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毛主席接见一老兵,问他为何不愿当官,对方:想回乡护粮仓

十柒历史趣事 2024-04-27 08:18:33
1949年一老兵拒绝当官,毛主席询问后感叹:你这是要回去还“债”啊

1949年7月,在双清别墅,毛主席接见了一位特别的客人,而这位客人只是一名普通老兵。

令他困惑的是,组织上安排了工作,去天津糖厂当副厂长,这是个旁人这位“老班长”却不接受,执意要走,这当中有何情况?

为此,就在“老班长”临行前,毛主席接见了他,并问他为何不做官。

那“老班长”说:“糖厂的糖再甜,也没有家乡的水甜。”

主席一听开怀大笑:“你这是要落叶归根,回去还‘债’啊!”

这样一说,毛主席就明白了,临走前,他嘱咐这位老班长回去常写信,不论去哪儿都要记住,自己是从中央出去的。

不久,他回到家乡,做了粮站站长,专门保护粮仓。

他为何让主席如此关切?曾经与毛主席有过怎样的交往,又做出了哪些贡献?

l 淡泊名利

原来,这位老兵曾在毛主席身边当了11年炊事员,他就是李开文同志。

这段交往还要从三大主力顺利会师后说起。

1936年10月,他从红四方面军调到了中央,直接被分配担任组织部的炊事班班长。

那个时候,他也没有想到,未来11年,他都会是毛主席身边的炊事员。

在进入中央机关以前,他就是红四方面军里的一名普通的炊事员。这一转变让许多同志都感到好奇又羡慕。

有天休息时,老战友过来找他聊天,偶然说到他调入机关的事。老战友问他是不是很高兴,很自豪。

不想,李同志摇摇头说:“哪里能骄傲呢,你不能这样讲。”

那个时候,大家都在一张桌子上吃饭,一同用餐的还有其他领导同志。

关于这段经历,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主席时常因为工作而忘记吃饭。

主席的秘书经常很晚才来,有时饭菜已经凉了都不见人影。

于是,后来饭菜一凉,秘书迟迟不来取,他就自己热好给主席送过去。

毛主席的工作很繁忙,但他总有时间关心同志们,关心群众,有时太过关心而忘记了自己。

同样也是延安时期,有一年冬天到了饭点,其他首长的秘书都把饭取走了,大家唯独没见到主席的秘书过来。

李同志的性格比较急,他直接把饭菜热好后,就送了过去。

当他推开门时,刺骨的寒风吹到他身上,他这才想起来,外面是隆冬时节。

毛主席听见声响,立刻抬起头来,一眼就看见了他。

见他瑟缩着,主席放下手中的笔,把人迎了进来:“老班长,我看你也穿得太薄了。”

李同志连连摆手,说自己没事。

话刚说完,毛主席就找了件背心披到了他身上,他连忙想躲开,主席却拦住他说:“快穿上吧!你要是生病了,我可就吃不上最爱的那几道菜了。”

李同志只好乖乖穿上背心,而后,他问主席最喜欢哪一道炒的菜。

毛主席笑呵呵道:“那当然是红烧肉!”

这令他既高兴又意外,因为他原本是不会做这道家常菜的。

他刚来到机关做炊事员的时候,得闻主席喜欢红烧肉,他就想办法请教别的师傅,自己私底下炒了几次。

后面也给主席做过几次,但他始终不满意,觉得拿不出手。

听了毛主席的话,他感到很意外,自己学习没多久的菜品得到了赞许,这对他是莫大的肯定。

值得一提的是,新中国成立后,他决定返回大别山,也把自己的红烧肉带回了家乡。

他的红烧肉做法得到了不少乡亲的赞许,其炒法和配方广为流传,后来在金寨,成为十分有名的“古碑红烧肉”。

李开文同志调入机关,担任炊事员11年之久,并非偶然,在长征时期便可见一二。

l 峥嵘岁月

1936年10月,李开文同志被调入中央,担任炊事员班长,从此开启了在毛主席身边长达11年的工作。

有不少人羡慕他运气好,能与主席一同工作,事实上,他被选入机关并不是偶然,具体是什么原因,得从长征过草地讲起。

李开文同志最开始也是战斗队伍中的一员,然而,在西征路上他被敌人的炮火震聋了耳朵。

伤心之余,他接受现实,只要能留在队伍里,什么都好办。

就这样,由团长安排,他去做了炊事员。

1935年8月,他跟随部队进入草地,接下来他要面对的,是一场无比艰巨的考验。

作为炊事员,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保证大家能够吃上饭,然而,在茫茫无边的草地上,他们找不到任何能吃的东西。

一开始有青稞、马、苦马菜、皮带,后来这些都没有了,他们就吃草根。

令李同志一众炊事员更加头痛的是,他们烧饭没有干燥的柴火,草地上到处都是难以预估深度的水坑,生火的地方。

不过,办法总比困难多,李同志有自己的一套办法生火做饭。

进草地没多久,同志们就发现了一个怪现象。

与其他同志相比,李同志走进草地没多久,就变得更加面黄肌瘦了,更糟糕的是,他的肚子一天天胀大。

这显然是生病了,大家都十分担心,而且随着时间推移,李同志走路也越来越困难。

然而,等到了驻地休整后,他又立刻恢复原样,肚子也瘪了下去。

大家这才发现,他肚子下藏着一大堆柴草。

这些柴草刚拿出来时是湿漉漉的,没有办法点火,但不用它们就没办法生火做饭,这样该怎么办?

李同志就想了个办法,把这些草全部塞进自己的衣服里面,边走边用身体散发的热量,把柴草上的水分全部捂干。

这样一来,当部队准备宿营时,就能马上生火,点燃军灶了。

他这个方法很巧妙,并且也让他所在的部队里,每天都是第一个开火做饭的。

不久,大家都知道了李开文这个同志,他的军灶也成为全部队的希望。

正是他在长征时期的出色表现,让中央的同志注意到了他。

进入抗战后,他继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在后方也大放异彩。

比如,1942年那年,老蒋暗中大搞经济封锁,想以此来遏制组织的发展。

毛主席另辟蹊径,展开了大生产运动,李同志那会儿在中央特灶班,每天忙得脚不沾地。

除了日常的烧水做饭,他们也积极参与开荒,促生产。

他有一项老手艺派上了用场,那就是“打草鞋”。

李同志做的草鞋不仅扎实,里面加上了各色彩线,看起来美观又实用。

他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每天至少要打7双草鞋。

很快,在他的坚持下,原来放菜和米的库房里,堆起了小山一样高的草鞋。

毛主席、周总理等领导同志,都穿过他打的草鞋,对他的手艺赞不绝口。

同样也是那一年,他被评为边区的劳动英雄,毛主席亲自授予他一面奖状。

实际上,在未来,他又一次被评为劳动模范,算是新中国时期的他,对过去自我的一种肯定。

自1949年双清别墅谈话后,李开文同志与毛主席分别7年,他再次见到主席,激动不已。

那时,他们两人又说了些什么话?

l 劳动模范

1956年,这年年底,李开文同志被评选为劳动模范,他没想到,自己又一次见到了主席。

分别7年后,他跟毛主席再见面说了什么话,他又做了哪些事获得了这个成就?

1956年底,李同志被全国粮食系统评选为劳动模范,随后,他去了一趟北京领奖。

在那里,他见到了阔别已久的主席,内心激动。

毛主席一见他来了,也喜笑颜开,说他很了不起,14年前,在陕甘宁边区拿了个劳动模范。

14年后,回到大别山里,他又拿了一次劳动模范。

这一成就并非他勾勾手就能拿到的,为了当地的粮仓,他下了很大的功夫。

1949年6月离开北京后,他的组织关系就从华东转到了安徽,紧接着转到了六安。

地委知道他是从中央回来的,主动问他自己对工作有没有想法。

没想到他说一切服从组织安排,地委不知道该怎么办,就说要不去当金寨的副县长试试。

他一听就吓了一跳,天津糖厂1000多人他都没有能力胜任,回老家当副县长那更难。

于是他连忙推辞,地委让他再考虑考虑,他却等不了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与毛主席临别谈话时,他就说到自己的个人经历。

原来,在参加革命以前,他是有家庭的,有妻子和孩子,革命胜利了,他也该回去补偿她们了。

不管地委同志怎么说,他决定先回老家看看,找到自己的家人。

他花了3天回到自己的老家后,这才从弟弟那里得知,他离开大别山后,国军带人烧了他们的房子。

他的妻子不得不带着大儿子,还有一对年幼的双胞胎逃走,连村子都不敢回。

因为没有奶水,那一对双胞胎活活饿死了,只剩下一个大儿子。

妻子等了他整整10年,望眼欲穿,最后以为他牺牲了,便改嫁了他人。

经过此事,李同志心中感慨万千,他下定决心哪儿也不去,就守在老家了。

于是,他到老家的响山寺申请当粮站站长,地位自然痛了他的申请。

他所在的这个粮站是老家的一个大粮站,覆盖了上百里地,肩负着大家生产生活的重要责任。

为了守好粮仓,他把每条通往粮站的小路走遍,刻进了脑子里。

说是掌管整个粮站的站长,李同志更像是一个辛苦劳作的伙计。

他是站里每天起得最早的,有一次,站里的年轻人还在休息,屋里为节约炭火没有烧炭,很冷。

但在睡梦中的青年突然感受到了一丝温暖,睁眼发现,李同志已经点燃了炭盆,还把他的裤子拿过来架在上面烤热了。

李同志每天都会检查粮库里有没有老鼠洞,被黄鼠狼打开的窗户他也会补好。

粮站里最大的消耗品不是他们守着的粮食,而是扫帚,为了节约开支,他决定自己劈柴做扫帚。

只用了几天时间,院子里就堆上了一堆柴,而他自己则当起了做扫帚的工人。

这些小细节他都做到尽善尽美,他担任站长的日子里,粮仓从未出现问题,他被推选为劳动模范,是当之无愧的。

表彰大会结束后,毛主席单独请他到家里吃饭,那会儿正是12月。

北京的12月寒风刺骨,而李开文同志与延安时期那会儿一样,穿得异常单薄。

毛主席感叹他穿得太少了,当即拿出皮大衣、皮鞋送给他。

在那个年代,皮革制品是稀罕货,实用又珍贵。

他带着皮大衣、皮鞋回了金寨,大家没见过这样的制品,都过来摸了摸,羡慕不已。

但李同志从来没有穿过大衣和鞋子,而是将毛主席送的这两样礼物珍藏起来。

后来金寨办建国十周年的展览时,县上找他借大衣和皮鞋,他都爽快给了。

会后,县上把那件皮衣留下长期展览,把皮鞋还给了他。

李同志把那双皮鞋保护得很好,偶尔看见它就会想起毛主席。

直到1960年的冬天,他们村里的困难户刘拐子到他家来做客。

此人本就行动不便,脚上的鞋也已经穿烂,露出冻得紫红的脚趾头。

李同志看他太可怜了,就把那双皮鞋拿出来送给了他。

可见,不论身处何地,李开文同志从未忘记初心,一直保持朴素的作风,为人民做实事,守好粮仓。

1992年,李开文同志逝世,他被安葬在了响山寺后山上。

虽然他已远去,但他的精神却保存了下来,他不慕名利,坚定信仰,并用行动贯彻了一生。

0 阅读:104

十柒历史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