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永久和平计划”研究,通过深入的研究,世人有了重大发现

回顾过往读历史 2024-06-17 11:43:10
前言

和平是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对于欧洲人而言,和平意味着在一定的边界之内消灭战争。

9 世纪末,教会发动了“上帝的和平”与“上帝的休战”运动, 严厉镇压破坏和平者,以此维护社会治安。

11—14 世纪,教会多次发动“十字 军东征”,试图转移社会矛盾,恢复内部和平。自 14 世纪以来,欧洲人构想了一种全新的和平方案,“欧洲永久和平计划”。

那么,这期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萌芽:为重启东征求内部和平

14 世纪初,随着大规模十字军东征的结束,各国在不同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帝国与教会的权威被削弱,教俗斗争也愈发激烈,欧洲和平面临新的挑战。

针对这一新形势,学者们一方面从基督教的和平理论与实践中汲取教训, 另一方面重新发掘古希腊罗马的异教传统,使之与基督教传统相调和。

在此基 础上,学者们提出了新的欧洲和平方案。新方案延续了过去以法律保障和平的政策,但不再依靠教会和各种社会组织,而是将国家作为欧洲国际社会的基本成员,通过一个超国家组织仲裁国家间纠纷。

哈布斯堡王朝的霸权和平计划(1493—1555)

1356 年《黄金诏书》的颁布从法律上确认了神圣罗马帝国的分裂状态,但帝国不甘就此没落。

1486 年,哈布斯堡家族成员马克西米连一世当选为德意志国王,他继承了家族称霸欧洲的野心,并为此付出种种努力,成为哈布斯堡霸权时代的奠基者。在此过程中,他于 1495 年颁布《永久和平宣言》。

这一宣言的目的是解决境内诸侯矛盾,加强帝国中央集权,为帝国霸业奠基。但是,马克西米连无法将哈布斯堡家族利益与帝国利益区分开,称霸努力以失败告终。

马克西米连驾崩后,长孙查理继承了他的事业。1517 年宗教改革爆发后,查理曾试图以武力统一信仰,1555 年奥格斯堡和约的签订宣告这一努力以失败告终。

同年查理退位,哈布斯堡霸权时代结束。 ①哈布斯堡霸权的结束同时宣告了帝国统一理想的破灭与教会分裂的无法挽回。

宗教战争时代的议会和平计划(1559—1648)

1560 年代宗教战争重新开启后,很多知识分子将神圣罗马帝国视为欧洲和平的重要威胁,提出了遏制帝国的和平计划。

这一时期,人文主义和宗教宽容思想都有了进一步发展,学者们更加关注和平带来的现实利益,并提出了种种以非政治手段巩固政治和平成果的措施。

在学者们眼中,帝国的霸权野心以及发源于帝国的宗教争端是欧洲战争的罪魁祸首。为了结束宗教战争,学者们将原本的仲裁组织升级为议会。法律意识和平等意识是议会的两大特征。

法律上, 在宗教分裂的现状下,和平计划的构想者们希望各国克制宗教激情,尊重容忍

异端的国际法,维持消极和平。

在“国际法复兴”浪潮的冲击下,构想者们还吸收了关于主权和正义战争理论,突出了议会的平等色彩,这种平等表现在遏制帝国、新旧教国家地位平等和均势三个层面。

本章选取了这一时期法国的两部代表性计划,克鲁塞的《新大西国》与苏利公爵的《亨利四世的“伟大设计”》。

前者主张在维持现状基础上,利用经济等其他手段巩固世界和平,后者强调利用均势维持欧洲基督教国家间的政治和平。

法国霸权阴影下的欧洲和平计划(1648—1715)

1648 年,欧洲各国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结束了三十年战争。近代国际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由此诞生。

新体系减少了流血冲突,却并没有带来真正的和平。自 1661 年起,亲政后的法王路易十四,先后发动遗产战争、法荷战争、大同盟战争与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战争持续到 1713 年,参战各方签订《乌特勒支条约》,正式在条约中承认“势力均衡”原则。本章我们选择路易十四统治后期的三部和平计划。

两部来自英国贵格会成员,另一部来自一位参加过乌特勒支会议的法国神甫。三部计划共同点是,面对路易十四的霸权威胁,构想者试图建立一种多帝国互相制衡的和平体系。

他们提议,邀请俄国和土耳其加入欧洲议会,与神圣罗马帝国共同维护欧洲和平,同时不过分削弱法国在议会中的权柄。

国际关系视野中的“永久和平计划”

和平主义,又称反革命主义是国际关系理论的第四大传统,排在现实主义、理性主义、革命主义之后。

和平主义试图唤醒人类内心深处的爱,进而消灭暴力,它一方面以现实主义的视角分析世界政治,另一方面拒绝使用武力,并试图向全世界推广这一原则。

“欧洲永久和平计划”是和平主义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我们采用比较方法,从两个方面论述和平计划的重要地位。

通过研究文本与时代的互动,简要分析“上帝的和平”运动时期、前威斯特伐利亚时代以及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第一阶段(1648-1715)三个不同时期和平主义的发展与成就。从权力斗争、宗教立场和国家构建三个角度分析“欧洲和平计划”的独特性。

总结

组织上,国王负责维护尘世和平,教会引导信众获得精神和平,二者互不干涉。宗教上,基督徒有义务服从国王。

王国内宗教事务由国王负责。国王在不危及国家安全情况下,应实行宗教容忍。秩序上,各国应加强法律建设,严禁私斗与私刑审判,营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和经济秩序,保障贸易安全。

民生上,各国普及教育,增加就业,培养爱好和平的社会风气。外交上,和平以均势为基础,均势包括宗教和领土两个方面。

各国官方宗教政策应保持稳定。各国边界应保持基本不变,一国元首不能同时兼任多国国王。各国君主还应增加交流,利用兄弟情谊巩固国家间和平。

和平计划的失败原因。除了交通等客观条件限制外,和平计划有四大缺陷。逻辑上,和平计划大部分设计源于当时的实践,属于老生常谈,部分内容甚至落后于时代,构想者分析史料的能力和写作能力也有待提高,这些都削弱了它的说服力。

目的上,和平计划不关注如何获取和平,而是关注和约签订后,如何长久的维持和平。在构想者眼中,短暂的条约和平很容易实现,而他们的计划则会将这种和平变为永久和平。

他们默认国家是理性决策者,忽视了现实的复杂,由于和平迟迟没有降临,和平计划也随之被遗忘。14 世纪末,菲利普的英法和平计划随着英法重新开战而流产。

身份上,构想者的身份使得统治者计划本身心存疑虑。构想者或是政治上的失意者,或是不信国教者。对统治者而言,开启计划阻力过大。

杜波瓦只是一个无权无势的市民代表,佩恩不仅是詹姆斯二世党人,还是不信国教的贵格会成员。方法上,构想者推行计划的方式使各国君主不满,因而没有接受。

乔治国王最开始设计了一个反土耳其联盟条约,但最后变成了国家间普遍联合条约,反侵略内容大幅缩减,各国君主都感到被欺骗,陆续收回支持,计划因而流产。

马克西米连一世的计划也很好,但他四处征战,多次侵犯议会的权利,最终计划沦为一纸空文。第三,欧洲联合难以实现的原因。

地理上,欧洲帝国难以复制最主要的原因是地理条件限制。神圣罗马帝国内部分为大小三百余邦国,语言文化多样,候和地形条件十分复杂,难以统一。

1356 年的《黄金诏书》从法律上承认了帝国分裂的事实。外部的局势同样复杂。英法西三国是绝对无法被征服的三个重要的平衡手,三者相互制衡,不但有效遏制了帝国崛起,还防止了其余两国成为帝国。

神圣罗马帝国还要面临来自奥斯曼土耳其和沙俄的外部挑战。宗教改革后,新旧教国家都寻求土耳其和沙俄的合作,使欧洲战争问题更加复杂化。

宗教立场的分歧使各国无法相互信任,他们不希望当时的宗教力量对比发生任何变化,甚至不惜使用武力维持宗教均势,造成欧洲战争不断。

政治上,在民族国家时代,反对建立世界政府的声音十分强大。根据新现实主义理论,在一个国际体系内,存在着非常渴望的霸权国,世界政府很难有效维持和平,即使它可以带来和平,也会破坏人类的自由。

0 阅读:16

回顾过往读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