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华西村”诞生:仅67户人资产却超30亿,家家都住别墅

沈嫣然 2024-05-28 01:54:09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前言

华西村曾经创造了中国农村发展的奇迹,现在又一个“第二个华西村”诞生了。

它就是湖北咸宁市官桥村的八组,仅有67户人,总资产却超过30亿,家家都住别墅。

那么这第二个华西村是如何一步步走到现在的呢?

第二个华西村诞生

当我们谈起乡村振兴,就不得不提到湖北咸宁市官桥村八组这个名字。

这个曾经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在短短几十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第二个华西村”。

周宝生,这位官桥八组的领路人,1979年,年仅27岁的他就担任了村支书,带领乡亲们探索致富奔小康之路。

当时的官桥八组,可谓是一穷二白,人均年收入不足50元,全村多是破旧不堪的土坯房,村民靠着微薄的收入度日,生活十分拮据。

面对这样的困境,周宝生没有退缩,而是迎难而上,以身作则,带领村民艰苦创业。而他心里深知,要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必须从小事做起,循序渐进。

之后周保生,先是办起了熟食店和冰棒加工厂。从村里最基本的资源和优势入手,想要通过集体经济模式盘活村里的原有资产。

第一年,这些小本生意就为村里赚到了7000元,而这在当时可谓是一笔不小的收入。这为村集体积累了宝贵的原始资本。

有了这些积累,周宝生并没有止步,而是继续发挥集体经济的优势,带领村民办砖瓦厂、铸造厂,让资金实现滚动发展,财富不断积累,集体经济逐步壮大。

在带领乡亲们创业的同时,周宝生自己也在不断学习,开拓眼界、更新理念。他深知,时代在发展,市场在变化,唯有与时俱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1993年,他敏锐地意识到,传统产业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必须实现转型升级,向高附加值、高科技领域进军。

于是,他果断调整发展思路,成立了田野集团,开始向高科技产业进军,为引进人才技术,之后他不惜远赴武汉,专门拜访一位从事“永磁合金”研究的工程师刘业胜。

当时刘业胜是这项行业的专家,更是将这个行业已经研究透彻,但是奈何自己没有启动资金。

于是在周保生前来后,立刻诚意十足,表示愿意提供资金支持,并承诺解决科研团队的后顾之忧。

他的真诚打动了刘业胜,双方一拍即合,达成合作。这一决策,为官桥八组的腾飞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再次奋发

依托田野集团这个平台,官桥八组的产业发展驶入了快车道,通过抱团发展、集群发展,村里的企业逐步实现了规模化、集团化经营,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品附加值大大提高。

昔日的小作坊,已经发展成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化企业集团,成为名副其实的“农村产业航母”。

有了田野集团后,周保生并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因为他知道产业发展要有后劲,关键还得靠人才支撑,随着官桥八组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农村现有劳动力已不能满足发展需求。

为彻底解决“人才荒”难题,2002年,周保生力排众议,决定创办了武汉东湖学院,如此开创性的举措,开启了官桥八组科教兴村、人才振村的崭新路子。

办学初期,周书记就提出了明确的办学方针,立足乡村、面向基层、服务“三农”。

东湖学院积极探索产教融合、科教结合的办学模式,充分发挥紧邻高校科研机构的区位优势,大力开展农业科技攻关、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努力把学校打造成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摇篮和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科创策源地。

学校采取定向招生、订单培养的方式,优先满足官桥及周边乡镇的人才需求,先是选拔村里优秀青年到学校接受全日制本科教育,毕业后返乡担任产业发展骨干。

之后在学校中与村企业联合开设订单班,为企业量身定制培养输送技术和管理人才。

甚至在学校的课程中,还利用课余时间和寒暑假,组织在校生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农业生产实习实训,让他们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升技能。

经过多年培育,一批批懂农业、爱农村、善经营的“新农民”陆续走出校门,成为助推乡村产业发展的生力军。

他们带着先进理念和过硬本领返乡工作,活跃在产业发展一线,用自己的双手开阔着自己的未来。

而武汉东湖学院的教育,受益的远不止于官桥一村,依托学校平台,官桥大力实施“村企携手、育才兴村”行动,广泛开展农民教育培训。

针对农民实际需求,学校定期举办各类农业实用技术讲座,传授种养加技能,帮助农民学习掌握农业新技术新模式,不断提升科技文化素质。

村企业还与学校合作,为农民工提供脱产培训或以工代训,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拓宽就业创业渠道。

学校积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面向咸宁乃至湖北招收学生,为周边地区也培养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

如今,武汉东湖学院已成长为区域农村人才培养、农业科技创新和产业振兴的重要基地,被誉为“湖北农村的黄埔军校”。

然而就是这样的周宝生,在大力发展的同时,还不忘记保护环境……

信息来源:咸宁发布——当村民小组长43年,周宝生干得怎么样?

保护环境

在周宝生的心中,青山绿水不仅是最大的财富,更是官桥八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在带领村民发展产业、创办企业的同时,他始终坚持生态立村理念,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头等大事来抓。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官桥八组依托丰富的铝土矿资源,集体创办了砖瓦厂、铸造厂等企业。然而,工业化进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

周宝生敏锐地意识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来的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为扭转这一局面,他带领村“两委”制定了严格的环保规划,对工业企业实行“关、停、并、转”。

那些污染严重、工艺落后的企业被坚决关停,保留的企业也须进行清洁化、绿色化改造,从源头上控制污染。

此外,他们还对工业园区实行功能分区、产业集聚,将污染企业集中管理、集中治理,有效降低了污染物排放强度。

在抓好工业污染治理的同时,周宝生带领官桥人大力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程。

针对采矿造成的地表损毁,他们因地制宜开展土地整治和植被恢复,对露天矿坑实施削坡、回填,全面修复矿区生态景观。

对废弃的砖瓦窑厂,他们通过平整土地、种植树木,将其改造成绿意盎然的生态公园,成为村民休闲游憩的好去处。

信息来源: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周宝生主要事迹

甚至村里还成立环保志愿者队伍,组织村民开展护河护林行动,严厉打击乱捕滥伐、乱倒垃圾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通过一系列整治修复,昔日因采矿留下的“伤疤”,如今已披上绿装、重现生机。

而周宝生做这一切,都是因为自己知道,良好生态环境才是农村最大的“金饭碗”。

官桥八组立足当地独特的自然禀赋和生态优势,积极培育绿色产业,走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的特色发展之路。

他们以田野集团为龙头,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引导农民发展生态种植、特色养殖,打造绿色、有机、高端农产品。

村里还成立旅游公司,整合生态、农业、文化等资源,开发观光农业、乡村民宿、田园综合体等项目,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如今,昔日矿区已是绿树成荫、溪水潺潺,成为远近闻名的生态旅游胜地,绿水青山正在源源不断地为村民创造金山银山。

现在在周宝生的带领下,官桥八组编制了详细的村庄规划,合理布局各类设施,住房建设坚持节地、节能、节材,鼓励使用可再生能源,做到建筑、技术、材料“三个环保”。

信息来源:新华社新媒体——伟大变革|“官桥八组”的三次转型

污水垃圾实行集中处理,生活污水经净化后回用于农业灌溉,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及时清运。

村容村貌整治遵循因地制宜、彰显地域特色的原则,修复传统民居、打造特色街区,让乡土味、乡愁味在新农村得以延续。

如今的官桥八组,家家门前绿树成荫,户户庭院鲜花盛开,整个村庄宛如一幅天然山水画卷,成为远近闻名的生态旅游名村。

而根据资料,截至2023年底,官桥八组67户村民的人均年收入已超过10万元,村集体资产更是达到了30多亿元。

村民住进了宽敞明亮的小洋楼,村里修建了整洁宽阔的柏油马路,健身广场、文化站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

放眼望去,田野村头处处都是勃勃生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那么,如今的官桥八组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可以借鉴的呢?

如何有无数个官桥八组

在周宝生看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只是乡村振兴的外在形式,作为内在动力的乡村治理同样不可或缺。

只有不断完善乡村治理体系,调动广大农民的主体意识和积极性,乡村振兴才能真正焕发生机与活力。

基于这一认识,周书记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非常注重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创新村企利益联结方式,努力把官桥八组打造成自治有序、充满活力的新时代乡村治理样板。

党的十八大以来,周宝生带领村“两委”积极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要求,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

定期召开党员大会,及时传达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集中讨论研究村里的重大事项。

同时,严格执行“三会一课”等组织生活制度,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宗旨意识、提高服务本领,自觉做乡村振兴的领头雁、主力军。

针对农村党员文化素质偏低、能力不足的实际,他们积极开展农村党员培训工程,通过“村官大学、农村党员夜校”等形式,不断提升农村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看咸宁这个村是如何做到的!

在加强党建的同时,周宝生非常重视完善以村民自治为基础的乡村治理机制。

围绕村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村里定期召开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议事会,鼓励广大村民积极参与,充分表达意愿,形成共识。

村民的意见建议,经“四议两公开”程序讨论通过后,都会转化为村里的具体工作措施。对村务、财务实行阳光化运作,所有重大事项都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村里还成立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引导村民通过制度化渠道参与村庄管理,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良性循环,极大调动了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提升了乡村善治水平。

结语

周宝生率先在基层探索的新时代乡村治理实践,为广大农村加强党的领导、完善基层治理、激发内生动力提供了宝贵经验。

它充分彰显了“党建引领、自治为基、法治保障、德治教化”的乡村治理新框架,标注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新航向。

信息来源:咸宁发布——当村民小组长43年,周宝生干得怎么样?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看咸宁这个村是如何做到的!

信息来源:新华社新媒体——伟大变革|“官桥八组”的三次转型

信息来源: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周宝生主要事迹

1 阅读:1158

沈嫣然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