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中印战争最大误判,尼赫鲁怎么也想不到,我军会坚决反击

又绿评历史 2023-10-21 12:34:00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点右上方的“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还能及时阅读最新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印方频繁在中印边境搞小动作。

中国为求和平数次进行谈判,然而狂妄嚣张的印度却将我国好意当作怯懦畏缩之表现,变本加厉实施侵犯。

总理尼赫鲁甚至还讽刺“中国只叫不咬”。

既然对方敬酒不吃吃罚酒,那中国便只能来一招先礼后兵。

面对中方强势反击,尼赫鲁彻底懵了,他根本没想到,我军会坚决反击!

尼赫鲁为何敢于挥刀向中国

尼赫鲁出生之际,印度的主权还是掌握在英国手里,不论他是在印度又或者是在英国留学的那长长的年岁里,都会遭受英国人的歧视与不公正待遇。

经年累月下,他心中的怨恨已是根深蒂固,与此同时,又受英国教育之影响,强权、侵略早已潜移默化注入其思想。

为了壮大疆土早日脱离英国之掌控,野心勃勃的尼赫鲁将矛头直指中国。

1947年,印度虽然获得独立,但仍然属于英联邦的成员国,处处受英国掣肘。

而印度进犯中国时,出于以下两头考虑。

一,印度若是败,那么只能继续依附于英国。

二,印度若是赢,英国自然也能从中分得一杯羹。

再且,这场战但凡开启,无论最后结果谁输谁赢,两国必定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而输的那一方国力更是会被削弱。

中国虽然有大规模战役的经验,但这一场战于中国而言也非易事,在内,要解决自身之忧患;在外,敌人不仅有帝国主义的支持,连武器也出自美方。

出于以上两个考虑与加之中国本身就是提倡和平的国家,因此,我方一开始就此事主动与印度做过多次洽谈。

当年英国占领印度之后,不顾中国强烈反对,蛮横地在中印边界设置了所谓的“麦克马洪线”。

自始至终,中国都没有承认过这所谓的边界线,可印度自独立后,便要求中国正面且公开承认“麦克马洪线”。

对此,西藏地方政府也曾予以过回击:

“所谓的‘麦克马洪线’是由英国设立,你印度既已获得独立,那么这条防线自当取消。”

但印度依然故我,眼瞧中国始终不承认此线,便干脆动用武力手段试图逼迫中国就范。

早在中国抗日战争尚未结束之时,印度就已趁火打劫,先后侵占了我国边境的瓦弄、噶拉塘等地区。

此后的数年时间,还曾派遣过100多名士兵越过昆明西山江、达旺河,逼迫西藏地方政府从门隅首府达旺搬走。

在此之前,位于藏南地区的门隅一直是西藏地方政府在首府达旺行使管辖权。

截止到1953年,印度已经先后派兵侵占了中国门隅、珞瑜、下察隅等多个地区,甚至强行在其中建立兵营、修正官方地图,单方面让中国领土变成他们国家的。

中方就此事件跟印方作过多次谈判交涉,毛主席还提议双方各于实际控制线后撤退20公里,试图以不让一兵一卒流血的和平手段来止息这场冲突。

但尼赫鲁无视中国的退让,集结22000兵力猖狂而又频繁地在边境线挑起争端,以致中国47人被打死打伤。

为了让国际站在他那一边,尼赫鲁不仅煽动反华情绪,还大言不惭地捏造“是中国侵略印度、印度只是收复领土”的谎言。

届时,中国在国际上面处于十分被动的境地。

枕戈待旦,予以敌人迎头暴击

印方频频在中印边界挑事,尼赫鲁狂妄的认为中方不会反击,结果打脸却来得很快。

1962年,在敌人一欺再欺之下,中共中央终于忍无可忍,起草发布备战指示,令各将组成西藏军区前进指挥部、新疆边防部,分别对东西两段负责指挥调遣。

两军对阵,大战一触即发。

10月之际,时值冬日,藏南地区酷寒难忍,这一场反击战进行于喀剌昆仑山上和喜马拉雅山之脉南侧地区。

这代表着不仅要忍受严寒,且还会因险峻的地势造成交通不便补给困难。

对中印双方来说,这一场战都是要咬紧牙关的程度。

开战前,印度国防部长梅侬在会议上提出了一套计划,称之“里窝那”。

该计划中,印方准备以东部为突破口,占领塔格拉山脊,驱赶中国军队离开此山。

而西部中国军队的21个据点,也将一一拔除,占领所有阿克赛钦地区。

印方还决定,加快组建特种部队第四军,加强东部军事力量,参谋局长考尔任新四军军长,亲赴东北边境指挥。

以上所有进攻前准备,10月10日前要全部完成。

对于梅侬提出的计划,尼赫鲁很是满意,甚至叮嘱他与考尔:

“中国只叫不咬,你们且放开了手去打吧。”

受到激励的梅侬则发誓要与中国战到最后一个人。

印度西山口接壤不丹,印方的布局是沿公路摆出“蛇”形,分4个部位分布兵力。

西藏边防部对敌方的部署深入研究之后,很快有了确切且完善的方案。

该部以超过2个团的兵力首攻其蛇首,另派3个多团夹击背与腹,再安排2个团采用迂回之术切除其尾端。

如此,印方4个驻点均被我军分割围堵,既进不去,也出不来,被我军打得慌不择路四下奔逃。

在战斗过程中,我军副班长庞国兴为追击溃散而逃的印军时,不慎与连队断了联系。

但其不仅没有乱了阵脚,甚至深入了敌区15公里之深,接连战斗5次,最后缴获汽车2台、火炮7门,击毙敌军7人,攻占炮兵阵地2个。

堪称有勇有谋!

此役我军不仅陆续占领了西山口、德让宗、申隔宗三地,还全歼了尼赫鲁3个旅的兵力。

这让那个以为中国不敢、也无力反击的尼赫鲁是大跌眼镜。

另一头,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瓦弄山高林密,肉眼望去不是断崖峭壁,便是交错不息的湍急河流,扼守容易进攻难。

印军派遣了2000多名士兵镇守此地,期间不断对我军发起进攻。

在经过周密的排兵布阵之后,我军于11月16日发起反击,一部进攻扎公、曲子扎等各地,以此来打乱敌军部署。

鏖战3小时,我军终于拿下了首个地堡群。

可在进军第二个地堡群之时,我军排长周天喜却倒在了那场枪林弹雨中,再没能站起来过!

第二个地堡群若是拿不下,那么我军便无法继续行进,计划便会受到相应之影响。

为攻下该地,一名战士奉命用爆破筒近身炸毁地堡。

当其在我军掩护之下靠近地堡,将爆破筒快速塞入之时,敌军同样也反应迅速,在顷刻间便将塞入的爆破筒推了出来。

无计可施之际,该战士只能将生命抛诸脑后,爬上地堡,刨开堡顶的积土,通过顶盖圆木中的间隙将爆破筒塞入,之后以胸口死死顶住,无论堡内的印军如何使劲,他都不动分毫。

爆破筒爆炸的前一秒,他迅速滚下了地堡,这才得以于下一场战斗中继续为国拼杀。

这名战士,名唤陈代富。

最终作茧自缚

在中印这场战役中,尼赫鲁太过自信,也太过轻视中国,他根本没有想到,我方将会坚决做出反击,这也是他失败的关键原因。

第二个地堡群被毁后,我军部队如愿继续向前进发。

而在战后,牺牲了的周天喜排长与这名战士陈代富,均被国防部授予了“战斗英雄”的光荣称号。

这头,扼守瓦弄的印军第十一旅旅长见势不妙,紧急下令全线撤退,自己则跟随考尔搭乘飞机仓皇落逃。

我军继续向其他地区进攻,截止到21日,位于瓦弄的敌军已完全丧失了战斗之力。

我军在此役总歼灭敌军超1200人。

这场中印战争自1962年10月20日开始,自11月21日基本结束,那个所谓完美的“里窝那”计划,无一不被我军粉碎。

历时一月,中国军队阵亡七百余人,负伤六百余人,便缴获大量武器装备,坦克、飞机、汽车等等。

在如此强劲的反击之下,中国点到即止主动息战。

其一,是不想再造成更多之伤亡;

其二,推翻了尼赫鲁捏造中国侵犯印度的谎言,让中国在国际之上的被动扭转为主动;

其三,这一场战争,换取了中印边境数十年的和平;

其四,让世界看见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与中国在军事上面的实力,威慑了意欲挑衅的国家。

在这场战争里,尼赫鲁最大的错误便是轻视中国,误判我军怯战不敢反击。

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回击也让其彻底见识到,何为蚍蜉撼大树,何为山外有山,楼外有楼。

料想惨败的他在战后对自己执意推行“里窝那”计划的决定悔得是捶胸顿足。

早在开战前,印度前陆军参谋长蒂迈雅就曾提出过反对。

他自觉如此仓促向中国境内推进,极大可能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让中国反逼入印度境内,使印度走向坟墓。

在蒂迈雅看来,此计划轻率得可怕。

可惜的是,与蒂迈雅站在同一阵线的寥寥无几,当时与会的高层领导并不觉得蒂迈雅这种考虑有任何根据,相反,他们清一色觉得他是出于怯战。

就连尼赫鲁也一样。

事实证明,蒂迈雅的观点是正确的,所谓的“里窝那”计划根本经不起实践。

印军原本组织力就相当低下,且陆空两军互相看不惯,不仅在战事上面配合无默契,就连空军投放物资之时,也能因没有规划好降落点,以致飞机不断在上空盘旋无法准确投放物资。

另一个原因更是至关重要,印度自建国以来便不曾进行过如此大规模之战役,毫无经验不说,部署也烂得稀碎,物资物资没跟上,各军各军不配合。

更甚者,人家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他们反其道而行之,大部队已抵达山脚,马上就要开打了,可弹药还妥妥地安放于国家库房里头。

野心很大,但实力不足以支撑,空有从美方购买来的精良的武器装备。

千百年来,中国已历经过太多战乱,不愿再重蹈覆辙,不愿再血流千里,故而在胜利之后也并没有进一步追击。

我们深知和平得之不易,是以不干涉他国内政、不侵占他国疆土、不诋毁他国文化、不掠夺他国文物。

1 阅读:343

又绿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