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今年的暑期档综艺,在综N代扎堆的情况下,爱奇艺《十天之后回到现实》以“综艺连续剧”的非常规样态出现,给到市场和大众惊喜。近日,影视产业观察邀请五位业界知名的专家学者分享了他们对于《十天之后回到现实》的洞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长视频综艺未来的发展方向。
这档沉浸式生存闯关综艺,在断网的全封闭环境下进行十天24小时不间断连续录制,39位来自不同背景的选手进行脑力、体力、心理博弈、团队合作四个类型的闯关,后期摒弃对娱乐性、堆叠大量花字的追求,按照剧情推进的叙事赋予了用户全程沉浸式追剧的体验。从创意到制作水准,《十天之后回到现实》无疑都是当前最与国际接轨的一档综艺。
从平台战略层面来看,《十天之后回到现实》也是整个暑期最具平台野心和抱负的一部作品。国内大部分观众的收视习惯和喜好,依然停留在明星生活、娱乐游戏、搞笑做梗等内容上,加上在当前综艺大环境的影响下,平台和制作方更偏向于稳中求进。而爱奇艺再次选择不跟随去创造,以面向用户的创新内容为国内真人秀综艺提供了新的创作思路,推动长视频行业发展。
冷凇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
充满现代性与哲思性的综艺佳作
"与世隔绝"这一概念,在文学与电影中被赋予了丰富的意象,是《桃花源记》中那片宁静致远的乌托邦,是《彼得潘》中神秘莫测的永无岛,是《小王子》中不受尘嚣侵扰的自留地。而转向更为深邃与紧张的叙事,《无人生还》、《蝇王》及《大逃杀》等作品,则将“与世隔绝”演绎为资源稀缺、危机四伏的荒野,感官体验在这里被无限放大,人性的光辉与阴暗在极端环境下展露无遗。
《十天之后回到现实》巧妙穿梭于‘荒岛文学’的遐想与童话世界的纯真之间,于第三象限开辟出一片独特疆域。这部作品以25重精心构建的关卡为框架,搭建起一个现代版“楚门的世界”,既是一场深刻的人际交往实验,也是一次触及灵魂深处的自我探索之旅。它不仅融合了戏剧的紧凑结构与综艺的即时纪实性,保持了真人秀“直观真实”的核心魅力,更融入了后现代艺术的深邃思考,成为一次前沿艺术形式的勇敢探索。
节目在人设塑造上力求具象而深刻,同时在哲学思辨上留有余地,邀请39位性格迥异、各具特长的嘉宾,在既定角色中抉择进退、直面挑战或寻求避风港,每一次选择都超越了表面身份,直指人性深处的答案。通过将现实困境极端化、选择放大化,《十天》促使观众反思个体自由与责任之间的微妙平衡,鼓励人们在理解自我与他人的过程中,勇于承担选择带来的所有意义与后果。
从旁观者的好奇围观,到自我镜像的深刻共鸣,《十天》通过精心设计的关卡,模拟了生活中可能遭遇的体力极限、智力挑战、心理较量及团队合作等多样情境。节目播出后,引发的广泛讨论与观点碰撞,正是这些虚拟困境在现实社会中的深刻回响,促使观众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反思自身在相似情境下的选择与应对。
总而言之,《十天之后回到现实》是一档充满现代性与哲思性的综艺佳作,它既无观看门槛,让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共鸣,直面生活难关;又设有高层次的观赏门槛,要求观众深度沉浸,审视内心,放下外界干扰,聆听自己最真实的声音,从而在娱乐之余,收获一份关于自我认知与成长的深刻启示。
刘俊中国传媒大学传媒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以人性人心而非浅层欢笑的内容吸引着观众
《十天之后回到现实》与我们普遍认识的综艺节目特质不同,一般而言,我们一想到综艺节目就感觉能够从中找到松弛和休闲,也就是综艺节目常常是让人“笑”。不过,这档节目更多的并不是让人“笑”,而是更多地在呈现矛盾,以及人在矛盾面前的微妙心里和纠结选择。
节目中大量地呈现了淘汰选手的游戏和环节,在这种带有“生死”意味的游戏和环节中,选手在面对复杂的矛盾、利益、纠葛面前,是选择牺牲自己保全他人的“英雄主义”,还是选择保全自己牺牲他人的“个人主义”,抑或是在二者之间不停摇摆直至在现场做出非常临时性、随机性的选择,在互助、优雅、背刺、欺瞒之间,都呈现着人心之内、人际之间的多元性。
由此,这档节目也有了它独特的意义,无论观众是反对嘉宾选手的做法,还是被嘉宾选手的行为所打动,它都在用一些人性人心而非浅层欢笑的内容吸引着观众。观众在看嘉宾选手交锋、纠葛、胜利、失败的同时,其实也在看自己、问自己、探寻自己内心的行为标准、价值标准、善恶标准。
我们也期待在未来《十天之后回到现实》能够以更真实、更真诚的内容,回应观众的这些期待和状态,对中国综艺节目领域带来启发性。同时,在多元性中寻找必然性,树立正向的社会价值观。
杨慧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别具一格的沉浸式生存挑战综艺
《十天之后回到现实》是一档别具一格的沉浸式生存挑战综艺,融合了智力对抗、心理博弈、体能考验等多种类型的游戏,为观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观看体验。节目通过将参赛者置于与现实隔离的封闭空间中,创造出一种“无人之境”,从而更有压力感和沉浸感。
《十天之后回到现实》融入了“无限流”的风格,也令人联想起以生存挑战和极端博弈为主题的作品,例如《弥留之国的爱丽丝》和《赌博默示录》。这些作品通常设置了非生即死的极端条件,要求参与者为生存不择手段。但由于其真人综艺的本质,节目中没有出现残酷的生死抉择,而是以更接近现实生活的方式探索人性。
例如,在第二期的心理游戏“石头剪刀布”中,参赛者在本可以展开激烈竞争的情况下,选择了全员平局、全员通关。这种结局是在真人综艺中才能实现的,展现了人性中团结和共赢的一面。通过这些充满温情与善意的时刻,节目在紧张的挑战氛围之外,传递了更加人性化的主题。
节目除了封闭式的空间设计和对人性的深度挖掘,还增强了影视化的表现手法。《十天之后回到现实》运用精心布置的场景和情节设计,将观众带入一个看似真实又带有虚幻色彩的世界。观众不仅仅是在观看一场场游戏,更像是在体验一部部迷你剧。
总之,《十天之后回到现实》通过融合多种元素和对人性的立体探索,为观众呈现了一份新颖的独特体验。虽然部分节目设置和剪辑等方面存在优化和上升空间,但这档节目的出现为真人秀综艺节目提供了新的创作思路。
罗姣姣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看电视》主编
人类社会生存法则及其流动运转的极致浓缩
《十天之后回到现实》无疑是近期综艺市场上最具野心和抱负的一档。在真实的世界中建造出一个规模宏大的封闭的真空领域,让现实世界形形色色的人们摒弃社会身份、社会关系和社会连接,在巨大的虚拟现实空间中以游戏其间的方式完成一次次有关脑力、体力、毅力的“生存挑战”,通过十天的时间,营造出的其实是一场关于人类社会生存法则及其流动运转的极致浓缩的过程。
这毫无疑问是一场由综艺打造的有关“人”的社会实验,人物样本在其中有足够多样的围拢,这让每个普通的观众都能在节目行进过程中找到自己、照见自己;人物关系在游戏规则的规定和激发下呈现出复杂、变动但足够真实的状态,这是吸引观众的要素;而人性的极致开掘是节目极致情境设置的一个核心的结果,抉择、信任、勇气、力量…都成为节目能量散发的重要载体。
这场社会实验目前看来也是成功的,一个根本的原因和结果在于它所呈现的种种都足够真实,十天真空生活的规定情境是人为设置的架空领域,但这个过程中的场景是真实的、逻辑是现实的、时空是极致而浓缩的,因此它所呈现出的是一种可能比现实更真实的现实,用一种看似“逃离”的方式去完成更刺激的“直面”,这也是节目吸引人的根本。
值得注意的是,节目在综艺真实性的基础上,也流露出一种荒诞现实主义般的戏剧感,让其带上一种独属于自己的调性,也在人性的现实性和真善美之间找到了有效平衡呈现的度,这一点实属难得。同时紧张冒险和松弛体验的气质并存,也彰显着这档被极致制作的节目在制作手法上的纯熟。
彭侃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影视产业观察》主编
标志着中国真人秀制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从多个维度来看,《十天之后回到现实》都标志着中国真人秀制作所达到的国际先进水平。在创意方面,《十天》瞄准了带有社会实验性质的生存挑战类真人秀这一风靡国际市场、但在国内鲜少探索的类型,拓展了中国真人秀的类型宽度。这一类型堪称真人秀领域的“明珠”,因为其对于人性的展现最为真实、深刻,需要为参与者们营造最极致化的环境与挑战,制作难度也相对较高。
从制作水准来看,初出茅庐的《十天》与国外同类节目相比毫不逊色。场景上,它营造了可能是中国综艺史上最宏大的封闭式拍摄场景,从机场、邮轮母港到大型五星级酒店,在2000万平方米的广阔空间里,除了闯关者的身影,你看不到任何其他人,仿佛进入到了一部科幻大片的场景里,给人强烈的视觉与心理冲击。
拍摄上,《十天》运用爱奇艺自研的“多网聚合云监播系统”,让导演、编剧可以做到不进入现场就能实时洞悉闯关者的情况、实时调整流程,从而显著提高了参与者的沉浸感。剪辑上,《十天》跳脱了国内综艺惯常的剪辑手法,没有花字、没有各种搞怪的音效、没有拖泥带水的重复镜头,给观众提供了一气呵成的连续剧式的观看体验。内容设计上,《十天》打造了脑力、体力、心理博弈和团队协作四种类型的一系列创新关卡,激发出闯关者潜力的同时也展露出复杂的人性、正能量的精神,造就了许多发人深省的“名场面”,让观众产生了炙热的讨论和情感共鸣。
总的来看,《十天》是近些年国内少有的富有创新精神的节目,也代表着与国际接轨的真人秀未来的进化方向——为观众提供更真实、更具沉浸感的体验,其策划与制作经验值得业内借鉴。
结语
《十天之后回到现实》所呈现出的创新面貌,是爱奇艺多年来在综艺领域不断探索、持续输出优质内容的长期结果。
正如上述专家学者所指出的,这一充满现代性与哲思性的综艺佳作,将人类社会生存法则及其流动运转极致浓缩,以人性人心而非浅层欢笑的内容为观众呈现了一份新颖的独特体验,代表着与国际接轨的真人秀未来的进化方向。
面对当前用户对娱乐内容消费的新需求,平台和创作者需要找到新的路径来破局,以爱奇艺《十天之后回到现实》为节点,我们期待看到国产综艺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