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暂而又叛逆的鸿都门学:上承两汉经学,下启魏晋玄学

凌萱看历史 2023-01-14 22:22:05

“三教合一”是咱们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一种特有现象,三教即儒道释三家。但三教从并立到融合,这是一个漫长的曲折中前进的过程,三教中儒家占据主导地位,所以细观中国儒家学术思想的发展历程,我们就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

儒学虽然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起,一直至今都是中国的主流思想学术流派,但其实在这千年的岁月中,儒学有好几次都被迫跌入了非主流之中。

魏晋时期,玄学首次被列入官学之中,而且当时诞生了一大批玄学大家使得玄学大盛,此消彼长之下,儒学长期不振;

南北朝时期,玄学依然力压儒学一头,再加上当时又逢佛学大盛,“独尊儒术”的荣光一去不复返,“三教并立”的趋势开始逐渐明朗;

唐朝时期,“尊崇儒术,兼重佛老”,“三教并立”正式形成,三教纷争不断,唐高祖、唐玄宗时期占据主导地位的是道家,武则天时期及中唐以后占据主导地位是佛学,好在最终韩愈发起了古文运动,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道,使得儒学重新占据了官学的主导地位,“三教并立”开始向“三教合一”过渡;

宋朝时期,依然延续唐朝的“尊崇儒术,兼重佛老”,但此时儒学的主导地位已经不可撼动,在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了儒学新的学术流派——理学与心学,当时三教纷争可以看做是儒家主导佛道两家进行的内部争斗,“三教合一”初步形成;

元明时期,“三教合一”臻于大成,当时的儒学尊崇以程朱理学为主流的两宋理学,虽然陆王心学也曾在明朝兴盛一时,但最终无法撼动两宋理学的主导地位;

清朝时期,“三教合一”根深蒂固,学术纷争主要以两汉经学与两宋理学的对立展开,因汉学的复兴与汉族息息相关,于是儒家道统之争逐渐演变为满清皇权的道统之争,最终在康熙年间,宋学大师集团击败了汉学大师集团取得了儒家道统的主导地位,成功维护了满清皇权的道统,惨遭败北的汉学大师惠栋愤言“宋儒之祸,甚于秦火”;

民国至今,熊十力、冯友兰等民国大师在宋明理学的基础上开辟了新儒学,虽然新儒学与马克思主义思想、西方新自由主义思想并称为中国现代三大思潮,但其地位与古代不可同日而语。

通观整个中国主流思想发展史后,追根溯源,可以得知“三教合一”之所以出现,源自于魏晋时期一改两汉时期的“独尊儒术”,大力推行玄学,导致儒学衰落的举措。

在魏晋时期,为什么出现“玄兴儒衰”的现象呢?

羚羊说

因为,在东汉末年由于鸿都门学的出现,将儒学拉下了“独霸朝纲”的宝座,虽然鸿都门学存在的时间很短暂,但打破了儒学长期垄断官学的现象,儒学地位开始下降,直到曹魏王朝末年玄学大盛,儒学终于彻底衰落。

鸿都门学是汉灵帝时期创建的高等学府,因其校址在东汉首都洛阳鸿都门附近,因此被称为鸿都门学。

鸿都门学设立的初衷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是宦官集团运用思想学术手段进一步打压文官集团的体现。

汉灵帝继位后,与他父亲汉桓帝一样重用宦官打击外戚势力,也因此使得宦官集团横行朝野。随后宦官集团与文官集团发生了激烈的党争,最终汉灵帝站在了宦官集团这一边,效仿父亲汉桓帝的做法,发动了“第二次党锢之祸”。最终这场政治灾难造成大量文官集团人员逃亡,被迫害致死的达六、七百人,至此朝堂之上,唯有宦官专权。

但宦官集团深知,如果治国理政还是以儒学为本,那么研习儒学的文学集团早晚会东山再起,所以摒弃儒学,成为了宦官集团的政治需求,鸿都门学因此设立。

鸿都门学的规模与儒学的最高学府太学相仿,而两大学府的教学内容则完全不同。

太学以“经学”为主,“经学”又分为西汉时期大成的“古文经学”和东汉时期大成的“今文经学”,统称为两汉经学,都是以研究儒家经书而形成的学术思想流派。

而鸿都门学以“字画尺牍”为主,即以书法、绘画、尺牍文学为主要学习内容,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首次以文学艺术为主的高等学府。

鸿都门学设立时间不长,虽然没有出现名留青史的画家,但却出了不少著名的书法家,他们主要擅长鸟虫篆和八分书,代表人物有师宜官、梁鹄、毛弘等。

不过鸿都门学对后世影响最深的是尺牍文学。

尺牍,在先秦时期是书信的名称,由于当时的书信都刻在一尺一寸的木牍(即木简)之上,所以称为尺牍或者简牍。但到了两汉时期,由于汉赋的兴盛,尺牍而被赋予了新的涵义。

我们熟悉的“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和张衡,他们的旷世名作均为气势恢宏的长篇辞赋,且司马相如和扬雄是西汉人,班固和张衡是东汉人,因此汉赋又被称为“两汉鸿赋”。

书写“两汉鸿赋”需要花费大量的竹简,而书写诗歌、短文、公文、书法或者书信等等,则需要尺牍就可完成,因此这些文体被称为“尺牍之文”,即尺牍文学。所以在两汉时期,尺牍往往指的是“尺牍之文”的意思。

长篇大论的“两汉鸿赋”备受文官集团的推崇,所以宦官集团就要推崇短小精悍的“尺牍之文”,这是典型的党政思维“反其道而行之”。

正是由于“尺牍之文”在汉灵帝时期的大行其道,让诗歌在东汉末年重新焕发光彩,催生出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诗歌,建安文学中也以诗歌成就最为显著。

所以范文澜在《文心雕龙·时序》注解道:“东汉辞质,建安文华,鸿都门下诸生其转易风气之关键与。”

鸿都门学创立于汉灵帝光和元年(公元178年),至中平二年(公元185年)董卓进京而被废弃,不过短短7年的光景。

但就在这短短的7年中,鸿都门学却冲破了自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以来“独尊儒术”的思想藩篱,长达312年的思想藩篱被冲破,人们极具渴望有新的思潮出现,这是当时整个社会的精神需求,魏晋玄学应运而生。

所以,鸿都门学虽然短暂而又叛逆,却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0 阅读:15

凌萱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