年)中国人口。

秦朝末年,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约为3000万人。

三、西汉时期(前202至8年)中国人口。

西汉人口密度图:西汉人口绝大多数分布于长城以南、函谷关以东以及长江以北的原关东六国区域,西汉时期刘氏诸侯王的封地也大多是位于这个区域,广大的长江以南地区几乎荒无人烟,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北方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乃是整个中国的人口与经济中心。

西汉人口密度图:主要分布于原关东六国地区

1.西汉初年,汉高祖元年(前202年)约为1500万至1800万人(西汉人口低谷)。

2.西汉中期,汉武帝统治初期,汉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年)约为3600万人。

3.西汉中期,汉武帝统治末期,汉武帝征和二年(前91年)约为3200万人。

4.西汉后期,昭宣中兴时期,汉宣帝地节三年(前67年)约为4000万人。

5.西汉末年,汉平帝元始二年(2年),有1223万户、5959万人(西汉人口巅峰)。

西汉极盛时期(前60年)疆域图

注:西汉时期的人口发展趋势呈“N”字形,从汉高祖时期至汉武帝统治初期都是稳步提升状态,在汉武帝统治中期大幅下降,至汉武帝统治末期又稳步提升直至西汉末年。西汉人口峰值出现于汉平帝元始二年(2年)左右,达到了5959万,但今人估计西汉时期人口巅峰超过6500万人。随后的新莽王朝由于天灾人祸不断故而没有人口统计数据,但总体发展趋势应为逐步下降。

四、东汉时期(25年至220年)中国人口。

东汉人口密度图:除江淮地区人口略有增长外几乎一切与西汉无异,人口与经济中心仍位于北方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南方地区的人民大多分布于四川盆地与洞庭湖、鄱阳湖两平原地区。

东汉人口密度图:江淮地区人口略有增长

1.东汉初年,光武帝统治初期,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约为2800万人。

2.东汉前期,光武帝统治末期,汉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57年)有427万户、2100万人。

3.东汉前期,汉明帝永平十八年(75年)有586万户、3412万人。

4.东汉前期,汉章帝章和二年(88年)有745万户、4335万人。

5.东汉中期,汉和帝元兴元年(105年)有923万户、5325万人。

6.东汉中期,汉安帝延光四年(125年)有964万户、4869万人。

7.东汉中期,汉顺帝永和三年(138年)有1078万户、5386万人。

8.东汉中期,汉质帝本初元年(146年)有934万户、4756万人。

9.东汉后期,汉桓帝永寿三年(157年)有1067万户、5648万人(东汉人口巅峰)。

10.东汉后期,汉灵帝光和七年(184年)约1100万户、5500万人。

11.东汉末年,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17年)约300万户、1500万人(东汉人口低谷)。

东汉极盛时期(140年)疆域图

注:东汉时期的人口巅峰出现于东汉后期的汉桓帝永寿三年(157年)左右,为5648万人,但今人估计东汉时期人口巅峰超过6500万人;东汉时期的人口低谷则出现在东汉末年的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17年)前后,由于东汉末年以来的连年战乱,至东汉王朝即将灭亡时人口已仅剩约1500万人,相比人口巅峰时的5648万人减少了约4000万人。

五、三国时期(220年至280年)中国人口。

三国时期人口密度图:总体来说与两汉时期的人口分布无异,唯一的区别可能就是自汉末以来的长期战乱导致了中国各地(州)人口数量与密度的急剧下降。

三国时期人口密度图:分布地域基本不变但密度下降许多

1.曹魏王朝(220年至265年)辖境内人口:魏元帝景元四年(263年)灭蜀之前有66万户、443万人,灭蜀之后有94万户、537万人。

2.孙吴王朝(229年至280年)辖境内人口:吴大帝赤乌五年(242年)有约52万户、240万人,吴后主天纪四年(280年)有约52万户、256万人(其中户籍平民为230万人,不入户籍的官吏与将士为26万人)。

3.蜀汉王朝(221年至263年)辖境内人口:蜀汉昭烈帝章武元年(221年)有约20万户、90万人,蜀汉后主炎兴元年(263年)有28万户、108万人(其中户籍平民为94万人,不入户籍的官吏与将士为14万人)。

三国对峙末年(262年)疆域图

注:三国时期仅统计纳税的户口与人数,今人估计三国时期人口为1600万至2000万,其中三国对峙结束的魏元帝景元四年(263年)据统计纳税人口为820万人。

六、两晋时期(265年至420年)中国人口。

1.西晋初年,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有245万户、1616万人。

2.西晋初年,晋武帝太康三年(282年)有377万户、约2262万人。

3.西晋中期,晋武帝太熙元年(290年)约为4000万人。

4.东晋初年,晋元帝建武元年(317年)东晋有540万人、汉赵有约700万人,加上成汉、前凉等国的人口,全中国合计约为1200万至1500万人。

5.东晋中期,晋废帝太和五年(370年)前燕有245万户、998万人,加上东晋、前秦等国的人口,全中国约为1500至2000万人。

晋朝极盛时期(281年)疆域图

注:两晋时期的人口巅峰应出现于晋武帝太熙元年(290年),今人估计为约4000万人,晋武帝统一天下带来的难得和平局面以及实行的与民休息政策大大刺激了人口的增长;两晋时期的人口低谷则可能出现于西晋末东晋初(313年至329)这数十年间,人口数或不足千万。

七、南北朝时期(420年至589年)。

1.南朝时期(420年至589年)辖境内人口:

(1)刘宋时期,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年)有90万户、517万人(隐匿人口较多,不真实)。

(2)萧梁时期,梁武帝大同五年(539年)有约1100万人。

(3)萧梁时期,梁武帝太清二年(548年)有200万户、约1200万人(南朝人口巅峰)。

(4)萧梁时期,梁元帝承圣元年(552年)约120万人(南朝人口低谷)。

(5)陈朝时期,陈宣帝太建八年(576年)约60万户、240万人。

2.北朝时期(439年至581年)辖境内人口:

(1)北魏时期,北魏孝明帝神龟三年(520年)约500万户、3000万人。

(2)北魏时期,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534年)有337万户、约1700万人。

(3)北周北齐对峙时期,北齐幼主承光元年(577年)北齐有303万户、2000万人,北周人口数应不少于500万,此时北方总人口超过2500万人。

(4)北周时期,北周静帝大定元年(581年)有359万户、900万人(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后的人口数据,为隐匿人口造成,不可信,在之后隋朝初年的人口排查查出了约3倍的隐藏人口,实际应为690万户、约3450万人)。

南北朝时期(约439年)北魏刘宋对峙图

注:南朝时期的人口巅峰与低谷均出现在萧梁时期,一个是梁武帝太清二年(548年)的约1200万人,另一个则是在经历了三年“侯景之乱”的梁元帝承圣元年(552年)的约120万人,相比之下,南朝损失了9/10的人口,仅剩1/10的人口,比之后“安史之乱”造成的危害性更为猛烈;北朝时期的人口巅峰约出现在北魏孝明帝神龟三年(520年)前后,为约3000万人,人口低谷则应出现于北魏末年至东西魏对峙初期这段时间内,估计人口少于1500万人。中国在530至540年的这10年的人口综合萧梁与北魏的人口数据可以推算出为2500万至2800万之间。

八、隋朝时期(581年至618年)中国人口。

1.隋朝初年,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有690万户、约3450万人。

2.隋朝中期,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有约870万户、4450万人。

3.隋朝后期,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有890万户、4601万人。

隋朝极盛时期(约590年)疆域图

注:隋朝的人口发展趋势呈现倒“U ”型,约在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左右人口增长达到顶峰,为4600万左右,随后便不断下降,至隋末天下已不足1000万人。

九、唐朝时期(618年至907年)中国人口。

唐朝人口密度图:唐朝时期的人口密集区主要位于黄河中下游平原,最密集的区域位于河北道华北平原地区,当然关中盆地人口密度也不低,此时南方的人口密度已呈现逐渐追赶北方与其平分秋色的趋势,此时天下人口大概是北方占7成而南方占3成。

唐朝人口密度图:人口密集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

1.唐朝初年,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有约180万户、900万人。

2.唐朝初期,唐太宗贞观十三年(639年)有304万户、1235万人。

3.唐朝初期,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有约380万户、1900万人。

4.唐朝前期,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有615万户、3714万人。

5.唐朝中期,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有706万户、4141万人。

6.唐朝中期,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有841万户、4814万人。

7.唐朝中期,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有891万户、5291万人(唐人杜佑认为这一年唐朝约有1400万户、7500万至8000万人)。

8.唐朝中期,唐肃宗乾元三年(760年)有293万户、1699万人(仅有约一半的州上报人口,考虑到未上报人口的州为叛乱州或割据州,这些州大多在安史之乱期间人口伤亡严重,因此估算这一年唐朝实际总人口为2000万至2500万人左右,相比安史之乱前的天宝十四年减少了约3/4人口)。

9.唐朝中期,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有380万户、约1900万人。

10.唐朝中期,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年)有247万户、约1235万人。

11.唐朝中期,唐宪宗元和十五年(815年)有237万户、1576万人。

12.唐朝后期,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有394万户、约1970万人。

13.唐朝后期,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年)有499万户、约2500万人。

14.唐朝后期,唐玄宗大中十三年(859年)有约3300万人(安史之乱结束后的人口巅峰)。

15.唐朝末期,唐哀帝天祐三年(907年)有约2000万人。

唐朝极盛时期(669年)疆域图

注:唐朝人口的发展波动性很大,在“安史之乱”(755年至763年)、“四王二帝之乱”(781年至784年)、“黄巢起义”以及唐末战乱时期人口都曾有断崖式下跌,其人口巅峰出现在唐玄宗天宝年间(742年至755年),为约5300万人,或7500万至8000万人;人口低谷则位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年)前后,仅为约1235万人。

十、五代十国时期(907年至979年)中国人口。

1.后周王朝,后周世宗显德五年(959年)有230万户口、约1150万人。

2.南唐国,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有65.5万户、约327.5万人。

3.吴越国,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有55万户、约275万人。

4.后蜀国,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有53.4万户、约267万人。

5.南汉国,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年)有17万户、约85万人。

6.福建清源军节度使,北宋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有15.1万户、约15.5万人。

7.荆南国,宋太祖建隆四年(963年)有14.2万户、约71万人。

8.湖南武平军节度使,宋太祖建隆四年(963年)有9.7万户、约48.5万人。

9.北汉国,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有3.5万户、约17.5万人。

五代十国时期中期(943年)天下形势图

注:由于五代十国的特殊历史环境,导致估计这个时期的中国总人口极为困难,只能根据北周末年后周世宗显德五年(959年)的北方中国人口(约1150万人)大致推算出这一年中国总人口大致为2300万人,因为自“安史之乱”以来的中国南方几乎不受战乱波折,即使是在五代十国这样四分五裂的时期南方所遭受的战乱损毁程度亦远不及北方。

十一、北宋时期(960年至1127年)中国人口。

北宋人口密度图:至北宋末年,南方部分“路”的人口密度已超过北方,云贵高原以东、秦岭以北的广大南方地区已成为密度极高的人群聚集区,此时南方人口已超越北方。北宋人口密集区主要位于长江中下游流域、黄河中下游流域以及四川盆地等3个地形区,即“一江一河一盆地”。

北宋人口密度图:北宋人口主要位于“一江一河一盆地”

1.北宋初期,宋太祖建隆四年(963年),有约2300万人。

2.北宋初期,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有约773万户、3865万人。

3.北宋前期,宋真宗咸平六年(1003年)有686万户、约3430万人(其中男丁1427万人)。

4.北宋前期,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有971万户、约4855万人(其中男丁2271万人)。

5.北宋中期,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有1246万户、约6230万人(其中男丁2642万人)。

6.北宋中期,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有1425万户、约7125万人(其中男丁3080万人)。

7.北宋后期,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有1795万户、约8975万人(其中男丁4007万人)。

8.北宋后期,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有1996万户、约9980万人(其中男丁4491万人)。

9.北宋末期,宋徽宗大观四年(1110年)有2088万户、约10440万人(其中男丁4673万人)。

北宋极盛时期(1111年)疆域图

注:宋代虽统计户数,但具体人口数量仅统计成年男子的人数(即人丁),因此宋代的具体人口数量只能依据其户口数予以大致推断;北宋时期的人口发展几乎呈直线上升趋势,其人口巅峰出现于宋徽宗大观四年(1110年)左右,人口约为1.1亿人,辽国与西夏人口巅峰的出现时间与北宋几乎同时,辽国约为750万人、西夏约为300万人,因此公元1100年左右中国的人口约为1.2亿人。

十二、南宋与金国、蒙古帝国南北对峙时期(1127年至1276年)。

1.南宋时期(1127年至1276年)辖境内人口:

(1)南宋初期,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有1136万户、约5680万人(其中男丁2420万人)。

(2)南宋前期,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有1297万户、约6485万人(其中男丁2855万人)。

(3)南宋中期,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年)有1230万户、约6150万户(其中男丁2784万人)。

(4)南宋中期,宋宁宗嘉定十六年(1223年)有1550户、约8060万户(其中男丁2832万人)。

(5)南宋后期,宋理宗景定五年(1264年)有569万户、约2845万户(其中男丁1302万人)。

(6)南宋末期,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有1174万户、约5870万人。

2.金朝时期(1115年至1234年)辖境内人口:

(1)金朝前期,金世宗大定元年(1161年)有约500万户、3300万人。

(2)金朝中期,金世宗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有678万户、4470万人。

(3)金朝中期,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年)有693万户、4544万人。

(4)金朝中期,金章宗明昌六年(1195年)有722万户、4849万人。

(5)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年)有841万户、5353万人。

3.蒙古帝国时期(1206年至1271年)辖境内人口:

(1)蒙古帝国中期,窝阔台汗八年(1236年)有110余万户、约550万人。

(2)蒙古帝国中期,蒙哥汗二年(1252年)有130余万户、约650万人。

(3)蒙古帝国后期,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年)有141万户、约705万人。

(4)蒙古帝国末期,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有192万户、约960万人。

南宋与金朝极盛时期(1208年)疆域对峙图

注:南宋宋理宗时期户口与人丁数量断崖式下跌是由于人民大量藏匿与逃亡所致,实际人口应在7000万至8000万之间,其人口峰值出现在宋宁宗嘉定十六年(1223年)左右,为约8000万人;金朝的人口峰值则出现在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年)前后,为约5300万人;蒙古帝国在1234年灭亡金朝后北方人口数量为约550万(一说蒙古帝国统治中国北方时期不统计驱口、匠户、流民等职业人种,但这类人在以农商业为主的古代中国所占比例极低),至1271年才恢复至约1000万,蒙古灭金直接导致了约5000万金朝人丧生,户籍人口减少至原来的1/8;公元1200年前后中国的总人口约为1.3亿至1.4亿,其中南宋约8000万人、金朝约5000万人(西夏大理二国的总人口不足500万)。

十三、元朝时期(1271年至1368年)中国人口。

1.元朝初年,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年)有194万户、约970万人。

2.元朝初期,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年)有476万户、约2380万人。

3.元朝初期,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有937万户、约4658万人。

4.元朝初期,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有1319万户、5883万人(今人估计实际数据为约1500万户、7530万人)。

5.元朝初期,元世祖至元三十年(1293年)有1400万户、约7000万人(今人估计实际数据为约7980万人)。

6.元朝中期,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年)有1340万户、约6035万人(今人估计实际数据为约1700万户、8487万人,今人估计的数据更可信)。

7.元朝中期,元惠宗至正元年(1341年)有约1800万户、9000万人(为今人估计,无统计数据)。

8.元朝后期,元惠宗至正十一年(1351年)有约2765万户、12359万人(为今人估计,无统计数据)。

元朝极盛时期(1280年病逝)疆域图

注:元朝绝大多数时候仅统计户数(且户数不包括流民、僧尼、匠户与军户等人)而不计算人口,唯一的全国人口数据位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为5883万人,但这5883万人不包括西南地区的山区民族以及辽阳、岭北、宣政院辖地西藏,因此世纪人口可能为约7530万人;今人估计元朝实际人口出现的峰值在1341年前后为8500万人或9000万人,一说在1351年前后为1.23亿人,争论很大,姑且折中,认为元朝实际人口出现的峰值在1341年至1351年之间,为8500万至1.2亿。

十四、明朝时期(1368年至1644年)中国人口。

明朝人口密度图:北方人口密集分布于北直隶、山东与山西等3个布政使司,南方人口则密集分布于南直隶、江西、福建等3个布政使司,而秦岭——淮河一线与长江之间的广大地区则显得人烟稀少,人口密集区呈连块成片模式,人口分布极为不均衡,以南直隶与江西二省人口最为密集。

明朝人口密度图:人口分布呈现连块成片模式

1.明朝初年,明太祖洪武十四年(1381年)有1065万户、5987万人(户籍人口与实际人口基本相符)。

2.明朝初年,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有1065万户、6054万(不包括华北地区,今人估计实际数据为约6500万人)。

3.明朝初期,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有1141万户、6659万人(明朝户数统计峰值)。

4.明朝初期,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有968万户、5095万人(相比上一年隐匿了至少173万户、1564万人)。

5.明朝初期,明成祖永乐八年(1410年)有960万户、5179万人(隐匿了至少600万人)。

6.明朝中期,明宪宗成化十五年(1479年)有921万户、7185万人(明朝户籍人口统计峰值)。

7.明朝中期,明孝宗弘治四年(1491年)有911万户、5358万人(户籍人口与实际人口基本相符)。

8.明朝中期,明孝宗弘治十七年(1504年)有1050万户、6010万人(户籍人口与实际人口基本相符)。

9.明朝中期,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有915万户、4680万人(相比前两年隐匿了至少135万户、1330万人)。

10.明朝后期,明神宗万历六年(1578年)有1062万户、6069万人(户籍人口与实际人口基本相符)。

11.明朝后期,明神宗万历三十年(1602年)有1003万户、5630万人(一说为1.97亿人)。

12.明朝末期,明光宗泰昌元年(1620年)有983万户、5165万人(一说为1.5亿人)。

13.明朝末期,明熹宗天启六年(1626年)有5165万人(一说为9987万人,这个数值有点不可信,相比之下曹树基的1.92亿人更为准确)。

14.明朝末年,明思宗崇祯十七年(1644年)有约1.52亿人(为今人估计,无统计数据)。

明朝极盛时期(1412年)疆域图

注:明朝户籍人口统计峰值出现于明宪宗成化十五年(1479年),为7185万人,但今人多认为明朝人口发展的顶峰出现在明朝后期,有说是在1580年至1590年之间为约1.62亿人,有说是1600年前后为约1.97亿人,也有人认为是在1620年前后为约1.5亿人,或1626年前后为9987万人,或1630年前后为1.92亿人,各种观点莫衷一是,关于明朝人口峰值的数量争论也很大,综上所述明朝人口大体上在1590年至1630年发展至顶峰状态,数量在1.5亿至2亿之间;明朝每户人口约为6人,在明朝初期永乐二年就隐匿了至少600万人,故明朝中后期实际人口数可能远多于户籍人口数也就不足为奇了,明朝后期隐匿人数可能多达1亿至1.5亿,随之而来的各种社会矛盾(如流民问题、土地分配不均以及瘟疫爆发隐患)将成为压垮明王朝的一大重要因素。

十五、清朝时期(1644年至1912年)中国人口。

清朝人口密度图:清朝人口绝大多数分布于传统的“汉地十八省”境内,相比明朝的高度聚集于某几个省,清朝的人口分布则显得更为合理均衡,虽说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仍是华北平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以江苏、山东二省最为密集。

清朝人口密度图:人口东多西少的模式已经显现

1.清朝初年,清世祖顺治三年(1646年)有约8848万人(为今人估计,无统计数据)。

2.清朝初年,清世祖顺治十八年(1661年)有约9117万人(为今人估计,无统计数据)。

3.清朝初期,清圣祖康熙三年(1664年)有9264万人。

4.清朝前期,清世宗雍正二年(1724年)有1.26亿人。

5.清朝前期,清高宗乾隆六年(1741年)有1.43亿人。

6.清朝中期,清高宗乾隆十六年(1751年)有1.81亿人。

7.清朝中期,清高宗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有2.05亿人(这一年实际人口可能为2.2亿,同时也是中国人口第一次突破2亿人大关)。

8.清朝中期,清高宗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有2.08亿人(这一年实际人口可能为2.6亿)。

9.清朝中期,清高宗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有3.01亿人(这一年是中国人口第一次突破3亿人大关)。。

10.清朝中期,清仁宗嘉庆十年(1805年)有3.32亿人。

11.清朝中期,清仁宗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有3.83亿人。

12.清朝中期,清宣宗道光十四年(1834年)有4.01亿人(这一年是中国人口第一次突破4亿人大关)。。

13.清朝中期,清宣宗道光二十年(1840年)有4.12亿人。

14.清朝后期,清文宗咸丰元年(1851年)有4.32亿或4.36亿人。

15.清朝后期,清德宗光绪十三年(1887年)有3.77亿人。

16.清朝末年,清末帝宣统三年(1912年)有9269万户、3.41亿人。

清朝极盛时期(1820年)疆域图

注:清朝户籍人口统计峰值出现于清文宗咸丰元年(1851年),为4.32亿或4.36亿人,此后由于十余年“太平天国起义”、“捻军起义”以及“陕甘回民起义”造成的动乱使得清朝人口急剧下降,至清德宗光绪十三年(1887年)人口降至3.77亿人,还不及清仁宗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的人口(为3.83亿人),说明中国在1851年至1873年这20余年间至少损失了6000万人口,考虑到清朝时期的人口增长速度,估计实际人口损失可能达上亿;清末时期人口为3.41亿,比25年前还少3600万人,应该是清末官吏横征暴敛造就民众大量藏匿导致的。

0 阅读:36

生远评军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