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点右上方的“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还能及时阅读最新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2024年10月25日,德国总理朔尔茨率领高规格代表团访问印度,期间公开鼓励德企将业务从中国转移至印度。
然而,这一表态立即遭到德国工商界的质疑。
不难看出,在当前全球经济格局加速重构的背景下,德国政府高层之间围绕对华经济政策已产生巨大分歧。
德企高层回应朔尔茨言论10月27日,据德媒《法兰克福汇报》透露,德国总理朔尔茨在10月25日访印期间曾公开表示,印度市场对德企而言充满“机遇”,并鼓励德企将业务从中国向印度转移。
然而,这一表态却遭到了德国工商界剧烈的质疑声浪。
西门子公司首席执行官博乐仁在接受该报采访时直言不讳地表示,当前全球经济总量中有18%来自于中国,若盲目将印度作为替代中国市场的选择,必定存在诸多现实障碍和局限,注定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博乐仁进一步解释道,对德国汽车工业这一支柱产业而言,其高档车型的主要目标消费群体是中上阶层人群。
单就这一指标而言,中国如今已拥有数以亿计的中产阶级人口,但印度在这方面却远远落后于中国,人均GDP仅有中国的五分之一左右。
因此,即便德企有意向印度转移,市场空间也必将大打折扣。
博乐仁坦言,德企绝不能轻易放弃中国市场。
他进一步指出,当前德企追求的不是放弃中国完全转向印度,而是在保持现有中国市场的基础上,实现供应链和市场的多元化布局。
他认为,在高风险时期,适度分散风险固然必要,但完全割裂已有的核心市场无疑是自毁前程。
德企转向印度市场的现实困境尽管朔尔茨政府极力推动德国企业转向印度市场,但当前印度的投资环境也面临诸多挑战。
据路透社报道,一项由德国海外商会发布的研究显示,尽管印度市场拥有巨大的增长潜力,但当地官僚主义盛行、政策法规朝令夕改、腐败现象普遍的商业环境也给外资企业的投资运营带来了极大挑战。
当前,多数德企仍对投资印度持观望态度。
除此之外,欧盟与印度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进展缓慢,也影响了包括德国在内的欧洲企业对印度市场开放程度的信心。
波士顿咨询公司董事总经理乔纳森·布朗在接受采访时分析称,外国企业要在印度立足并获得成功,需要拥有很强的文化适应能力,以应对印度复杂的官僚体系和各邦之间的政策差异。
他强调,德国企业如果决定进军印度,最好建立本地化和独立运作的团队,由印度本土人才来领导经营,并尽量利用印度当地的零部件和供应链。
布朗的观点得到了德国经济亚太委员会发言人斯特拉克的呼应。
斯特拉克表示,企业应该出于对印度自身的信念和机遇前来投资,而不仅仅是寻找中国市场的替代品。
德企难以对华“脱钩”德国商会负责人表示,2022年德国对印度的直接投资额大约为250亿欧元,仅为同年德国对华投资额的20%左右。
虽然有一些机构预测,到本世纪20年代末,这一比例可能会上升到40%,但从目前来看,中国市场对德国企业的重要性仍然无可替代。
据中国德国商会于2024年1月24日公布的最新报告显示,逾90%的在华德企打算继续在华经营,并且超过一半的企业计划在未来两年内增加对中国的投资。
这些数据充分说明,尽管德国政府鼓吹“去风险”、鼓励企业转向印度等新兴市场,但德国工商界普遍保持着对中国市场的执著。
值得注意的是,德国政府推动企业“转向印度”的战略背后,或许还有更深层的政治考量。
在此次访问印度期间,与印度总理莫迪的会谈中,除了强调加强德印双方的经贸合作,朔尔茨还特别指出,希望加强德印两国的防务关系,以协助印度摆脱长期以来对俄罗斯武器装备的依赖。
长期以来,德国与印度在防务领域的关系相对疏远。
但在当前俄乌冲突持续、欧洲地缘政治动荡的大背景下,不难看出德国正通过各种手段拉拢印度,意图将其拉入反俄阵营,削弱俄罗斯在南亚的传统影响力。
事实上,当地时间2024年4月9日,德国知名智库德国经济研究所(IW)的最新研究显示,尽管德国政府大力推动所谓“去风险”战略,但目前德国经济仍高度依赖中国市场,且“明显的结构性去风险趋势并未真正显现”。
《金融时报》更是援引数据指出,2024年上半年,德国对华直接投资已超过了去年全年的总额,这表明德国企业普遍选择了忽视政府"多元化投资"的建议,继续在华大举布局。
分析人士指出,无论从投资数据还是企业反应来看,德国政府和企业在对华战略上都存在明显分歧。相较于政府主导的“去风险”战略,德国企业对于中国庞大市场的依赖和依恋显然更为根深蒂固。
在经济利益与地缘政治博弈的天平上,德国内部如何取得平衡,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参考资料:
西门子CEO:将业务转去印度?德企离不开中国市场 2024-10-28
评论:德总理朔尔茨誓言加强与印度贸易合作 减少对华依赖 联合早报网 2024-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