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国资,逐渐进入公众视野。
近几年来,深圳国资成功接手荣耀,合肥国资入股蔚来底价,广州国资投资新能源产业,青岛国资加码芯片行业……诸多地方国资在资本市场扮演重要角色。
地方国企越来越活跃,不仅积极参与市场竞争,还通过政府投资基金,主动出击,押注未来的主要行业,争取成为“风投之城”,并为城市的提升带来新的机遇。
地方国企与民营企业齐头并进,竞争谁能走在前列?
01
哪个城市的地方国资是领头羊?
近日,广州举行的“国企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披露,广州地方国企的资产总额达到6.28万亿元,年增长率为8.2%,其中有37家国有控股上市公司(A+H)。
相比之下,截至2022年底,深圳的地方国资总额超过5万亿,成都超过3万亿,青岛、武汉和厦门均超过2万亿,而多数强二线省会城市在1-2万亿之间。
这意味着,广州在深圳、成都、武汉等城市中以较大优势领先,成为市级(含副省级市)地方国资实力最强的城市。
这些城市都拥有一些标志性的产业类地方国企,例如广州的广汽集团、越秀集团,青岛的青岛啤酒、澳柯玛,厦门的厦门建发、象屿集团等。
出人意料的是,曾被视为国企重地的东北地区,地方国资的实力并没有稳居前列。
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的地方国企总资产都未达到万亿大关,地方国企的实力远不如数十年前。
同时,一些经济实力强的普通地级市,如宁波、佛山、东莞、泉州等,地方国资的发展并不匹配其经济实力。
这背后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地区的民营经济非常发达,另一方面地方国资的发展需要依赖于当地行政资源的支持,省会和副省级城市在这方面自然有优势。
这里讨论的地方国资,特指市属国有企业,不包括中央和省属企业,这更能体现一个地区的国资实力。
显然,虽然广州在市级层面领先,但若将四大直辖市包括进来,从省域角度看,北京和上海的地位非常突出。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上海的地方国资总资产高达27.6万亿,北京的市管国企资产总额为6.7万亿。
虽然同为一线城市,但北京和上海一直是国资的重镇,许多央企和地方国企从建国初期开始就设立在这两地,这一优势持续了70多年。
同时,北京和上海作为直辖市,其行政级别和资源配置能力都远超广州和深圳,再加上大量金融类国企的聚集,使得资产规模庞大。
不过,北京最大的优势在于央企总部的聚集,而上海则在地方国资的实力上表现尤为突出。
02
地方国资到底有多强?
谈及地方国资,不得不提央企的分布情况。
目前,全国共有120多家中央企业,其中包括98家由国资委直接管理的产业类央企和多家金融、行政、文化类央企。
单从98家产业类央企来看,北京无疑是央企总部聚集的首都,共有69家央企总部设在这里,这还是部分央企总部迁出后的情况。
在北京之后,排在前列的城市包括上海(6家)、雄安新区(4家)、深圳(3家)、香港(3家)、武汉(3家)、广州(2家),但与北京的差距巨大。
需要知道,这些数字还是考虑到北京部分央企总部已迁出的情况。未来,尽管还有更多央企总部可能离开北京,但北京作为央企总部的首都地位仍难以撼动。
如果说北京是央企的大本营,那么地方国资则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上海遥遥领先,广州紧随其后,深圳增长迅速。
地方国企主要分为三类: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类国企、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产业类企业、以及投融资类企业。
第一类国企多转型为城投公司,承担融资功能,但也面临地方债务问题。
第二类产业类国企涵盖汽车、电子、医药、集成电路、商贸等行业,市场竞争激烈,是地方国资增值的主力。
第三类投融资企业,反映了地方政府投资行为的“投行化”,也是竞争新兴市场的主力军。
以上海为例,2022年地方国资总资产高达27.6万亿,几乎是北京、广州和深圳总和的两倍。
这是长期积累的结果,也展示了上海地方国企在新时代市场竞争中的力量。
上海的地方国资包括6家全球500强和16家中国500强企业,如上汽集团、浦发银行、绿地控股、中国太平等。
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上海的许多金融类地方国企资产规模巨大,这也是其在地方国资中领先地位的原因。
相比之下,北京的地方国企虽然不及央企总部那般耀眼,但凭借首都的优势,在综合实力上仍居高位。
数据显示,2022年北京市属企业资产总额达到6.7万亿元,包括北汽集团、首钢集团等2家世界500强企业和13家中国500强企业。
相对于北京和上海,广州的地方国企阵容更加多元化,主要集中在产业领域。
目前,广州市地方国企资产总额为6.28万亿元,市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高达33家,主要是产业类国企。
在全球500强企业中,有39家是地方国企,广州占了3个,包括广汽集团、广州建工和广州医药集团。越秀集团和广州工控都是世界500强的强劲竞争者。
从国内的各大500强榜单看,广州有7家市属国企入围中国企业500强,3家入围制造业500强,14家入围服务业500强,大部分为产业类国企。
尽管深圳以其民营经济的发达而著称,世界500强几乎全是民企,但其地方国资的实力不可小觑。
数据显示,2022年深圳市属企业总资产为50010亿元,年增长率为8.3%,全年营业收入达到1.1万亿元,同比增长25.7%。
这些地方国企主要是投融资企业或基础设施类企业,如深投控、深圳资本、亿鑫投资,以及深圳地铁、盐田港、深圳高速等。
虽然深圳的地方国资看似与北上广不在一个水平,但其增长速度位列各大城市前列。
自经济特区成立以来40多年,深圳地方国资总资产以年均28.9%的速度增长了2640倍。过去10年,从5000多亿元飙升至5万亿元以上,增长了超过9倍,远超其他城市。
拥有华为、腾讯、中兴、大疆、比亚迪、顺丰等一流民营企业,如果未来能不断壮大地方国企,深圳的企业实力还将继续扩大。
03
近年来,地方国资不再仅仅局限于本地,而是主动出击,开始了城市“投行化”的转型。
城市投行化,即政府采用风投模式,由地方国资设立投融资企业和产业引导基金,投资于各大热门行业,促进城市产业的转型升级。
政府风投的兴起,不仅被看作是从“土地财政”向“股权财政”的积极转变,也是城市竞争从城建赛道向产投赛道的转移。
据统计,目前在各大城市中,政府引导基金数量最多的是苏州,而规模最大的是广州。
政府风投的先锋是被誉为“最牛风投城市”的合肥。
2008年,合肥市政府投入60亿,并承诺最高补贴90亿,引进京东方建设国内首条6代线,从而大幅推动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
当时合肥的年财政收入仅300多亿元,这种投资无疑是一场大赌注,但最终使合肥成为了一个网络红人城市。
在京东方之后,合肥国资又先后入股长鑫存储、蔚来汽车等多个知名企业,使其在资本市场上确立了“最牛风投城市”的地位。
相比之下,深圳国资则如同投资界的隐形冠军。
近年来,深圳国资多次扮演“白马骑士”的角色救市:2016年,在宝万之争中,深圳地铁入主万科,有效解决了危机;2020年,在华为面临国际压力时,深圳国资果断接手荣耀手机,帮助其再创佳绩。
深投控作为主要的投资主体之一,总资产已超过1万亿元,涵盖金融、保险、高端制造等多个新兴行业,为深圳在新兴行业中占据一席之地创造了条件。
因此,衡量一个地方的国资实力,不仅要看市政类国企的规模,更应关注市场化国企的竞争力和创投类国企的业绩。
04
国资强大是否意味着民营经济弱?
在很多人看来,一个地区的国有经济越强大,那里的民营经济可能就越弱。这是一种典型的零和思维,没有看到地方国资与民营经济的共赢可能。
“阜成门六号院”的主持人王明远在分析各地国资和民企数据时发现,民营经济越发达的地方,国企的发展通常也更好。相反,在民营经济较弱的地区,地方国企的发展也并非理想。
以上海、深圳、广州、杭州为例,这些地方的国资和民营经济共同发展,双轮驱动。
根据2022年中国企业500强的数据,地方国企数量最多的城市分别是上海(15家)、北京(13家)、广州(13家)、杭州(8家)、深圳(5家)、厦门(4家)。
而东北的一些地市就形成了鲜明对比,辽宁省所有地方国资加起来的资产总额还不如广州一个城市;黑龙江省所有地方国资的营收加起来,仅相当于深圳的五分之一。
这说明,东北地区不仅民营经济发展水平远低于东部沿海省份,地方国资的整体实力也不如沿海城市。
#财富自由攻略手册#王明远分析认为,市场生态具有“溢出效应”,民营经济的创新模式、商业模式和管理模式的成功,最终也将惠及地方国企;
另一方面,民企的繁荣给地方政府带来了丰厚的财政收入,使得政府有更多资源来扩大国有资本,增强国有资产的规模。
以连续三年入选世界500强的深投控为例,作为深圳市属的国企,其投资方向几乎全面覆盖民营企业,涵盖了从中小微企业到大型企业,目前已经帮助242家企业上市。
因此,扩大民营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增强国有经济,而国有经济的壮大也能为地方政府在培育新产业方面提供更多的资源。
来源:漫步经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