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集集团:集装箱业务下半年企稳回升,海工业务在手订单饱满

科技认是不认识 2024-02-07 20:31:58

(报告出品方/作者:国信证券,吴双、王鼎)

全球领先的物流及能源行业设备及解决方案供应商

以集装箱业务为核心,产业集群主要涵盖物流领域及能源行业领域

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集集团),是世界领先的物流装备和能源装备供应商,总部位于中国深圳。公司致力于在如下主要业务领域:集装箱、道路运输车辆、能源化工及食品装备、海洋工程、重型卡车、物流服务、空港设备等,提供高品质与可信赖的装备和服务。作为一家为全球市场服务的多元化跨国产业集团,中集在亚洲、北美、欧洲、澳洲等地区拥有300余家成员企业及 3 家上市公司,客户和销售网络分布在全球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2022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约 1415 亿元,净利润约 46 亿元。中集集团通过业务拓展及技术开发,已形成一个专注于物流及能源行业的关键装备及解决方案的产业集群。

一、物流装备及服务领域

(1)集团依然坚持以集装箱制造业务为核心:2022 年营收约457 亿元,同比-30.71%,占比约 32%,毛利润约 108 亿元,占比约50%。该业务的主要经营主体为中集集团集装箱控股有限公司,集团持股 100%,产量全球第一,市场份额常年保持在 40%以上,2023 年上半年提升至 50%左右。2024 年行业有望见底回升:2023 上半年,全球集装箱行业产量约为85.3万TEU,为近 10 年来的最低水平。回顾历史数据,剔除 2021 年极端值,前10 年行业集装箱年产量均值约 320 万 TEU。当下行业销售规模处于底部区域。同时,上半年新箱需求整体低迷,但二季度明显回暖。上半年本集团集装箱干箱销量约 26.31 万 TEU,其中二季度新箱销量明显回暖,达18 万TEU,超出一季度1 倍以上。另从行业工厂库存来看,新箱库存逐季节减少,二季度末显示新箱库存约为 90 万 TEU。未来随着存量集装箱消化,集装箱制造业务有望向常态化方向修复。

(2)道路运输车辆:2022 年营收约 236 亿元,同比-14.57%,占比约17%,毛利润约 31 亿元,占比约 15%。经营主体为中集车辆,集团持股约56.78%,是全球领先的半挂车和专用车高端制造企业,主营业务包括在全球四大市场开展七大类半挂车产品业务,在中国开展专用车上装产品业务,轻型厢式车厢体的生产和整车销售。2022 年,基于跨洋经营的优势,中集车辆海外市场表现强劲,国内市场受商用车市场低迷影响收入有所下滑,但整体表现稳健。未来随着商用车新能源化的趋势显现,中集车辆将加大新能源产品的研发力度,继续深化新零售变革,推动高质量发展。

(3)空港与物流装备、消防与救援设备:2022 年营收约67 亿元,同比-2.49%,占比约 5%,毛利润约 14 亿元,占比约 7%。经营主体为中集天达,集团持股约58.33%。受益于航空业及消防救援业持续朝“智慧机场”、“智慧消防”发展,相关设备已进入新一轮的智能化及电动化升级竞赛中,中集天达研发的全球首创无人驾驶登机桥已成功落户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机场及成都天府机场,展示出中集天达的智能技术产品在业内的领先水平。年内,中集天达克服航空通行政策影响、积极开拓市场,在手订单实现稳定增长。

(4)物流服务:2022 年营收约 293 亿元,同比-0.42%,占比约21%,毛利润约16 亿元,占比约 7%。经营主体为中集世联达,集团持股约62.70%,致力于成为中国“装备+科技”为核心的多式联运领军者。2022 年,中集世联达荣获中国国际货运代理协会正式发布的货代物流企业百强综合排名第6 名,海陆空50强榜单海运业务第 3 名、陆运业务第 4 名,中集世联达在行业内的实力和知名度持续提升。同时,中集世联达持续加强科技投入,“集装箱智能化管理案例”入选“2022港航物流业 TOP30 创新案例”。

(5)循环载具:2022 年营收约 48 亿元,同比-19.40%,占比约3%,毛利润约8亿元,占比约 4%。经营主体为中集运载科技,集团持股约63.58%,专注于为客户提供循环包装的综合解决方案,助力碳中和,主要为汽车、新能源动力电池、光伏、家电、生鲜农产品、橡胶和大宗商品等行业客户提供专业的循环载具研发制造、共享运营服务及综合解决方案等服务。

二、能源装备及服务领域

(1)能源、化工及液态食品装备:2022 年营收约213 亿元,同比8.82%,占比约15%,毛利润约 36 亿元,占比约 17%。经营主体为中集安瑞科,集团持股约67.59%,主要从事广泛用于能源、化工及液态食品装备三个行业的各类型运输、储存及加工装备的设计、开发、制造、工程、销售及运作,并提供有关技术保养服务。

(2)海洋工程:2022 年营收约 58 亿元,同比 6.07%,占比约4%,毛利润约4亿元,占比约 2%。经营主体为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集团持股约83.30%,集设计、采购、生产、建造、调试、运营一体化运作模式,提供批量化、产业化总包建造高端海洋工程装备及其它特殊用途船舶的服务,是中国领先的高端海洋工程装备总包建造商之一,积极参与全球海工装备市场竞争,主要业务包括以 FPSO 为主的油气装备制造,以海上风电安装船、升压站等为主的海上风电装备建造及风场运维,以及以滚装船为例的其他特种船舶制造等。

2023 年前三季度,全球船舶和海工市场环境持续向好:船舶订单量同比去年大幅增长,船厂面临产能限制,干坞资源出现了瓶颈;国际油价处于高位水平,对油气生产平台仍存在促进作用,持续增长的海洋作业活动推动海工装备利用率和租金连续走高,海工装备市场继续恢复向好。从订单来看,截至9 月底已生效/中标订单 14.7 亿美元,同比下降 36%,主要是订单时间节点靠后所致;累计持有在手订单价值 52 亿美元,对比去年同期 37.7 亿美金实现38%的增长。其中油气与非油气业务占比约为 4:6,有效平抑油气周期波动,战略转型成功。

历史沿革

中集集团于 1980 年 1 月创立于深圳,由招商局与丹麦宝隆洋行合资成立,初期由宝隆洋行派员管理。1994 年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2012 年12 月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目前是 A+H 股公众上市公司,主要股东为深圳市资本运营集团、招商局集团等。诞生时即深深植入的国际化基因,出类拔萃的公司治理结构,长期以来对于技术创新和管理效率的不懈追求,使得中集快速成长为在全球多个行业具有领先地位的企业。

股权结构

截止 2023 年 6 月 30 日,公司本公司无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主要股东为深圳资本集团及招商局集团。深圳资本集团是深圳市属唯一的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深圳资本集团及其全资子公司深圳资本(香港)共持有本公司已发行股份的29.74%,为公司第一大股东,同期招商局集团通过其子公司招商局国际(中集)投资有限公司持有本公司已发行股份的 24.49%,为本公司第二大股东。除上述两者以外,无其他法人或个人持有本公司 10%或以上股份。股权结构长期保持稳定。

全球营运平台,收入结构稳健

公司持续巩固全球化布局战略,目前研发中心及制造基地分布在全球近2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实体企业超过 30 家,以欧洲、美洲及东南亚地区为主。得益于不断夯实的全球营运平台基础,公司能够平抑单一地区的风险波动,实现稳健有质发展。一方面,公司立足国内大循环,积极拓展国内市场的产业布局;另一方面,通过海外当地制造,抓住全球物流、能源领域更迭升级的市场空间,以内需、外需双重并举的经营策略打造本集团发展的双引擎。

2023 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约 606 亿元,在周期下行阶段创历史第三高,其中国内营业收入占比约 51.61%,国外营业收入占比约48.39%,与去年同期相比基本持平,维持较好的市场格局。

集装箱业务或持续回暖

根据尚普咨询数据,2023 年全球海运集装箱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250 亿美元,同比增长 4.3%。在类型结构上,海运集装箱分为干货集装箱、冷藏集装箱、罐装箱。干货集装箱用于运输一般货物,如服装、家具、电子产品等,市场份额在70%以上;冷藏集装箱用于运输需要温控的货物,如食品、药品、化学品等,市场份额在 15%左右;罐式集装箱用于运输液体或气体状的货物,如石油、天然气、液化气等,市场份额在 10%左右。

集装箱业务周期性明显,2023 年上半年或为低谷。分析前10 年行业集装箱年产量数据,剔除 2021 年极端值,前 10 年行业集装箱年产量均值约320 万TEU,同时呈现出 2-3 年上升、2-3 年下降的波动周期,周期性明显。集装箱业务的下游产业为航运业,客户涵盖全球主要的航运公司和租箱公司,用箱需求随着全球经济周期而波动。2023 上半年,全球集装箱行业产量约为85.3 万TEU,为近10年来的最低水平,参照美联储降息节奏、过往行业周期期限和产量均值,2023年或为本轮周期低谷。

2002 年及以后市场份额基本稳定在 50%以上。公司现有11 个生产基地、200万TEU年产能。自 1996 年以来,中集的集装箱产销量一直保持世界领先地位,2007年中集成为全球集装箱行业首家年产量突破 200 万 TEU 的企业。未来公司将凭借卓越的技术和持续创新,致力于推动集装箱产品向“安全、绿色、智能、环保”的方向发展,带动产业升级。

公司集装箱业务有望持续回暖:公司 2023 年 Q3 单季度实现营收345.50亿元,同比下降 6.64%,Q3 营收增速环比改善,主要系公司新箱销量呈现稳步复苏趋势,标准干货集装箱第三季度累计销量约 21.3 万 TEU,对比第一季度、第二季度分别增长 159%及 18%;冷藏箱第三季度累计销量约 2.87 万TEU,对比第一季度增长138%,相对第二季度下滑 27%。行业呈现稳步复苏态势。同时,世贸组织最新预测显示 2023 年全球商品贸易增长率为0.8%,但仍期望2024年有更强劲的贸易增长,预计增速将达 3.3%,集装箱制造业有望在2024年向常态方向恢复。

海工业务保持高增速

公司为全球高端海工装备主流供应商。公司始终站在国际海洋工程市场中参与全球竞争。目前公司交付的半潜式钻井平台已服务于北海、南海、墨西哥湾、巴西海域等全球主流海洋油气产区。公司拥有瑞典、上海和烟台三个研发中心和烟台、海阳、龙口三个建造基地,主要产品是深水半潜式平台、自升式平台和其它高端海工特种船舶,已形成深水半潜式平台和自升式平台批量化设计建造能力和业绩,拥有多型深水半潜式平台和自升式平台自主设计,2014 年9 月入选中国工信部首批船企“白名单”,是中国深水平台设计建造中心。(1)半潜式平台设计建造:拥有独创的深水半潜式平台建造模式,已交付9座深水半潜式平台在挪威北海、巴西、西非和南海作业,其中3 座在挪威北海作业的平台,7 次被挪威国家石油公司评为“最佳平台”;4 座在巴西深海作业,其中两座由工银租赁以融资租赁方式购买后租给巴西国家石油公司作业,两座完全自主设计的起重生活平台 2014 年有效作业率达到 96%,已交付的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占中国 78%市场份额。正在建造 5 座深水半潜钻井平台,占全球23%市场份额。其中 3 座 GM4-D 是全球少数、中国唯一可以在北极圈内作业的半潜式钻井平台,2座 D90 是全球作业水深和钻井深度最深的半潜式钻井平台。(2)自升式平台设计建造:已交付 11 座自升式平台,其中Super M2 8 座,分布在波斯湾、里海和渤海作业,自主设计的自升式气体压缩平台TAISUN 200B于2015年 8 月 28 日交付,平台获得墨西哥国家石油公司 8 年租约。(3)平台维修改造业务:为中石化、中石油改造过多座自升式平台,拥有将半潜式钻井平台改造成生活平台的项目经验,以及严酷环境大型半潜式钻井平台维修改造经验。

全球海工市场保持高景气度。2023 年前三季度,全球船舶和海工市场环境持续向好:船舶订单量同比去年大幅增长,船厂面临产能限制,干坞资源出现了瓶颈;国际油价处于高位水平,对油气生产平台仍存在促进作用,持续增长的海洋作业活动推动海工装备利用率和租金连续走高,海工装备市场继续恢复向好。根据 Clarkson,2023 上半年海上油气市场整体持续走强,海上油气项目资本支出达 680 亿美元,同比增长 57%。巴西、圭亚那和西非对战略天然气项目和FPSO开发油田的投资强劲;预计 2023 年全年将签订 13 份FPSO 合同,创11 年来新高。公司在手订单饱满。截至 9 月底公司累计持有在手订单价值52 亿美元,对比去年同期 37.7 亿美金实现 38%的增长。其中油气与非油气业务占比约为4:6,有效平抑油气周期波动,战略转型成功。 公司海工业务收入有望持续保持高增长:2023 年前三季度,随着海工新接订单陆续进入建造期,公司海洋工程业务的营业收入约 67 亿元,同比增长70.49%;前三季度同比减亏 60.59%,第三季度环比减亏 29.71%。其中,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已于本年第二季度及第三季度实现盈利。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0 阅读:0

科技认是不认识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