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难买心头好,万金难买时令蔬”,这句话掺杂了些许夸张成分,却也是对非洲市场的一个真实写照。
正由于果蔬供应的紧张和庞大的人口需求,约莫10万国人扛起锄头拿起铁锹,来此地播撒种子种起菜,试图开拓非洲这片荒地。
对于在非洲开农场这件事,多数人用“高需求、低成本、少竞争”几个字草草概括,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01、在非洲开农场的机遇有需求就有市场。在非洲开农场的确是高需求驱动,更有人称在非洲种地比挖金更赚钱。
在非洲的加纳,土豆、包菜、白菜、洋葱等再普通不过的蔬菜是有钱也买不着,价格比肉类还贵。在国内价值几块钱的蔬菜,放到加纳却可以翻上好几倍。
在加纳的上林街菜市,卖果蔬的小小地摊硬是撑起了这片街道的地摊经济,得到了在非打工人的青睐。不仅如此,中国餐馆、超市等也需要源源不断地补充水果蔬菜,这些大都由零零散散地销售点勉强支撑。如此高需求量+高人流量,具备了开农场的先决条件。
反观黄金,非洲黄金开采成本虽低,但黄金纯度也低,其加工费和进出海关的过路费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如此,在非洲种地比挖金更赚钱,也不全是夸夸其谈。
其次,在非洲开农场成本低、竞争小。
非洲土壤肥沃,是不可多得的种植宝地。奈何非洲人不会种地,更不想费力种地。因此,在非洲承包土地开农场的压力相对较小,雇佣的当地劳动力也相对低廉。
当然,除了种地,人工养殖也是打开农场财富通道的一个方式。鸡、鸭、鱼、牛、猪、羊等等都能给农场主带来一笔笔不小的财富。
02、在非洲经营农场的现实难题在非洲开农场的确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非洲一直以来深陷一个尴尬的困境,一方面无人打理良田,一方面人人食不果腹。也正是因为这个困境,国人一手抓住了机遇,一脚踩进了泥潭,若没有正确解读在非经营农场的现实难题,只能越陷越深。
在刚果一待就是5年的粮油育种专家林万开,凭着他的智慧和双手点燃了刚果农场的生机。他讲到,白人开的农场相对没有“特色”,通常将甘蓝、牛羊等作为农场的招牌,品种单一。
而中国式农场品种丰富,不仅引入当地人闻所未闻的白菜、油麦菜等新奇作物,而且将来自中国的父本和本地的母本杂交,培育出西瓜、南瓜、丝瓜、甜瓜等新物种。
尽管国人在非洲开办农场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如何进行有效地技术转移是经营农场的第一大难关,这一点在克里斯(林万开的非洲徒弟)身上得到了体现。
克里斯来自拥有650公顷大农场的农业世家,他走出农学院已经四年,但诸如肥料、温度控制和绕蔓等专业知识还是从师父林万开身上汲取来的。
其次,当地农业技术落后也给开办农场设了不少关卡。
虽然非洲农场的土地肥沃,蔬菜几乎可以自力更生,不需要太多的人工养护,但虫子和蜗牛却成了让农场主头疼的问题,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找当地农科院学习当地的防虫治虫之道,奈何结果差强人意,最终还是绕不过技术转移的难题。
除此之外,干旱也是在非洲经营农场的第二大难题。
就拿赞比亚来说,该国政治环境、投资环境相对稳定,有良田、有人力、有机会,但干旱问题也让经营农场具有一定风险,其土地价格与灌溉设施挂钩,林地每公顷约50美元,土地每公顷约500美元,前期投入就得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后期各种零部件的安装、精修也是不停地烧钱袋子。比如一个拥有3000头牛和10座水坝的赞比亚农场,市场售价高达1000万美元。
无论是直接获取一个完全开发和经营的商业农场,还是从无到有自主开办农场,都可谓道阻且长。
因此,在非洲经营农场未必就如想象般轻松,前期工作就得先对土壤、水源、社会环境、治安状况等进行多方面考量,不断攻克水利灌溉设施、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难题,应对当地员工素质和专业知识欠缺的现实困境。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从当地农民或部落社区购买土地,虽然成本低,看起来似乎是一笔划算的买卖,但风险高,没有政府保障。
实际上,如果只计算农场的经营成本和所获利润,开农场并不是上上策。中国驻刚果的王同庆大使曾谈到,与非洲进行农业合作其实是一个民生工程。这句话翻译过来呢,就是赚不了什么大钱。
前人开辟的道路是那个年代的传奇,后人还得另辟蹊径,单单靠开农场致富早已行不通,但若是考虑将矿业、基建等主营业务和农场副业相结合,也不失为一个双赢的决策。
一面主攻矿业、基建等首要任务,一面在工地附近置办良田,种地养殖,建设农场,不仅可以自行生产工人的一日三餐,还可以进入当地市场,满足当地人的民生需求。
参考资料:
https://www.163.com/dy/article/HV5BOS2S053721RL.html
https://www.sohu.com/a/230653564_100046826
https://www.sohu.com/a/155685231_119707
“物离乡贵,人离乡贱”!记住老祖宗说的话,不否认有成功的,但大多数都会有苦头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