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属虚构,切勿对号入座!
那天,老王从洗手间回来,无意间扫了一眼旁边测试员的屏幕。那上面满是他参与的那个智能识别AI项目的进度报告,红色的风险点标记像是堵车时的尾灯一样密密麻麻。
这个由老王操刀的AI项目,在他转战其他战场后,依然在业界以85%的识别率领跑,这都归功于他多年积累的经验加上巧妙的算法设计。然而,人们往往只看到那15%未能识别的部分。
就在测试团队整理那15%的问题时,他们决定将这些问题一一道来,向领导汇报:看吧,这些都是漏洞百出的地方,能不能用还得您说了算。
言下之意:一旦上线后出现问题,责任不在我们,风险我们已经全都摆出来了。
其实……老王早已习以为常。
想当年,另一个识别项目,老王硬是把准确率从一开始的50%提升到了97%。可测试组向领导汇报时,开头却是“识别率差到只有50%”。忙碌的领导只听了这个结论就匆匆离去,剩下的中层管理又花了40分钟听他们如何一步步提高识别率。
大家都没有错,也都很辛苦,这些老王并不太关心。让他心情沉重的,是同事老李的离职。
老李是那种一个人能顶一支团队的技术牛人。在软件行业,这种能力或许不足为奇,但得到的认可却少之又少。
老李写的代码,简洁而高效,格式规范,文档注释清晰。同样的任务,别人需要三人两周完成,老李一人一周就能搞定。
更关键的是,老李的代码鲜有bug。这意味着节省了大量的隐形成本,避免了多部门的无谓忙碌。
除了技术精湛,老李还极具远见和原则。在技术选型和方案讨论时,他总能提出建设性的建议,避免了许多潜在的问题。
老王和老李曾合作过项目,那时老李警告过某些做法可能会引发问题,但老王未采纳,结果不出所料地绕了一大圈。
然而,老李还是离开了。他的离职背后有被迫也有自愿的成分。公司拖欠工资,而老李被拖得最久。他向领导反映无果,最终选择了离开。
领导的回复很直白:回款延迟,优先保证公司运营和新员工,其他人只能忍一忍。
这暗示很明显。聪明如老李,怎会不懂。
老李提出离职,领导立刻批准,限他两周内完成手续。老李本希望能有一个月的缓冲期。
其实,老李和老王早就因高效的工作方式和不加班的原则而被人事和其他部门投诉多次。
在他们看来,工作应该追求效率,以保证下班后的休息时间。但其他人似乎不这么认为,白天悄无声息,下班后工作群却热闹非凡。
老王和老李有时也会思考,领导真的了解一个员工的价值吗?以前的公司似乎明白,有人抱怨某员工一下班就走,领导直接反驳:他半天的工作效率抵得上你两天,你能行吗?
比如,A员工能顶上B、C、D三人的工作。或者,他手下的员工在整个行业中是什么水平。
“好像真不知道!”
交接工作时,有个问题冒出来,领导竟然问老李:“你也参与了这个项目?”
尽管老李上个月还在项目上忙碌了半个月,日报周报早会周会一个不落。显然,领导从未真正关注过,因为一切进展顺利。一贯零失误的表现,让老李成了默默无闻的小透明,而且还是个总爱提意见的问题员工。
一线员工埋头于代码之中,而领导们忙于开会、阅读、制定KPI。长期脱离一线,使得领导更倾向于任务管理而非业务管理。
软件工程的最佳实践应该是注重工程管理而非仅仅思想管理。
现实往往是反过来的,大家更重视思想管理。
如果将完成软件项目比作攻克一座城池,那么策略远比士气重要。
讲究策略的将军会精心规划攻城计划,分配好每个队伍的任务,确保整体行动有序。即使遇到问题,也是局部的,整体进展仍然顺畅。
而只讲士气的将军则忽视细节,主要精力放在鼓舞士气上,导致士兵们盲目冲锋,最终难以攻下城池。
这种情况不仅存在于软件行业,其他领域亦是如此。正如一些专家、教授频频发表惊人之语。
在国内,上级崇拜普遍存在。面对批评,总有人反驳:能成为领导的人必有过人之处,否则为什么不是你?
这句话也没错,但在这个环境下,产品做得好并不一定意味着能够生存得好。
老李离职前曾问老王:“老王,你觉得那些埋头苦干的年轻人,是过去的我们,还是未来的我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